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7-8-10 11:24 發表
這個演變只是我的一個假設而已,因爲我發現很多詞,比如“長”、“腸”、“相”、“蜀”等讀/的字在口語中都讀[oŋ]/[oʔ]了,只有在強調重讀的時候才恢復成/。我猜想這應該是一種變異吧?

另外,“長”、“腸”、“相”、“ ...
“長”字有[doŋ]和[dyoŋ]两种读音,前者在表示物体尺寸很长的时候使用,后者在“长乐”、“县长”这些词汇中使用
“腸”、“相”、“蜀”仍作[yoŋ]/[yoʔ]音无变化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原帖由 Dieu-hi 於 2007-8-12 22:12 發表
我以前不是說過了呢? bèng 是'便'的話音. 話音是燈韻而文音是天韻的例子很多的啊

邊 beng / bieng
點 dēng / diēng
殿 dâing / diêng
先 seng / sieng
前 sèng / cièng
蓮 lèng / lièng
筅 chēng / chiēng
戩 cēng / ciēng
剪 cēng / ciēng
薦 cáing / ciêng
懸 gèng / hièng
唸 nâing / niêng
这些福州文白异读的音,在罗源有一部分仍然保留ieng的音而没有变为eng,比如:
點 diēng
剪 ciēng
甜 diĕng
(那个“筅”是什么?)
这是否代表了一个语音渐变的过程?这个渐变的过程在罗源还没有完成,就形成今天这个局面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我個人較尊話音, 所以列舉漢字白文讀音的時候, 都是話音排前, 文音排後.

話音是歷史遺留下來, 文音是受北語影響後起的. 所以不會有 ieng 變 eng 的情況, 只有後起的 ieng 逐漸取代 eng, 導致 eng 消失, 這樣的情況.

羅源的情況可能說明這三個字的話音已經徹底被文音取代了. 另外, 也說明各地的話音保留並不一致, 一個漢字在閩縣話可能已經沒有話音了, 可是在別的地方卻還有保留它的話音. 比如'巧 (kā)', '錫(siáh)'的話音在福清話裡面還有保留, 但是今天的閩縣話裡面已經找不到這個話音了. 反之也有可能. 就像今次這個例子.

羅源話難道數數用的'點'不是 deng, 而是 dieng 麼? '筅'是 '筅帚 (chēng-chiū)'
tension
原帖由 Dieu-hi 於 2007-8-13 09:53 發表
我個人較尊話音, 所以列舉漢字白文讀音的時候, 都是話音排前, 文音排後.

話音是歷史遺留下來, 文音是受北語影響後起的. 所以不會有 ieng 變 eng 的情況, 只有後起的 ieng 逐漸取代 eng, 導致 eng 消失, 這樣的情況.

羅源的情況可能說明這三個字的話音已經徹底被文音取代了. 另外, 也說明各地的話音保留並不一致, 一個漢字在閩縣話可能已經沒有話音了, 可是在別的地方卻還有保留它的話音. 比如'巧 (kā)'的話音在福清話裡面還有保留, 但是今天的閩縣話裡面已經找不到這個話音了. 反之也有可能. 就像今次這個例子.

羅源話難道數數用的'點'不是 deng, 而是 dieng 麼? '筅'是 '筅帚 (chēng-chiū)'
罗源的'點'的确不是deng, 而是dieng,无论何种情况下,包括数数时。
'筅'字在罗源仍保留ēng音。

罗源话音里另外一个有趣的小现象是部分词语中鼻音ng的脱落或增加
比如那个“便宜”,在罗源为bèng-ngièng;而“筅帚”在罗源为chē-chiū。可能是由于追求前后两字发音的一致(同为阳韵或阴韵)而带来的听觉美感吧

[ 本帖最後由 lumiere 於 2007-8-13 11:44 編輯 ]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回復 #13 Dieu-hi 、#14 lumiere的帖子

“筅”除了可组“筅帚”外,还有一个词“鼎筅”,当然福州市区还有“筅堂”之说(罗源说“扫堂”或“洗堂”),其它的暂时没想起来。
虽然罗源话“筅帚”读chē-chiū,但在“鼎筅”这个词里又念 chiēng,不知lumiere注意到没有?
原帖由 Dieu-hi 於 2007-8-12 17:09 發表
可以讀這裡哦
點這裡
你把漢字用福州話來讀, 然後再看音標怎麼寫的.
太好了,谢谢你!
有空好好学一下。
原帖由 lumiere 於 2007-8-13 11:34 發表

罗源的'點'的确不是deng, 而是dieng,无论何种情况下,包括数数时。
'筅'字在罗源仍保留ēng音。
閩縣話裡面, 時間的'點', 數數的'點'用話音, 其他情況下用文音.

不過按照羅源話存古的事實, 我很難理解羅源話為什麼會丟了這些話音以及它的用法. 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 好像是李如龍寫的, 他在裡面說到漢字的白文異讀的時候, 有提到'話音後起', 當時我很驚訝, 話音怎麼會是後起的呢. 當時也沒有問其他同修. 現在看來, 可能他的話是對的!?
原帖由 lumiere 於 2007-8-13 11:34 發表

罗源话音里另外一个有趣的小现象是部分词语中鼻音ng的脱落或增加
比如那个“便宜”,在罗源为bèng-ngièng;而“筅帚”在罗源为chē-chiū。可能是由于追求前后两字发音的一致(同为阳韵或阴韵)而带来的听觉美感吧
這種現象能多舉些例子麼.
如果有這樣的鼻韻散抖的情況發生, 那麼'明'讀 mia 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閩縣話裡面我還沒有觀察到鼻韻散抖情況相關的例子.
但有倒是喉音轉鼻音或邊音轉鼻音並影響前字使之鼻韻化的例子
底款 diē-kuang /tie(ŋ) ŋuaŋ /
乜候 miéh hâiu /mie(ŋ) ŋɑu/
衣裳 i-siòng /in nuoŋ < i nuoŋ < i luoŋ/

跟我同住一樓有個老太太不是我鄉里, '衣裳'她是唸 i lyoŋ.
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