tâ的本字:禾/移?

出差前补发一个帖子

潮语“禾”字,本应读huâ, 但现在基本没有人会读这个音。所有人都把“禾”念成tâ,如“禾苗”念成tâ-miâu。

tâ 应该是一个训读音,余流先生认为,本字其实是“移”字。移,《说文》:禾相倚移也。从禾多聲。一曰禾名。“多”,古音对译梵文da者也。

甚至,连潮汕人在念诗歌时,也都是用“移”tâ代替了“禾”huâ,例如李绅的《悯农》我们都是这么念的:

锄禾日当午   chhô-tâ ji̍k tng-ngóu
汗滴禾下土   háng tih tâ-ĕ thóu
谁知盘中餐   sûi-tsai puâⁿ-tang chhang
粒粒皆辛苦   lia̍p-lia̍p kai sing-khóu


这里其实就把“锄日当午,汗滴下土”读成了“锄日当午,汗滴下土”了。

不知其他闽语“禾”字是否也有“移”tâ 这一训读,可否相告?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這個很奇特, 我目前還沒有發現福州語有這樣的情況
tension
锄禾日当午   chhô-tâ ji̍k tng-ngóu(锄能读如"除"吗)
汗滴禾下土   háng tih tâ-ĕ thóu(汗怎么不读kua~呢)
谁知盘中餐   sûi-tsai puâⁿ-tang chhang(谁怎么不读tiang呢)
粒粒皆辛苦   lia̍p-lia̍p kai sing-khóu

很白的读法啊,让我再次佩服潮汕人的本字认知能力!

禾在潮雷琼好象都是读ta,闽南话是不这样说的,不知其他闽语如何,沿海也没听说,需要往闽北话查证吧

[ 本帖最後由 游客 於 2008-1-13 21:50 編輯 ]
念读古文诗经方面,潮语几乎能“白”皆“白”。请问使者,古早时潮州汉文是以白读音去念的吗?
据我所知,漳泉话在念古文诗经时是不能有白读音的,而必须全部采用文读音。或许这就是它们又一个区别。以下是閩南話念《鋤禾》,參考一下。

《鋤禾》 TSÔ· HÔ

锄禾日当午   Tsô· hô ji̍t tiong-ngó·
汗滴禾下土   Hān tek hô-hā thó·
谁知盘中餐   Sûi ti poân-tiong chhan
粒粒皆辛苦   Li̍p-li̍p kai sin-khó·
鹭水芗南-闽南语部落(http://hokkienese.com/)  ·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
锄头就读/tɯ tʰau/,但文读的时候我们是读/tsʰo/。

汗,读/kuã阳去/是白读,/haŋ阴上/才是文读。这里是诗歌,所以还是读文音。小时候外公是这么教的。不过,我妈妈念这诗的时候有时候是念kuāⁿ tih tâ-ĕ thóu的,说明读成kua~的也有。

谁怎么可以读tiaŋ呢?tiang是“底侬”,貌似还没有拿来作为谁的训读音。就我所知而言,没有看到“谁”读成tiang的情况存在。

诗词曲赋,潮汕也有用特定读法的,只是我们的读法和漳泉有差别,因为我们不存在非常完备的文白对应系统。按照我记忆中外公教我念唐诗宋词的方式,潮汕的“诗词读法”大概是这样:
1 潮语中现在尚存有文白异读音的,尽量使用文音。但这一条原则常常不会彻底执行,文白的混杂比例因人而异、因语境正式程度而异。

2 韵脚字一般一定要读成文音,即使现在潮语已经没有这个文读,也会因为读诗的需要而“复活”。当然这个复活的读法未必是真正的文读,而有点类似“叶韵”读法。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月潮汕只存在白读音gue̍h,但为了和词里面的“壮怀激烈”“空悲切”叶韵,外公会把月读作ia̍k。这个 iak8的读音是仅见于诗歌中的。

3 一般不会在诗歌中使用训读音。贤训读gâu,但诗歌中绝不用,只用hiâng。欲,一般用文读io̍k而不用训读àiⁿ。不过现在也不一定了。我们这一代使用训读音入诗的也不少,比如“我欲因之梦吴越”,这个欲现在很多读成àiⁿ。

潮汕虽然偏好白话音,但正式语体语法却十分官话化,和粤语相类似。或许这里有广府模式的影响因素。

对口语陌生的词汇甚至姓名地名都喜好夹杂普通话,现在的潮汕年轻人也很严重。我问过,他们说的原因大概两个,一个是不知道潮州话怎么念那个词(反映出汉字潮音教学的衰退),一个则是觉得对方不是潮人,用潮语读他们的名字很怪(反映出某种把潮语局限于潮人潮地的语言用途限制心理)。

潮汕雷琼等粤省闽语区训读比闽南流行, 应该不是乡人对文读的排斥心理造成。其实训读对于潮人来说,也是一种“白读”,这应该是受粤语的概念影响。粤语中的所谓“文白异读”很多其实就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直接词汇差异,而不是同一个字,比如他们会说:不pak是“不”的文读,毋m是“不”的白读;这里tse loi是“这里”的文读,呢度li tou是“这里”的白读……这和闽语的文白异读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但潮汕似乎是接受了这个观念的,于是训读音被接纳入文白异读的体系而没有被特殊处理,所以训读的流行也可以归结成上面所说的白读的流行。

另外,潮汕和广府一样,书面有追求雅化的倾向,这也导致很多的口语字采用了“高雅”的文字去训读,比如把gâu写成贤,chhuē写成觅,àiⁿ写成欲,等等。这也导致了很多训读音的流播。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另外,关于“禾”,很奇怪,在Josiah Goddard的《汉英潮音字汇》里面没有收入。而在卓威廉的《英华潮语词典》里面的rice词条则记录有transplanted rice的对应潮语说法是tiŭ和huâ。tiŭ是“粙”,huâ就是“禾”了。可见那个时代(十九世纪中后期)潮语“禾”是还说“huâ”的。今天潮汕却没有再听到禾读作hua阳平的说法了,反而是“移”tâ取而代之,非常令人疑惑:为什么这么古老的“移”读音却是在这么近的年代——百多年前——才突然出现并替代了后期的“禾”读音?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如果按照“完全的潮语文音”来读《悯农》这首诗,应该是这样子的(现实中从没听过这么读的,但我下面所用的这些潮语文音绝对都是可验证的):

锄禾日当午  Tshô huâ jîk tang ngóu
汗滴禾下土  Hán tek huâ hiă thóu
谁知盘中餐  Sûi ti phuâng tong tshang
粒粒皆辛苦  Lîp lîp kai sing khóu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移在普通話讀i是如何來得呢?


另,普通話也有用錯字的現象,像拾shi的本字應該是摭,南方的khioh是來自拾字,也就是說拾是普通話中的“訓讀字”或者類似
這個是我的猜想,沒有細細考證。記得陳澤平在其《福州話研究》有提到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