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走遍中国》之潮汕部分

走遍中国·揭阳(2008)
http://space.tv.cctv.com/schedule/SCHE1239954094530654
《揭氏传奇》揭阳
《玉佛传奇》普宁
《探源三山国王神》揭西
《英歌的秘密》普宁
《解密赌石》揭阳
《惠来寻鮸鱼》惠来
《古寨故事》揭阳

走遍中国·汕头(2007)
《寻找粤东第一大港》澄海
《汕头“火车路”寻踪》汕头
《寻找“关先生”》汕头
《达濠古城探秘》达濠区
《达信大帝传奇》澄海
《南澳岛寻宝》南澳
《“东京”沉没之谜》南澳
http://www.cctv.com/program/zbzg/topic/geography/C17650/02/index.shtml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走遍中国·潮州(2003)
有7集,分为21个小版块:
《岭海名邦》
《潮州美食》
《海上牧场》
《韩愈与潮州》
《潮州人的家乡戏》
《观光农业》
《开元寺》
《潮州小雕》
《小食品大市场》
《广济桥》▲
《国学大师饶宗颐》 ▲
《南国瓷乡》▲
《潮州土寨楼》▲
《潮州工夫茶》▲
《潮州婚纱产业》▲
《潮人出海》▲
《潮乐/潮州音乐》▲
《情系桑梓》▲
《潮州古瓷》▲
《铁枝木偶》▲
《新潮州》▲
由于“年代久远”,视频很难找到,本人只寻得其中12个小版块标记▲。
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1744391.html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各小版块介绍(【转载】)

历史潮州•岭海名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原,进而又兵分五路向长江以南进军,统一了岭南。岭南主要是指越城岭等五座山岭以南的地区,也就是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一带,潮州就处在这里。
在秦始皇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郡,潮州地属南海郡辖地。
在秦之后的几个朝代,这里曾先后设揭阳县、海阳县、义安郡等,到隋朝的时候,撤郡设州。公元591年,这里因潮水常涨至金山边,因此就以潮水往复为名,称这里为“潮州”,州府设在海阳县,也就是现在的潮州城,海阳即“大海之阳”,也就说它在大海的北边。
以后的历朝历代,大都沿袭了“潮州”这个名称,虽然所辖的地域不尽相同,但潮州城却一直是郡、州、路、府官衙的所在地,也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它的名字一样,潮州的历史也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流淌在潮州城内的韩江串起了潮州的兴衰荣辱,波涛汹涌的南海又把潮州的历史无限延伸。
韩江流经粤东、闽西和赣南,在公元九世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的时候,它还被称为鳄溪,江上一度鳄鱼横行。从韩愈开始,唐宋期间有很多治世名臣来到过潮州,他们对鳄溪进行了多年的治理,终于使它成为粤东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后世为了纪念最早对鳄溪进行治理的韩愈,就把这条江改称为韩江,韩江两岸也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宋代,潮州城的南、西、北三个方向先筑起了城墙,接着,在韩江的西岸筑起了潮州城的东城墙。
采访:最早它防敌的功能是为主的,但是到了明清以后,随着上游水土保持做得不好,洪水一泛滥,结果大水经常要漫进城里,所以它发挥功用,变成一个城堤,好像一个堤防一样,所以元朝人有时候把它叫做“堤城”。由于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以在我们中国各个古城墙里面,它既起防御作用又起防洪作用的这样的堤城,还是比较少见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潮州城的其他几部分城墙都已无从寻觅,但唯有这段东城墙因为韩江而保留了下来。
在韩江上,还有一个同样建于宋代而保留至今的建筑,它就是广济桥。广济桥开始修建的时候,韩江已经成为潮州地区通往外界的重要水上通道,南来北往的船只,东去西来的商队穿梭于韩江之上。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广济桥因为潮州在粤东地区经济影响的逐渐扩大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韩江两岸因为交通的便利,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潮州的方言、戏曲、音乐甚至饮食也都逐渐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在潮州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韩江给潮州城带来了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而南面的大海不但没有阻隔住潮州人发展的脚步,反而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从宋代以后,就有潮州人利用海上贸易的便利走向了世界各地,到目前,在海外的潮州籍人就有二百多万。但就如同潮水一样,潮州人不论走多远,不变的都是对“家”的眷恋,所以,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文化。
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潮州就犹如一叶小舟,顺着涓涓溪流一直归入大海,从一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发达的岭海名邦。

魅力潮州•潮州美食

相传,在南宋末年,元朝大军从北方挥师南下,宋朝的小皇帝赵遭元兵追袭,逃到了潮州,途中饥饿难忍,身边的随从就从地里摘下一些地瓜叶煮成一碗汤菜,为他解了饥饿。赵随后给这道汤菜赐名“护国菜”,直到今天,“护国菜”仍是潮州筵席中必不可少的保留菜,只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草菇、火腿、上汤,比当年皇帝吃的那碗汤菜不知美味了多少倍。
曾经有一位学者称赞潮州美食是“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概括出了潮州菜中的一大特色,那就是善于制汤。潮州菜中的汤用料十分讲究,做出来的汤菜既清淡又精致。
采访:潮州筵席、喜庆婚宴一般用12道菜,这12道菜里面一定要有点心跟两道甜品,还要有两道汤菜。这两道汤菜就是其他菜系、地方菜所没有的。潮州菜的汤菜是比较有特色的,主要是我们这个地方处于亚热带,人的口味要多喝些汤,所以汤菜一般都是比较多的。
中国的菜系实际上是一种地域性的饮食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供食用的物产也就不同。潮州地处中国的南海之滨,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州的地理条件使鱼蟹虾贝成为潮州美食中首选的食物。同样是吃海鲜,北方的海边人喜欢以最简单的方式吃到最原始的鲜味,尤如北方人的性格;而潮州人却喜欢精致烹调,无论是名贵的燕、翅、鲍、参,还是一般的鱼、虾、螺、蟹,都制作得十分精细,还要根据不同的水产与烹饪方法配以各种佐料,使烹制出的海鲜清而不淡,鲜而不腥。
采访:就文化而言呢,潮州地区由于它早年的富庶,它也积累了很多饮食方面的习惯或者是一些习俗,或者是一些方法,或者一些烹饪方法。像广东菜现在,目前的烹饪方法就有,我们能够单独分列出来的就有大概近百十种的烹饪方法,这其中也都代表了潮州菜的一些它的原始文化。
   中国人大多讲究吉利,喜欢讨个口彩,潮州人也不例外,所以在潮州的筵席菜中,菜名往往带有富贵、吉祥之意。但与很多地方菜不同的是,潮州菜在富贵吉祥之外更增添了许多甜甜蜜蜜。所以在筵席中,总会穿插几道甜品,像潮州名厨杨炯师傅的“太极芋泥”就是潮菜甜品中的代表作,而杨师傅的一勺勾太极更是一绝。
就像杨师傅的这道“太极芋泥”一样,潮州菜十分讲究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只有色、香、味、型俱佳,才称得上是完美的潮州筵席。
采访:潮汕地区他们从历史上就比较注重菜或者汤的养生的吃法,他们跟我们北方的一些吃法不太一样。潮汕地区的人,他们可能在汤中加些营养品,加些药来比较明确地表现菜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潮州的筵席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潮州小吃,比如各类腌制的小菜,但真正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是街边大排档、小食店里的各类小吃。虽是小吃,但同样制作精细,潮州人似乎很早就悟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谛。
在中国,潮州的牛肉丸很有名气,这小小的牛肉丸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却很费工夫,它是用最新鲜的牛肉,剔尽牛筋,再握住两根铁棒连续捶打一个小时左右打成肉泥,最后才做成了这美味的肉丸。
在历史上,由于有大批的潮州人到海外谋生,虽然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但大多数潮州人还都保留着家乡的饮食习惯,所以潮州美食也就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菜。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与口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潮州菜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很多新的菜式,使潮州菜在中国美食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今日潮州•海上牧场

