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海峡都市报:古晋江人是太平洋土著的祖先

核心提示

  两位美国考古专家一路辗转,从福州来到深沪湾的一个村庄———颜厝村。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正在这里考古发掘的庵山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
  两位专家致力于研究“环太平洋南岛语族起源”,他们肯定,早在5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是太平洋群岛土著的一支祖先。
  但它到底影响了太平洋群岛土著中的哪一支民族?是否能从出土的遗物中推测晋江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找到它和现有南岛语族中某一支的相似之处?
  诸多的未解之谜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一步步揭开。昨天,本报记者跟随两位专家,走近这处史前遗址。
【发现】

藏大量史前遗物
  这两位从美国来的专家,一位是毕士普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焦天龙,一位是佛罗里达大学生物教授约翰,到底这处遗址有什么魅力,吸引他们慕名而至?
  据介绍,当今国际上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南太平洋众多岛屿语系和文化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其源头,庵山遗址的发掘有可能提供更多更重要的实物资料。
  负责本次发掘的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省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沙丘类型遗址,也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发现最大的史前沙丘遗址。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约从距今5500年到距今3500年)。经过3个月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了玉器、打制石器、陶片、海生无脊椎动物(螺和贝)、陆生哺乳动物遗骸等。其中,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陶;纹饰有绳纹、叶脉纹、方格纹、刻划纹、曲折纹、栅篱纹、纹和素面等;器型有釜、罐;贝类有丽纹蛤、青蛤;螺类有嵘螺、荔枝螺、锈凹螺、粒花冠小月螺、褶牡蛎以及泥蚶等,其中少量贝壳和螺壳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商周时期的遗物有黄土仑文化类型的拍印纹条纹、刻划勾连雷纹和戳点纹等。
拾海贝狩猎为生
  原始人吃什么?住在哪里?
  昨天,记者在发掘工地上看到大量出土器物。这些东西看起来毫不起眼:千余片大大小小的陶片、大量的碎石片、各式各样的贝壳……
  如果丢在路边,普通人一定会当作垃圾扔掉,可在专家眼中,哪怕是一个小贝壳,上面都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是专家们研究古人类生活的蛛丝马迹。
  2个形状奇怪的红色“烧土块”被分别装在标本袋内,单独和一大袋贝壳放在一侧。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别小看它们,这叫陶支脚,2个陶支脚和1块陶斧的残片,就能说明古人是吃熟食的。
  范研究员现场演示了古人烧煮食物的模样:把残缺的圆柱形放在地上,另一个小些的支脚比划着放在上面,最后用陶片代表整体器物表示它是架在小支脚上面的。陶片上黑色的痕迹是火烧后留下的。
  范研究员说,这种比较粗糙的陶片叫夹砂陶,是原始人为专门烹煮食物而制作的,这样的陶片在火烧的时候,不会裂开。陶支脚起的作用就像现在用的灶,下面用来烧火。
  清理过程中发现大量的贝壳,少量鹿骨头,这是古人吃过后丢弃的。范研究员说,当时住在海边的原始人,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主要依靠捡贝、狩猎为食,这样的沙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几乎没有农业。
柱子支撑房子悬空
  站在遗址上,北面和东面靠近沪湾海边,最近地方相距不到1000米,一条小河从西北面流过。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子文说,这里食物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在古人看来这是赖以生存的理想之地。
  陈研究员带记者来到一个发掘探方中,在沙丘浅灰色新石器地层与老红沙地层之间有一块突出的硬土,陈研究员说,这是经过人工夯打的,也就是房屋的基础。
  他说古人在刚开始准备建房时,地面并不平整,他们就采用夯打的方式,使地面变平整结实。那时的房子主要是栏杆式建筑,是用柱子支撑,房屋地面和土地有一定距离,人们可以在房子下面活动。
  两件玉器残片也是在这附近发现的,一般玉器都在墓葬出现,生活遗迹很少发现。玉器是有身份的人佩戴的,也许这处建筑遗迹有可能与祭祀有关。
  有趣的是,人们吃过的贝壳并不是随意丢弃的,而是选择一个地方,挖个大坑,埋进去,看来那时候的人也懂得环保。

