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这些福州方言字词 受外来语影响被误读误写了

2007-11-10  本期主持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


--------------------------------------------------------------------------------

误读误写   福州特产肉绒

    这个福州味十足的名称,十分形象。听到这个名称就会令人联想到毛绒绒的肉绒,继之口涎欲滴。但不知何时肉绒被写成“肉松”了。这可能是受外地相似产品名称的影响,或是为了避免外地人听不懂。殊不知这一避免却把福州人冷落了,因为“肉松”这名称完全违背了福州方言的表达习惯。松音有二,一是松柏的松,二是轻松的松。不论读何音,“肉松”都让人听起来不知为何物。结果只好望“松”读“绒”。奇怪的是连肉绒业的后人,也忘记了当年他们的老祖宗号的名称,都在自己产品的包装袋上写上“肉松”,误导人家,造成混乱,使自己的特产失去了特色。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肉绒这个名称的历史。1890年,福建盐运使刘步溪为鼎日有肉绒店题写匾额,写的是“鼎日有肉绒栈在此”;1938年,社会名人萨镇冰为鼎日有肉绒店撰写一联,联曰:“酥制肉绒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   

误读误写    炖煲肉

    福州菜中有一道用猪蹄的某部位,在温火中慢慢炖煲成的菜称炖煲肉。许多菜的菜名都是根据烹饪的过程或方法来命名的。比如炒猪肝、焖(切)面、生煎排(骨)等。为此慢慢炖煲而成的肉当然应称炖煲肉啰。但人们一向受外地东坡肉一名的影响,也跟着把这道菜称东坡肉。一位福州菜老厨师认为这道菜称炖煲肉,对福州人来说更形象、亲切,更富有地方特色。

误读误写    蟟囝

    蟟囝属淡水贝壳类,产于闽江下游沙滩,是一种廉价的佐餐食品,其汤用来煮福州风味小食味道特佳。蟟囝常被人误写成“蚬仔”或“蚬子”,这是从字典里找来的,不符合福州方言的表达习惯。结果人们只好看着“蚬仔”或“蚬子”发“蟟囝”的音,何苦呢?

误读误写    后九节(也称下九节)

    农历正月廿九是福州特有的后九节,也称孝顺节。近年来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指示的精神,接受市民的建议,广泛发动市民把后九节作为孝顺节来过,在开展这一活动时,还尊重传统习惯,称此节为“拗九节”。

    但冷静一想,“拗”字实际上无法自圆其说。于是有人探讨起它的本来意义来。原来正月纪历中有3个九: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或下九。历来人们把此节的来源归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但一些有识之士经细究,认为福州话中“九”与“垢”谐音。我们的先人为了除污去垢,图吉祥,就倡导过这个节。因此此节应称后九节或下九节。但它已约定俗成,要改变谈何容易。不过大家都认识一下此节曾另有一说,并且更为有理,看来也不是什么坏事。
tension
真不好意思, 我每次去吳語協會都要'剽竊'一些文章回來...
我們在新聞搜索能力上, 的確不如本壇的吳大佬
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