清晨,东方的海平面上刚刚露出一抹红霞,位于潮州海滨柘(zhe)林湾的鱼类养殖基地一片繁忙,渔民们捞起一箱箱的海鱼装上渔船,在码头上成批出售。
汤俊中,潮州柘林镇上的养殖专业户,从事海上养殖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1987年,汤俊中放弃了原来的工作,他与朋友一起,集资在海湾中放养牡蛎。一年下来,赚了一些钱。第二年,他们又投入更多的资金添置了网箱,开始放养海水鱼。
采访:我自己是十多箱鱼,投入资金大概是七八千块钱,这是1988年的事情。现在八个网箱(鱼排)都不止了,现在我们发展到100多格,投入资金差不多要80万元。
在汤俊中居住的柘林镇上,他不是最早的养殖户,但经营得很成功。开始,汤俊中是捞出鱼到码头上叫卖,后来商人知道了他,常常找上门来看货谈价钱,他的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大。1994年,汤俊中在镇上盖起了两层楼的新家,三口人的居住面积达到了280平方米。
看到汤俊中生活的变化,柘林镇许多人也动了心,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扶植下,从事海上养殖业。很快,在柘林镇附近的海湾里,网箱连接而成的鱼排一组组、一片片,养殖户在鱼排上搭屋居住,日夜看护着放养的海鱼。鱼排之间留出水道,好像城市里的街巷,供船只出入和海水的流动。有人形容海上的鱼排像草原上的蒙古包,所以也就有了海上牧场的称谓。
潮州市共有136公里的海岸线,海边的人历来有打渔的传统。近20年来,海洋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潮州的近海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1984年,潮州市渔业部门开始在柘林湾推行海上网箱养殖,并从技术和资金方面为渔民提供方便。到2002年底,全市的海水网箱数量达到四万五千多格,年产各种鱼类一万多吨,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
采访:柘林湾是一个天然海水养殖基地,南边有南澳岛作为屏障抵抗风浪,所以湾里面风平浪静。整个湾口有5.6公里长,我们潮州市的海水养殖都集中在柘林湾这个地方。还有这个深海,深海这里我们规划的是深水网箱养殖,这深水网箱是在2003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项目,是沉降式的,可以抵御外海大的风浪。这个项目开展起来以后,实验成功,整个柘林湾都可以发展这个项目,这对潮州海水养殖就可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为了发展海上养殖,潮州市除了在技术和资金上提供支持外,还投资建设了鱼、虾育苗繁殖基地、鱼病防治检疫中心和饲料加工厂。
海上养殖,渔民天天要生活在搭建的鱼排上,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会对水域造成一定污染。潮州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帮助渔民保护环境,避免海水污染。现在,保护海洋的清洁,已经成为每个海上养殖人自觉的行为。
潮州市的海水养殖业形成了规模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海产品交易码头。每天到这里买鱼运货的船只车辆川流不息,这里生产的石斑鱼、大黄鱼、美国红鱼、鲷鱼等优质品种,远销到广州、北京、香港、台湾等中国城市和地区,也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
潮州市的海水网箱养殖,还带动了运输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现在潮州市共有海水养殖与加工的相关企业几十家,仅华海集团每年养殖的海鳗就有5000吨,其他海水鱼类近一万吨,加工后出口到亚洲、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上养殖,是潮州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增加海水鱼产量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保护海洋资源,减少渔业捕捞量,增加海产品的产出,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海上牧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历史潮州•韩愈与潮州

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
潮州城外有一条河,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百姓,吞食牲畜,当地人把这条河叫作恶溪。韩愈到潮州不久,就前往恶溪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具有捕鳄经验的人员,到河边驱除鳄鱼。韩愈还写了一篇《鳄鱼文》,向危害地方的鳄鱼宣战。
如今,潮州人在传说当年韩愈祭鳄的古渡口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子,表示对这位为潮州百姓做好事的落难官员的崇敬。
采访:这块碑就是韩愈当年到潮州以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叫《鳄鱼文》。鳄鱼,潮州自古就有,但是在韩愈之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治理过。韩愈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他马上就办了这件事。相传韩愈这篇文章写完了,仪式举行以后,当天晚上又打雷又刮风又下雨,天一亮,整个江水都干涸了,结果鳄鱼往西跑了六十里,从此再不来危害老百姓了。
韩愈在潮州最大的作为,就是兴办州学,提倡教育,韩愈为此捐出了他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
作为唐代著名的学者,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潮州。韩愈在潮期间,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也就是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从事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韩愈还启用当地优秀人才来管理州学。
采访:当年潮州有一位叫赵德的,韩愈认为这个人完全可以胜任办学。结果从一个没有官衔的人,一提就是海阳县尉,而且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所以尽管后来他(韩愈)调走了,潮州的教育不会受到影响,继承发展下去。
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一扫汉魏以来的奢靡文风,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作为权力不大的朝廷官吏,他爱国爱民,敢于直谏,为此得罪了皇帝,两次被贬于广东。作为诲人不倦的教师,他对学生平等相待,提倡教学相长。韩愈带给潮州的入世理念和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潮州人,后世学者崇敬他,赞誉韩愈是继往开来的先哲良师。
八个月后,韩愈调离了潮州,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考取进士的人数也从唐代的3人,增加到172名,潮州在中国就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韩愈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也没有忘记韩愈。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
城外那条鳄鱼出没的河流改名韩江,江东的笔架山改称韩山,从此潮州的山山水水都与韩愈联系在一起。潮州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时,也忘不了那位已经远离了潮州的文人。
潮州的昌黎路小学,除了学校的名称与韩愈有关外,还有许多名字中带有韩字的学生。
采访:我们学校有2700多个学生,其间叫念韩、师韩的学生有20多个。
采访:我们潮州市一共有243万人口,很多人的名字跟韩愈有关系,其中名字有韩字的有2021人,名字带愈字的有1764人。
就在韩愈离开潮州的180年后,有个名叫陈尧佐的潮州通判,为韩愈建立祠堂。这是潮州历史上第一座为名人建立的祠庙,它记录着一个被贬官员来潮州的文治武功,千百年来文化精英对先贤德行的推崇,以及这个城市对文化教化者的深切怀念。
站在潮州韩文公祠的高台上极目远眺,韩江、湘子桥和潮州城历历在目,潮州人把最好的风水宝地留给了韩愈。自然,韩愈是看不到这些了,但所有的潮州人都能看到隐形在潮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中的韩愈。

