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少人知道,除了勾践后裔组成的闽越王族外,福建历史上最早被正史收录的人物是一千九百年前的永泰高盖山人徐登。在范晔的《后汉书》中,徐登不仅是第一个有名有姓有事迹的福建人,并且他是一个医术高明的道士,善以“禁术”治病。东汉后期兵荒马乱,疾疫大起,徐登游历江浙,遇同道浙江东阳人赵炳于永康县乌伤溪水之上。俩人比试道法,赵炳能使枯树生华,徐登却会禁水不流,相约以医术行世,救助百姓。因徐登道高年长,赵炳师事之。
    虽然时过境迁,福州西北数十公里的高盖山一直保存了他的香火。高盖山的名山室原来有供奉徐登和赵炳的徐真君祠堂和赵真君坛,后来才逐渐被佛教寺院侵占。到了宋代,地方传说演变成徐登和弟兄姐妹七人在那里修养,后来一同升天。永泰有地名徐公里仙茅山,顶上有“罗喜洞”三字,相传是徐登的修炼处。南宋梁克家《三山志》中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宁德霍童山的高道赵炳与高盖山徐登,“酌东留水为醪,剥枯松皮为脯”,被山上的采樵者看见。这很可能是五代以来出现的新传说。
    如果说徐登的香火主要在福州永泰地区传播,与徐登联名的赵炳的事迹则在江浙流传。永康、临海一带不仅有赵侯祠、乌伤侯庙,还有“赵侯禁法”的治病法。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敕封赵炳为“灵顺显佑广惠威烈王”。《仙都志》记载,仙都山赵侯庙前有石如船,当地人称为“赵侯船”。 前引《三山志》载徐、赵以东留水为酒,枯树皮为下酒菜的故事就是来自《三洞群仙录》。
怪不得罗源起步北部的茅山也称“仙茅山”,在半山腰上还有一座被修复的道观。
原帖由 mdese 於 2008-7-2 18:30 發表
怪不得罗源起步北部的茅山也称“仙茅山”,在半山腰上还有一座被修复的道观。
喔?能说说那个道观的具体情况吗?
原帖由 菊在言 於 2008-7-2 19:58 發表
喔?能说说那个道观的具体情况吗?
新修后的道观就3、4间房那样,还有一个老师傅,近年还修了通向山上的小路,香火较旺。就这些,其它的不知道该讲什么了!