□名词解释

南岛语族

  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1000到1200多种语言,其主要分布地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主要居住地区包括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等,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人。
【探索】

闽史前文化
向太平洋岛屿扩散
  “我们寄很大希望在这处遗址上!”焦博士认为,福建沿海任何一处史前文化的发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庵山遗址不仅是沙丘遗址,也是一处贝丘遗址,两种遗址的组合经过几千年,很难保存到现在。
  5000多年前,南岛语族由台湾分7个阶段向东、南、西扩散。由台湾先到菲律宾,再继续到马来西亚、印尼,向西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向东扩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后来,他们的航海术不断改进,到了距今2000~1000年前,开始有了远航的技术,继续向太平洋岛屿分散。
  在国际上,考古界主流观点认为太平洋文化是6000多年前从中国东南沿海发源,经台湾岛向外扩散的,而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最可能是最早的发源地。
  从2001年开始,美国专家与福建博物院考古专家开始合作,重点放在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文化交流上,以此来推论福建史前文化向太平洋岛屿传播的历史。现已确定几个重点史前遗迹作为研究点,但规模都不大。
  此行同来的生物博士约翰,准备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食性、食源从动物骨骼、人骨骼上进行研究。通过同位素测定,可以知晓古人食用海鲜、肉类、植物等食物比例,也能够测定出贝壳是长到多大时被采集等一系列信息。

美图共赏


专家提出闽史前文化向太平洋岛屿扩散

古人类吃食后掩埋的贝类

出土的玉环

完整的陶器

深沪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

继续美图


考古专家演示古人煮食物
抬出美國人做招牌, 但是有不敢說人家的真名是為什麼?
這張報紙很會局騙讀者.

以前看到海峽都市報一個男性生殖廣告, 發現裡面的所謂'中華男性生殖學會'會長的相片很熟悉, 後來才想起來, 該報無恥的盜用了韓國著名右翼記者兼作家趙甲濟的相片, 而且我上網查了這個所謂的學會, 根本就沒有這個組織.

接著, 我又讀到該報關於埃及政府不控制色情網站的新聞, 裡面說埃及人很自主, 很有覺悟, 從不瀏覽色情網站, 所以連埃及政府也都不去遮斷色情網站. 今年, google 出了調查報告, 最愛瀏覽色情網站的國民中, '埃及人'名列其中.
tension
那这篇报道也就....
中国的报纸也能看?DZ底迪~唉不知道咋说你咯~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那看什么....
原帖由 浊音dz 於 2007-7-28 12:27 發表
那看什么....
BBC, VOA, CNN, etc.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作為一篇新聞報導, 如果不涉及侵犯私隱的話, 人名必須寫全, 這是一個常識. 可是這篇報導居然只用了一個'約翰', 讓人很莫名其妙. 我讀nkchosun的新聞時候, 發現韓國人寫的報導不僅把人名寫全, 還會附上人名的原文寫法.

為什麼海峽都市報不敢? 因為它心虛, 我們這些無聊的網民如果知道這個專家的名字, 肯定都把名字放在網上 google 一下, 看看這個人的底細以及他的話可信度有多高.
tension
原帖由 Taicytau 於 2007-7-28 12:34 發表
作為一篇新聞報導, 如果不涉及侵犯私隱的話, 人名必須寫全, 這是一個常識. 可是這篇報導居然只用了一個'約翰', 讓人很莫名其妙. 我讀nkchosun的新聞時候, 發現韓國人寫的報導不僅把人名寫全, 還會附上人名的原文寫法 ...
中國媒體充斥著虛假的花邊鐝頭,這跟中國過分嚴厲的新˘聞-審ˊ查`制^度是分不開的。既然不能出版那些百姓真正關心的國計民生的話題,報社就只好絞盡腦汁搞這花鐝頭賺錢糊口了。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