魅力潮州•潮州人的家乡戏

1975年12月,在潮安县的西山溪排涝工程施工中,人们发现了两座古墓,墓中出土的明代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正是12世纪流行的南戏《刘文龙》在潮州的演出剧本。戏文中的潮汕方言,印证了在明代,潮州梨园界开始用乡音搬演南戏,而由南戏演变而来的潮剧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四百年的岁月里,潮剧始终与潮州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各种民俗节日中,人们都要筹集资金聘请潮剧戏班来唱几天大戏。由于戏班都是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露天演出,观众在台下站着围观,所以这种演出形式被称为“踮脚戏”或“广场戏”。
字幕:在全国戏剧有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潮剧就没有。过去说所谓戏剧危机了,就是因为它在农村里群众很欢迎,由于这样发展,除了县市专业剧团以外,现在大部分职业剧团还有半职业剧团,将近100个左右都是在农村。
潮剧在历史上它就叫“三小戏”什么叫“三小戏”呢,就是小生、小旦、小丑,它叫“三小戏”,那么“三小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唱为主。在农村很多老人他不在看表演,一是看戏的故事,好人坏人,另外就是听,听你唱的好不好。
但凡听过潮剧的人,都会被它婉转悠长,一唱三叹所吸引。潮剧的声腔、语言,都是以潮州方言语音为标准,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个性风韵。唱腔保留着一唱众和、几人同唱和曲尾帮唱的形式。潮剧的伴奏是由管弦乐和打击乐组成,分成弦诗乐曲、锣鼓经和唢呐牌子等,配合不同的剧情,使潮剧更富于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除了保留南戏的一些曲牌以外,它大量采用了当地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我们潮州歌册、潮州音乐、潮州舞蹈、潮州的民间文学,还有一些小调,把它慢慢慢慢变成了潮剧。潮剧它本身是用潮州方言的,群众听的懂,也喜爱看喜爱唱。
在潮州市潮剧团有个学员培训班,教师是由剧团的演员兼任,采用以师带徒、以戏带功、新老同台、老演员为新演员带路等办法,培养出一批批潮剧艺术接班人。国家二级演员郑舜英就是这个班培养出来的潮剧艺术家。
字幕:我在培训班读了三年,是第二期的学员。毕业以后,我就进入这个剧团,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多年了。一年我在乡下演出差不多100多场,还有在我们团里的培训班,这几年培养出几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好多个在剧团里唱主角了。
星期天的早晨,是潮州西湖曲乐队活动的时间,队员们都是潮剧的爱好者。尽管演出场地简陋,但是,清新、悠扬的曲调和唱腔,总是吸引众多的游人驻足欣赏。曲乐队从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数十人,靠的是大家对潮剧艺术的热爱和执著。
字幕:我以前也是喜欢,以后到这里慢慢学,慢慢地唱出来了。现在刚开始学,我很喜欢。
尽管队员们不是什么潮剧名角,但他们却唱出了情感,哼出了韵味,也让同样喜爱潮剧的观众们听出了亲切,听出了自然,听出了不修饰的清醇与美感。
四百多年来潮剧一直在潮州大地广为传唱,成为潮人同赏、同享、同乐的乡音。潮音袅袅,潮曲绵绵。戏中那句句动人魂魄的念白与字字感人肺腑的拖控,都蕴含着潮州人对自己家乡戏的喜爱。

今日潮州•观光农业

(原解说:潮安是我国第一个水稻丰产千斤县,今年6月,他们用丰收迎接了远方来的客人———农业部组织的中南部12省水稻参观团来这里研究和学习丰产经验。)
这是一部1957年拍摄的反映中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千斤县潮州市潮安县的新闻纪录片。
潮州自古农业就十分发达,明清以后,由于人口迅速增加,人多地少,当地人只有依靠精耕细作才能满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因而潮州的农业素有“绣花式农业”之称,全国的第一个双季水稻千斤县出现在潮州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水产、茶叶、水果和农产品加工成为潮州市农业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潮州人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精耕细作、小家小户式的“绣花式农业”已经落后了,潮州人开始为自己的农业发展寻求新的出路。
随着今天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开始成为人们假日生活的一个选择,潮州人敏锐地看到,把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可以为潮州农业的发展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阿强和李康都是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的外籍教师,他们在自己中国学生的带领下来到了明鸿庄园。
明鸿庄园距潮州市区10公里,在这里有着大片的果园和农田,自从办起了生态旅游后,吸引了大批久居都市的人,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向往以久的田园情趣。
与普通的农庄不同,明鸿庄园还是一个热闹的动物世界,胆子大的人还可以与蟒蛇和鳄鱼亲密接触。
更有趣的是,在明鸿庄园还驯养着300多只非洲鸵鸟,它们虽然离开了广袤的非洲大地,但却在异国他乡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这个地方很受人们的欢迎,有那么多来自学校的小朋友来参观,他们可以骑鸵鸟,还可以喂它,我也想去试试。
太好了,我希望再来的时候能够看到老虎、熊和大象。这里的田园风光对孩子们来说真是太棒了。
在潮州还有很多农业生态园可供游客参观、游览,它们或许还是在种植蔬菜或者水果,但收获的却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农产品,观光农业的出现使更多的人对潮州的农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与了解,更何况在这些农业观光中,还能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各种奇珍异果。
字幕: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潮州市神奇果园来参观。这是粤东最大的无土栽培基地。
在这座神奇果园里,分有多个展示区,既有传统的农业种植,也有高科技的无土栽培,但最吸引人的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奇瓜果。
字幕:大家进来参观一下,这是印度的蛇瓜,这是产于印度,在印度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蛇瓜分别有三种颜色,大家来看一下,这种就是白色的。
这些有一人多高的印度蛇瓜让水果之乡的潮州人也感到新奇,而在这里还有很多瓜果,它们的味道可能没有人知道,因为这些瓜果是不能吃的,但它们奇特的长相却十分引人注目。
平时水果都没有这个样子,因为它的形状很奇怪,这些形状都各不一样的,都各具特色,很神奇。
色彩艳丽,样子新奇,神奇果园的这些观赏瓜果博得了大家的喜爱。而这些神奇瓜果由于是经过特殊的技术培植,在摘下来后还可以保留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很多来参观的人就选上一两个果子,刻上美好的祝愿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一起分享这神奇果园的祝福。