茅山是罗源人九九重阳登高首选之地,因为此山是离城关最近的海拔较高的山峰。

茅山峰顶
茅山—05年元旦.JPG
谢谢mdese 兄!
真是福地啊,有机会去看看
要金钱没人理,回你老娘家放屁去吧
十一、起步与白塔
  

  罗源县起步和白塔两村都在城郊,起步在县北,白塔在县西,相隔5公里,唐、宋间就已建村,历史悠久。
  相传古时候,罗源县临济里凤北平原(指凤山以北今起步洋一带)硋窑村黄姓的庄稼人家这一年生了个男孩。分娩正值午夜子时,满屋光芒四射,天上雷鸣三响,婴儿呱呱坠地了。大家都称赞此子生在良辰,系天上“紫微星”降生,乃帝王之命,将来必登九五,泽庇万民。可是,此子长到了三岁余,虽然活泼逗人喜爱,却默默不语,是聋是哑难以辨识,使得父母操心。有一天,邻村妇人携幼女过其家,此子见,喜上眉梢,开口说话,喋喋不休。在座者觉得稀奇,问女生辰,则是同年、同月、同时,都说这是天生一对良缘。两家父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有意让他们俩青梅竹马,形影相随。自后,两小无猜,同吃、同住、同游戏。十岁时,男的当牧童,女的学做女红。
  这个男孩自幼及长还未取名,只因姓黄,人们都叫他“小黄”,他则自称“草头黄”。由于他臂力过人,爱打抱不平,小伙伴都拜他做“大王”。人们便因此奚落他,叫他“臭头王”(“草头黄”的方言谐音),他也满不在乎。正因为“臭头王”这个绰号,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夜,皇帝梦见星辰爆发,万丈霞光从东南方袭向皇城,一时殿倒宫倾,一切化为灰烬。恶梦惊醒,惶恐万状,立召群臣上殿。群臣个个面面相觑,唯有詹尹上前禀奏皇帝道:“臣占得东南方星辰爆发,显系‘未来真主’将要出山,殿倒宫倾,此乃顽民作乱之兆。”奏罢,还有意补充一句以慰圣心:“此不过是草头王想做真主,怕他何来!”皇帝竟误听作“臭头王是个真主,怕他何来!”一字之差,弄得满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皇帝迫不及待,旨令詹尹火速出京,往东南方搜寻 “臭头王”,加以诛灭。
  詹尹根据星辰方位测定“臭头王”可能在罗源凤北平原这一带。当他微服察访来到凤北平原时已是春耕季节,瞥见田间一簇簇都是正忙着的插秧人,不知这些人为什么个个弯腰倒退地干活。按詹尹的“推理”:这批种田人必是刁民,不然的话,为什么个个“倒行逆施”。从这种“倒行逆施”的人中去找“臭头王”,必有蛛丝马迹可寻。于是,詹尹策马到田头,喊了起来:“播田郎,播田郎,田头田尾,一天到底能插多少行”!一直喊到农夫们都歇午了,还得不到半句回音。这天, “草头黄”的祖父也在田里插秧,歇午时,他老人家把刚才听到的奇怪喊话,在家里谈开了。“草头黄”听了笑着说:“爷爷,您为什么不也问他几句,管叫他哑口无言,不敢再喊了。”祖父接着说:“你有这个本领,赶快告诉我!”“草头黄”就把答话的内容,附着祖父的耳朵,轻声地说了两三遍,直到祖父点头会意而止。下午詹尹又来照样喊个不休。“草头黄”的祖父听得不耐烦,就把孙子的话告诉了插秧人。众人听了拍手叫好!便此起彼落地喊道:“骑马郎,骑马郎,马头马尾到底有几根毛?”詹尹听了如获至宝,他断定此话绝非村夫俗子所言,其中必有来历。于是,詹尹急急忙忙传来地保,软硬兼施,查得了“臭头王”的一鳞半爪。
  詹尹认为最得意的是“臭头王”果然确有其人,应了皇上的梦。本想即刻捉拿回朝缴旨,却怕打草惊蛇功亏一篑,权衡得失,认为暂且责令地保严密监视,不许声张,先行回京禀报,候旨定夺,始为上策。岂料地保闻言,愤愤不平,十二岁孩儿,乳臭未干,何罪之有?终于冒着“通风报信”的罪名,将所听到的一切,都转告了“草头黄”一家人。“草头黄”的祖父获悉凶耗,惶恐不安,埋怨自己招灾惹祸。而“草头黄”却镇静自如,漫不介意,笑对亲人说:“邪道不灭,飞灾难免,灾祸不落孩儿身上,也落他人头上,岂不一样?孩儿敢说敢当,怕他何来!”
  翌日清晨,“草头黄”出发观察了地形山势,并从家中取出三斗芝麻四斗豆,掩埋于紫霄岩山下。自后每天清晨闻鸡而起,将牛当马,驰骋于凤北平原,练习武功剑术,冲锋陷阵。还自编童谣一首,刻于路口石碑上:“无道君草菅人命是独夫!草头黄非懦夫,逆来顺受不丈夫!”
  三个月过后,凤北平原,霎时战云密布,一场恶斗到来了。
  这一天,詹尹从京都调来御林军,势如饿虎馋狼,摇旗呐喊,越过下梅岭山顶,向凤北平原排山倒海般猛袭而来。
  凤北平原这一边,“草头黄”早有准备,他屈指一算,兵马将成,只待时辰一到即可破土而出。正在这时,敌营杀声大作,敌人气势汹汹冲将过来。“草头黄” 迫不及待,匆促间登高一呼,霎时间,风驰电掣,山崩地裂,那三斗芝麻四斗豆,全部化为兵马与刀枪,队伍雄壮,气势磅礴,旗帜似云,矛戟如林,浩浩荡荡,陈师于紫霄岩山下。“草头黄”手执牛鞭,腰系利剑,站在土墩上慷慨陈词:“‘草头黄’今天为消灾除害而挂帅。”接着振臂高呼:“将士们!为正义而奋战,为抗暴而立功吧,杀!”一时杀声雷动,威震山河,枪刀起落,杀得御林军将倒马翻,抱头鼠窜,溃不成军,纷纷望西夺路逃跑。
  “草头黄”乘胜追击,迫近走马岭(在今白塔村“才翁石”旁)时,发现溃敌逃遁,正欲班师凯旋,忽见西方尘土飞扬,人声嘈杂,激战又起。不料冲杀正酣,忽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草头黄”麻、豆变成的兵马顿时断臂丢戈,矛戟俱折,最后被雨浇淋随着山洪流失而尽。
  这一剧变,使“草头黄”一颗炽热的心,顿时掉入了冰坑。他顿足捶胸,痛悔自己急于求成,让麻、豆将兵提前出土,以致有今日之厄!正值此时,阵地战鼓大擂,乱箭纷飞。“草头黄”单骑迎敌,身陷重围。虽然寡不敌众,仍然顶天立地,誓死不屈,战至最后,血染战袍,才自刎于沙场。“草头黄”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中,他的未婚妻立刻登上紫霄岩跳岩殉难。两人死后,先后迸出白光,直冲云霄,变成两颗明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后人把它比作“长庚”和“启明”,晨昏照人不倦。
  此后,人们就把“草头黄”誓师的地方,称“起步”;把他未婚妻跳岩殉难的山峰,叫做“娘娘岩”;把他壮烈牺牲的所在地,称为“罢杀”。后因“罢杀”那里建寺立塔,寺、塔各都取名“白塔”,与“罢杀”方言谐音,也就以寺、塔之名命村了。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回復 #1 Nguang 的帖子

Pék-liē 碧里   应为:Pék-diē
Iòng-liē 洋里    应为:Iòng-diē
Iòng-buāng 洋阪    应为:洋柄Iòng-b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