历史潮州•开元寺

公元738年,崇信佛教的唐玄宗下诏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在全国十大州郡各建一座寺庙。
于是,在远离首都长安的潮州就有了一座占地百余亩的开元寺。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依旧香火不断,是全国仅存的四大开元寺之一。
天下名寺多是依山傍水,而潮州的开元寺却居于闹市之中。在距开元寺一百多米的路边,还保存着当年僧人们使用过的古井。
这座千年古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座寺院既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建筑艺术。
天王殿,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杰作。整座殿堂全部用当时最好的木料架筑,构件之间的拼接,毫无锤凿痕迹,始终不受气候的影响而严丝合缝。从天王殿的32根石柱计算,应为九开间,而大殿实际面阔有十一开间,进深四间,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一样的面阔。
字幕:天王殿里面那些斗拱应该也是很科学的,日本奈良有个东大寺,他们一直找不到它的祖庭是在什么地方。后来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到了潮州才发现,这里就是原来日本奈良东大寺,它那基本布局就是参考我们潮州开元寺的。
佛教在中国唐代达到了最盛期,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来往密切。许多国家的学问僧、求法僧来到中国研习佛法。
在开元寺里供奉着一座红铜宝鼎,上面有汉文题款:开元寺禅堂香炉一座永远供养三韩弟子任国祚,这是开元寺曾经培训朝鲜僧人的实物见证。当年的开元寺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僧侣们在这里研习佛法,开元寺成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字幕:这口钟铸造于宋代正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114年。历代开元寺成为了为皇帝祝寿的地方,这个是从唐朝开始的,就是从唐玄宗开始。今皇上祝诞圣寿就是指这一方面的内容,以后历代的皇帝生日都要在开元寺举行活动。
在开元寺的藏经楼里保存着开元寺的镇寺之宝,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大藏经》可以说是将佛教传入中国后翻译的经典作了一次总结,其编辑规模、雕版质量堪称中国木版印刷精品,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刻书版。当时仅刻印一百部,非名山巨刹不得颁赐。
公元1765年,80岁的开元寺方文静会大师,为求《大藏经》,步霜踏雪,历尽艰难险阻来到北京。大和尚为法舍身的高尚德行感动了乾隆皇帝,他走下宝座用手搭住静会大师的右肩说:“请老和尚放心,你可在此稍事休息几天,朕特准赐龙藏一部。”
这面黄缎旗子就是当年插在运送《大藏经》车上的令旗。开元寺的僧人们精心保存这部得来不易的龙藏,每年夏天他们都要举行佛教仪式将《大藏经》翻晒两天。
当年的潮州人将他们认为最精美的工艺品送进了开元寺,这些工艺品中渗透着潮州人的心灵手巧。也正是由于开元寺,才使这些精美的潮州工艺品得以保存至今。
1933年,著名高僧太虚法师来到开元寺,为培养佛门人才,创办了岭东佛学院。学僧是中国各大佛寺推荐报名,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学院除聘请法师讲授佛学外,还有普通学校的教师在佛学院兼课,佛学院除主要学习佛学课程和朝暮课诵以外,还兼习世俗学科知识。
在开元寺里有四座唐代石经幢,它们是当年建开元寺时造的。1200多年间,开元寺历尽沧桑,盛衰交替,而四根石经幢却始终屹立在寺院中,它们见证着开元寺的历史与辉煌。

魅力潮州•潮州木雕

在潮州城里一条偏僻的小街上,有一座潮州黄姓宗亲的祠堂,当地人叫它己略黄公祠。自公元1887年建成以后,黄家每年在这里都要举办春秋两次祭祀祖先的活动。与中国各地许多家庙宗祠一样,己略黄公祠庄严肃穆,然而,这座祠堂里那些一百多年前的精美木雕,却是潮州木雕艺术辉煌的历史见证。
一百多年前,黄姓族人用当时最时兴的装饰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也以此炫耀宗族的势力和繁盛。为了修建这座宗祠,黄姓族人筹措巨款,不惜工本,请来了当年潮州城里最好的木雕艺人。
字幕:清代的时候木雕的班子越来越多,所以就出现了有种“斗艺”的。就是一个祠堂,一座庙宇,一个民居,它分成左右两边的木雕的构件,分成两个班子来做。所以我们稍微看好像是一样的,题材一样,尺寸一样,其实你仔细一看,还是有点不同的,左右两边的狮子、八仙,仔细一端详也是稍微有点不同。他们分成两个班子,分开做,各自保密。到了完工的时候,就找些人来评比,优胜的一方就有重奖。这样就推动了潮州木雕工艺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己略黄公祠的木雕装饰,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象地表现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在色彩上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古色古香,层次分明,因而有潮州木雕第一绝的美誉,己略黄公祠现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州木雕从用材到技法都十分讲究。建筑装饰雕刻多为大件,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雕饰则多用樟木。工匠取其一定的韧性和易于运刀的优点,可以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髹漆贴金,不仅显得金碧辉煌,而且具有抗潮防蛀,经久不腐的功效。
字幕:这是祖宗龛,安放祖宗灵牌的橱柜,祖宗灵牌潮州人叫作神祖牌,这四级台阶是安放祖宗灵牌的。这些都是金漆木雕的构件,还有金漆画。
这件祖宗龛高314厘米,宽210厘米,由83件木雕和29件漆画组成,是潮州现存最大的清代木雕杰作。当年遍布潮州城乡的成千上万座祖宗龛,成为各家各户夸盛斗富,各帮各派木雕艺人争奇斗胜的擂台。
清朝末年,潮州有位技艺高超的木雕艺人名叫黄开贤,他大胆地运用了通雕技巧,把“螃蟹出笼”搬上了庙宇的横梁。
通雕也称镂通雕,是吸收了浮雕、透雕、圆雕而融汇成的一种木雕技法。通雕的作品,少则二三层,多则四五层,最多可达七层。“通雕”的出现,在潮州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7年,木雕艺人张监轩、陈舜羌创作的圆雕蟹篓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展出,引起轰动。他们在清代半壁蟹篓基础上,创作出剔透玲珑、具有三维空间欣赏视角的圆雕蟹篓。
1961年,他们俩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装饰工程。四十年后,陈舜羌的儿子陈培臣也来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在这里创作了大型木雕《岭南佳果》。
陈培臣13岁就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技艺,今年53岁的他已是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在陈培臣手中,陈家的拳头产品———虾蟹篓,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字幕:基本上以潮州木雕的基点,就是把螃蟹篓搞大一点,搞深一点,里面通透的,我把它发扬光大吧。
在潮州的这方水土上,木雕技艺代代相传,今天的潮州木雕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工艺品。一件件的木雕作品中,渗透着潮州木雕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今日潮州•小食品 大市场

庵埠,这个地处潮汕平原的古镇,是粤东著名的侨乡和商埠。大约在100多年前,庵埠人就有加工凉果、腌制瓜菜的手艺。
1985年,潮州柑橘获得了大丰收,一个名叫杨应林的庵埠人对又苦又涩的柑橘皮产生了兴趣。柑橘皮又叫陈皮,是健胃的良药。杨应林在潮州传统的凉果腌制中融合了江南陈皮的制作技术,研制出了去除苦涩味还有祛痰止咳功效的九制陈皮。
在市场上,九制陈皮立即引起不同凡响。一时间,大小食品厂纷纷仿效,仅一个小小庵埠镇10家食品厂中竟有9家生产九制陈皮。
在短短的几年里,庵埠这片弹丸之地,生产各种凉果、腌菜的企业应运而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庵埠人渐渐感到有点吃力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管理以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的产品,制约着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字幕:我们认为这个凉果一个是当地的一个传统工艺,大家都是这么做。大家很多人生意都做得很好、很棒。所以当时认为这个产品比较好赚,所以我们做这个产品。做了一段以后,感觉这个产量不大,你真的想发展的时候,资本很大,时间很长。所以这个农副产品再深加工是比较困难,在这方面我们认为还是必须转换产品的结构。
于是,庵埠人不惜花巨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国内具有丰富经验的食品工程师,开始了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开发。今天的庵埠,产品由原来的凉果、腌菜、肉脯三类发展到糖果、饼干、饮料、奶制品、豆制品等15大类2000多个品种。
1996年由庵埠镇政府投资200多万,办起了全国第一家镇级食品工业卫生检验所,担负着质量把关职责,全镇大大小小食品企业均置于严格的质量监督之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相应建立产品检验中心,在全镇形成了一个食品卫生质量检测网络。
字幕:这个食品现在来说,就是卫生、安全,另外就是色、香、味、形、营养。所以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如何讲究它,除了卫生以外就是营养,而且外观要漂亮。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庵埠民营企业家们的经营理念也在转变。他们意识到:要想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只有将食品逐步从传统型加工向科技型生产转化。在庵埠,已有8家企业先后建立了“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制、开发的创新能力。
字幕:我是农民,我是洗脚上田的,就因为改革、开放这个机遇给我们创立了成功。企业到了今天,你必须去如何提升企业,特别是我们的定位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领域中,利用我们这些专家们,在生物工程里把农副产品做深做透。
雅士利集团的高层管理者提出了“人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的用人指导方针。几年来,这个极大程度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雅士利的发展,使它从十八年前的家庭作坊式小工厂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乳品、保健品、印刷等十多家分公司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字幕: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必须要去跟上这种潮流,所以这种潮流,他以前的管理还没有真正进入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今年我们整个公司在经营这方面,就完全可以通过报表来管理,他就可以看报表,看分析来制定他的策略。相对说以前如果在最开始,他们假设说民营企业家起家是靠经营式的管理,就是说凭着一种,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的,现在基本上讲已经可以进入到用数据来分析。
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庵埠印刷、包装行业的崛起,成为全国闻名的“包装基地”,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39%,纸塑包装印刷企业已向高科技型的生产发展,全镇形成了食品工业与印刷包装行业相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庵埠镇占地31.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2.6万人,但却拥有658家食品加工企业。在二十年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的庵埠,秉承着“百载商埠”的经商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使古老的集镇充满生机和活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食品第一镇。


历史潮州•广济桥

135年前,一位叫约翰•汤姆逊的英国摄影师来到潮州,当他走到城外欣赏韩江的风景时,眼前的一座石桥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汤姆逊架好了照相机,为这座石桥拍下了最早的一张照片。这座桥就是广济桥,那一年是公元1868年。
广济桥最早建于公元1171年,当时是座浮桥,后来经过历代的改建,陆续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建成了23个石砌桥墩,桥面上还建了亭屋126间,桥楼24座,这就是民间广泛传唱的“廿(nian)四楼台廿四洲”的广济桥。
广济桥的建筑十分特殊,桥的两边是在桥墩上铺设石梁搭建的梁桥,中间部分是用18条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浮桥东侧有桥墩十三个,西岸有十个,合计二十三个桥墩。在东西两侧的第一个桥洞部分,还采用了拱桥的造桥技术。
中国的古桥中,有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四大类型,广济桥既有拱桥的桥洞,又有梁桥的主体,还有船只连在一起搭建的浮桥,包容了中国古代桥梁的三种形式,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称赞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潮州广济桥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广济桥的桥墩是在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建成的,所以建筑样式和长、宽尺寸都不一致,这就形成了广济桥的独特之处。广济桥全长518米,宽11米,梁桥部分全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条搭建形成过梁。
采访:根据我们的测量,最长的石梁大概有十多米,宽度呢,最宽的大概有一米二,基本都是在一米以上,一米到一米二,厚度差不多有一米。这么一条石梁,我们计算了一下,大概有四十多吨,宋代的时候没有起重设备,把这个四十多吨的石梁架上来,而且架的这么好,到现在还保留得这么好,可见当时的建筑艺术是非常高的。据说这些石梁都是从韩江上游、从福建、江西那边采石以后,听说当时绑在船底下,然后把船慢慢开到桥的下边,然后还要等它的水位涨起来以后,绑在船底下的石梁也就慢慢升上来,然后找准位置把它架上去。这种方法中国古桥造桥建筑史上也有记载,叫浮船法。
由于石材的限制,梁桥的跨度不能太大,为了承载住巨大的石梁,桥墩还要建得比较宽大,这就阻碍了江水的流动。韩江大部分流域属于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每年长达八个月的汛期里,江水有时暴涨直达桥面。潮州人把桥身的中间部分设计为可开可合的浮桥,解决了抗洪和通航的要求。
在广济桥的桥墩上,当年还建有二十四个楼阁,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桥上开起了店铺,在三百多年时间里,广济桥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景象。
采访:到清末时期,湘子桥就越来越热闹了,形成了一个桥市。根据一些记载,桥两边店铺成排,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人很多,所以才流传有“踏上湘桥还不知桥”,上了湘桥还不知道是桥,就好像走上街路一样。
当年,广济桥下也同样热闹非凡,过往的商船连绵不断。为了做生意方便,精明的商人还在桥墩上安装了供人上下的梯子。
采访:有时候这个船就停在桥墩旁边了,他要买东西,买东西他可以沿着梯子爬上去,还有上边需要下边的东西,他也可以沿着梯子下来。我是听老一辈的人说,有的时候上面用绳子挂一个篮子抛下去,下面需要什么东西,我上边卖东西的这样放下去。通过这个篮子,吊给他。
广济桥还是广东、江西、福建一些州府食用盐的转运地,由此运出的食盐,称为桥盐。十九世纪中叶,清朝政府曾在广济桥设立衙门,一年收的盐税高达16万两白银。
1958年,为了行人安全和交通方便,潮州人拆除了广济桥中间的浮桥,改建成平坦的水泥桥。最近,潮州市决定投巨资恢复广济桥的历史原貌,让“廿(nian)四楼台廿四州”的景观重现韩江。

魅力潮州•国学大师饶宗颐

1917年的夏天,潮州一条小巷中的饶家出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为他起名“宗颐”,希望他能师法中国宋代的周敦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理学家。
饶家是潮州的名门望族,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曾任《粤南报》的主笔,可以说是家学渊远。
而饶家的“天啸楼”曾是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在这里收藏的书籍曾达十万卷之多,饶宗颐从青少年开始,就在这里饱览群书。
1935年,由饶锷编辑、饶宗颐补订完成的《潮州艺文志》发表,这是潮州有史以来在艺文方面首次进行系统的著作实录,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十九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此后,由于战争,饶宗颐先生开始颠簸流离,最后定居在香港。
字幕:以前是在香港大学教书的,教书有16年。在这16年中间,后来我就去新加坡大学。在这16年中间,有个好处,就是因为香港大学同国际上容易搭上关系,所以我们常常到国外去开会。我第一次出国是1956年到巴黎去,1956、1957、1958年这几年,我都一年到德国,一年到意大利,中间去了不知多少次日本。所以这些同国外的学术界接触得比较早,所以知道学术消息,也知道人家怎么做。
饶宗颐先生一直相信,做学问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等多门外语,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1980年饶先生还自费花3个月时间参观了中国33个省市博物馆。这些丰富的阅历,再加上饶先生本人过人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使他的研究涉及到史学、甲骨学、敦煌学、词学、楚辞、目录学、考古学及书画等8大门类。
五十多年来,饶先生共发表专著五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内容超过1000万字, 并在多门学科中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字幕:我做学问看问题,我觉得是上、下,从四方都有看,不是看某一个局部。因为看小问题要从大问题来看小问题,而且小问题也要回到大问题,这样子来看就比较容易概括。我常常用佛家用的两个字,就是“向上”,“向上”这两个字是禅宗用的,看问题应该从上面看下面,看到下面来,就是变成这样子,四面八方就可以看到。从上看到下,不是从下看到上,我大概是喜欢从上看下来。
作为潮州人,饶宗颐先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是介绍潮州陶瓷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字幕:很简单的,就是我认为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它的研究,因为一个国家要从局部作成一个整部,潮学是地方史的一部分,地方史是国史的基础。不是我特别爱好潮学,因为我是潮州人,自己有亲切感,一切的事情从孩子时就了解,所以从这里做起就比理解别人的东西来得更容易、更亲切,我提倡是这个意思。其实每个地区性的都应该有同样的研究价值。
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饶宗颐先生荣获了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还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勋章,被香港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等,多年来,饶先生被国内外多所大学授予的荣誉达几十个。
但饶先生生性淡泊,在他的身上,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中国文人的气质。饶先生精通音律、填词,他的书法和山水、人物画也都自称一家,别具一格。
淡泊是一个人的性格,加上生活,因为我不是太喜欢太热闹,一热闹就不能冷静,不能冷静就不能看问题,不能解决、研究问题。因为一热闹,时间、精神就都向外发泄掉了。我八十多岁了,一直这样。最难得的是健康还可以维持,我就觉得这点可能是上天要我做多一点事情,我自己也不能解释。

今日潮州•南国瓷乡

作为国礼瓷的“友谊通花瓶”,集通花、瓷花于一体,整个花瓶高1.3米,是潮州枫溪陶瓷研究所于1978年设计制作的,它被誉为枫溪陶瓷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枫溪是中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陶瓷生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枫溪的工艺美术瓷继承传统技法,融合现代气息和艺术,以“白如玉、细如丝、薄如纸、明如镜” 闻名遐迩,花色品种达二万多种。其中的通花、瓷花技艺,在国内外同行中独树一帜。
在潮州抽纱中有一种手工勾织的镂通产品,名叫“通花”,枫溪的陶瓷艺人受其启示,将这种镂空用在了陶瓷上,发明了通花瓷雕。通花瓷雕是在瓷坯体上雕通连续的几何图形,再彩绘烧制而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随着枫溪陶瓷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通花瓷的雕刻技法、品种和纹样变化越来越多。
枫溪陶瓷艺术的沃土,养育和造就了一批批陶瓷艺术大师。吴维潮是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他的父母都是枫溪的瓷艺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玩着泥巴走进陶艺之门的”。
字幕:我更注重这种民间艺术的吸收,还有一种现代的理念夹在里面。而且我现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种雕塑融合了中国画里面的一些意境,还有诗歌、舞蹈里面的一些内涵,一些底韵再加上潮州的古文化。特别是潮州工艺美术里面的木雕、大吴的泥塑,还有那种抽纱。这种种的艺术涵养给我这种陶瓷雕塑给予了现在的这种生命力。
吴维潮对陶瓷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甘于清贫,乐于一辈子与泥巴打交道,17岁就开始学艺的吴维潮,一直醉心于瓷塑艺术的探索,他大胆地将传统的青花瓷运用到他的人物瓷塑的装饰中,使作品质朴中折射出超意识流,给人一种很前卫的感觉。
字幕:潮州陶瓷,它最大的一个代表性的特点就是陶瓷雕塑,因为陶瓷雕塑,它是在潮州陶瓷艺术里面占了比例比较大,量也比较大。特别是这几年兴起的一种出口,打到世界。所以每届交易会,这种陶瓷雕塑,陶瓷艺术里面的作品都特别多,创新的东西也特别多。
枫溪人以当地优质的瓷土,传统的制瓷技艺把工艺陶瓷与日用陶瓷融为一体,使日用陶瓷工艺美术化。枫溪的日用瓷,用国内外高级的陶瓷原料,经过精细加工,科学配制,使瓷质细腻致密,表面光滑,透光性强,达到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迎合了世界潮流和新时尚,使枫溪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化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枫溪,陶瓷的从业人员有五万多人,是全区总人口的一半。为了加强陶瓷后备人才的培养,枫溪陶瓷研究所创办了广东省陶瓷教育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让他们从小认识陶瓷、接触陶瓷、体验陶瓷的良好环境。
字幕:我父母是做陶瓷的,喜欢,和父母一起学陶瓷,所以很喜欢。
字幕:准备做成一个胖胖的很可爱的小孩子。
孩子们对陶瓷课充满了兴趣,他们的陶瓷作品虽然还显得稚嫩,但枫溪未来的陶瓷大师也许就在他们中间。
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近年来,枫溪工艺陶瓷吸收欧美国家的技法和题材,研制出既保留枫溪传统特色又具有欧陆风格的艺术品,受到各国客商的青睐,成为枫溪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产品。
枫溪的建筑卫生陶瓷,经过几年的努力,瞄准国际名牌产品的质量和标准,改进原料配方改革成型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窑炉设备,采用现代设计手段,使产品从造型款式,釉面色调等逐步接近国际名牌产品,在国外市场赢得了相当份额。
陶瓷工业是枫溪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潮州市工业四大支柱之一。枫溪陶瓷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又大量吸收了西洋的技法,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心态,使枫溪陶瓷具有广泛的国际性。枫溪陶瓷人开放的胸怀带来开阔的视野,又使枫溪陶瓷超前、时尚。枫溪,正成为中国南方的新瓷都。

[ 本帖最後由 宁之囝 於 2010-4-24 15:29 編輯 ]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历史潮州•潮州土寨楼

黄炽隆老人原来是潮州饶平县一所小学的校长,退休后,他每天的生活差不多都是围绕着黄家二十几代一直居住的这座道韵楼。
每天早晨,黄炽隆老人都要先和老伴一起喝几道工夫茶,然后就和楼内其他几位老人一起从事道韵楼的宣传与保护工作。
道韵楼位于潮州市饶平县的三饶镇,从公元1477年开始营造,经过一百多年三代人的努力,于明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建成,大门口石匾上的“道韵楼”三字还是明代奉京礼部尚书黄锦所题。
字幕:我们始祖到这里来以后,在这里先建立了一个家园,然后到两三里外的地方去看看,他看了以后觉得还是这个地方好,所以又倒回来,所以叫做“倒运”,从那个地方到这个好的地方来住,所以后来名字,“倒运”用文字写出来,就用道德的“道”,音韵的“韵”。
道韵楼所兴建的那个年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所以一个姓氏或者一个宗族,往往聚族而居,为了安全,因此这些围楼在建筑之初就充分考虑到防兵乱、防乡斗、防野兽的需要,这些围楼都十分坚固。
道韵楼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楼高11.5米,底层墙厚达1.6米,一眼望去道韵楼简直就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古城堡。
字幕:这个墙就是用土夯起来,它很厚,很高,原来是为了防盗、防火的作用,上面那个枪眼是自卫的作用。传说有乡斗的时间,有人来过攻击过一次,相传这样讲的,攻击一两个月。这个楼,里面门闭起来,还不会被下去,原来里面有水,有粮食,有柴,所以里面就攻不下,围了两个多月还攻不破。
道韵楼周长328米,是中国最大的八角形土楼。在楼内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原来住有一百多户,六百多人。现在,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内。
四百多年过去了,在道韵楼内从未发生过大的火灾,这一方面是因为造楼时已在土楼内设了32口井,既可以满足各家各户的生活用水,也可以起到防火、救火的作用;但重要的是,在楼内生活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彼此之间都有着说不清的辈份关系与亲情,一旦哪家失火或有难,全楼的人会都来救助,或许这才是道韵楼和许许多多土楼得以保存至今的真正原因。
除了山区的土楼,今天在潮州的平原地区,也还保留着很多古寨,它们大多建于明清时期。
潮州的很多平原地区因为背山面海,而当时海盗盛行,很多村落都饱受侵扰,于是村民们为了防盗匪,纷纷在村落外筑起高墙,形成了一个个平原土寨,像潮安县的龙湖寨、象埔寨就都是这么兴建起来的。
当年为什么建这个塘湖古寨,就是因为这里“靡有崇墉巨障坚甲利刃为防御之具”,就是缺乏一些防御的手段,所以嘉靖年间,这里有一位绅士,当过广西省的布政使的,他回来以后,正好当年倭寇、强盗两者作乱,加上来平倭的这些官兵也为非作歹,所以他举臂一呼,带领全村的乡民建起了这个寨。从此以后,它就变为了一方的净土,非常安全,连周围的很多老百姓也搬到这个寨里面来住了。
几百年过去了,在土寨楼外已经建起了鳞次栉比的新楼房,但楼内却还仿佛停留在时光隧道的另一边,居住在这些古老房屋中的人们依旧享受着祖先为他们营造出的那份宁静与安逸……

魅力潮州•潮州工夫茶

初到潮州的人,走在街头巷尾,随时都能看到许多这样的喝茶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潮州人喝茶时一定要生起炭泥炉,烧出滚水,认认真真烫杯淋茶,不紧不慢轻呷细品。这就是潮州的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非常讲究泡茶的技艺。茶叶大多选用当地出产的单丛茶,这是一种在高山茶田采集加工的茶叶品种。泡茶的水也十分讲究,潮州茶客有“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再次”的说法。过去潮州城里还有专门卖水的店铺,出售城外的山泉水和韩江的江心水用于泡茶。
除了茶和水的讲究外,潮州的工夫茶具也有特点,从外观上看,可以总结为四小:炭炉小、沙铫小、茶壶小、茶杯小。茶壶要用紫砂或红泥烧制的,茶杯是潮州当地出产的白色细瓷小杯。过去,一套工夫茶具由火炉、羽扇、沙铫、茶罐等大小28件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慢慢地简化为四、五件茶具。由于单丛茶的茶形粗大,现在许多潮州人改用敞口的盖瓯泡茶。
工夫茶的整个冲泡过程步骤严谨,技艺考究。一般由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和品赏十道程序。品茶的人先观汤色,再闻茶香,然后细斟慢饮。这就叫“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
采访: 工夫茶现在北方老是写成少林功夫的那个“功”,这个字不太合理,应该是工人这个“工”。用工人的“工”,就是指一个人为人,他平常为人处世是什么样的风度,都可以叫工夫。所以用这个工夫,才能真正体现潮州工夫茶既有泡茶的工夫,又有人文的内涵,两者才能完美地结合。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潮州人把茶叶称为茶米,把它看成维持生命的粮食。每天起来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生火烧水,泡上一壶浓浓的好茶。家里来了客人,请他品尝工夫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敬而简朴的礼仪,与客人喝茶谈话,一起享受工夫茶的亲切和温馨。
品尝潮州工夫茶要讲究“喉底”,也就是饮茶后唇齿间留有茶香,舌底有一种甘甜的味道,这就是茶客们所说的“山韵”。茶叶的品种与产地不同,韵味也就不一样,这是品饮工夫茶的神妙之处。
采访: 武夷茶它有“岩味”,铁观音有“音味”,我们单丛茶这边有“山韵”,叫韵,韵是一种可以回味的,很醇和,只有意会不能言传的这种感觉,所以它才会吸引人家去追求、去品饮、去欣赏,这是工夫茶本身的最高境界。
以精细著称的潮州人,把工夫茶与当地积淀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以“和、敬、精、乐”为核心的工夫茶道。
潮州工夫茶把“和”放在了首位,“和”是指和气,在一团和气中细细品味工夫茶的情韵。
采访:潮州工夫茶的敬融化在茶艺过程中间,在泡茶的过程它就体现了一个“敬”。如果在座的是主人加客人是三个人,那就两个杯,用那两杯罐,那这样,不管你是人多少,总是起码有一个人他喝不上茶,那么谁不喝,这就要互敬了。结果茶座之中老是请请请,它就很自然形成了一个敬。
工夫茶讲究精巧、精致。茶叶当然要好茶,喝茶的茶具也要精巧,泡茶用的水,要精选山上的泉水。就连泡茶的一套动作,也都浸透着潮州人儒雅精巧、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
潮州的工夫茶既是高雅的,又是大众的,无论什么人,都能在工夫茶的细斟慢饮中,满足个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满足人际交往中礼仪的需要。而这种种满足,给潮州人带来了情感的快乐和敬精乐,这是工夫茶基本的意韵,它对潮州人的心态,对潮州人的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喝工夫茶,已经成为潮州千家万户天天不能缺少的生活内容。所以,在潮州的街头,你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茶艺馆,但在歌厅和各种酒吧里,你却常常能见到细呷慢饮工夫茶的潮州人。

今日潮州•潮州婚纱产业

学习服装设计的黄艳是湖南人,在2000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了潮州。现在,黄艳在潮州的一家服装公司作做设计师,她所设计的产品主要是各类高级晚装和婚纱。
采访:一进公司,感觉能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公司那么大的氛围,而且很多资料、全世界各种资讯都在这里可以看到,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成长是蛮快的,特别是对自己的设计。
现在,黄艳每年要为美国客户设计两季近三百款各类女装,而在潮州,像黄艳这样的设计师有几百名,整个潮州的服装行业每年推出的晚礼服和婚纱的款式达几千种。
有人说,高级晚装和婚纱礼服是服装加工行业中的皇冠,而潮州的服装业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有所发展,首先是得益于潮州特有的手工业传统。潮州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四大名绣粤绣中的一支,从清代乾隆年间就开始出口东南亚地区,在二十世纪初,就已参加过巴拿马及伦敦赛会,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同时,潮州的珠绣、抽纱也十分发达。据统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潮州地区就有绣工二十万人之多。
但当时,由于传统的潮绣产品主要用于庙宇、厅堂装饰和戏剧服饰,市场空间十分有限,于是潮州的企业家们便开始把精美的潮绣与服装相结合。1979年,当时的潮绣厂接受了第一宗来料加工钉珠衫的合同,1984年他们开始与外商合作,潮州的刺绣服装行业走出了婚纱、晚礼服生产的第一步。
采访:一开始是客人说你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因为我们很封闭,我们对市场根本就不了解,人家外国喜欢什么样,外国马路怎么样,我们连看都看不到。所以客人说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这个过程大概有三五年的时间。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间,逐渐更放开了,可以让我们出国去看看。在了解过程中我们觉得,很多东西人家并不是最好,我们也有我们的特长。潮州的刺绣、有潮州的珠绣,有潮州的机绣,在这些珠绣、机绣、刺绣里面,有各种各样变化的做法,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材料,它非常丰富,用在服装上去的时候,服装就非常生动,这就是资源。那么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开始转变自己的方法,我们可以做一些是给人家的,不是人家给我们的。
婚纱、晚礼服源于欧美,但经过几年的探索,潮州人逐渐把自己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潮绣、抽纱与钉珠融入时尚之中。从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潮州的婚纱、晚礼服产业以自己的特色和精湛工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潮州还引进了世界先进的蕾丝生产线,除满足自己婚纱、晚礼服设计生产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现在,潮州已经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蕾丝生产出口基地。
熟练的技术工人,先进的生产设备使潮州的婚纱、晚礼服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潮州市的服装生产企业有565家,其中从事时装、婚纱生产、年销售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有50多家,今天的潮州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基地之一。
在2001年的四月,潮州举办了“名瑞杯"国际晚礼服、婚纱设计大奖赛,这是中国国内首次举办国际晚礼服、婚纱设计大奖赛。
来自许多国家的服装设计师与模特在潮州的舞台上展现他们对美的追求与理解,而潮州也通过这次大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展示了潮州婚纱、晚礼服的风采


历史潮州•潮人出海

邹金盛是一位集邮爱好者,从1960年以来,他专门收集一种地域性很强的邮品:侨批。
侨批,是中国东南部沿海居民到海外谋生后,将赚得的钱款,委托民间的批信局送到家乡的凭证或信件。早期的侨批由来往于中国与南洋之间的船家送递,潮州人称水客,后来民间产生了专门寄送侨批的批信局。
采访:以前的侨批是一张纸,这边就写通信人的收信地址,谁寄的,这边就写内容,这样叠起来,叠成一封信,这么大,信封这么大。
这一件件侨批,见证了潮州人过去一段辛酸的历史,也记录了一代代潮州人海外创业的艰难。潮州的民谣唱道:一船目汁(眼泪)一船人,一条水布去过番。这就是潮州人称为“过南洋、讨生活”出海谋生的经历。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从公元十世纪就有出海迁移的记录。潮州人最早的走南洋,大约也是那个时候。历史上的出海,既有生活所迫的原因,也有改朝换代造成的出逃,更有官吏追捕形成的大规模集体移民。
潮州人移民海外,俗称过番或走南洋。潮州早期的出洋者,都是由于生活极端困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赤手空拳单身上路,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
采访:过去我们潮州人被迫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定居的时候,一般要带上几件物品,其中一件就是市篮,背着市篮上红头船。另外一件是水布,水布是潮州农民随身携带在身上的一种物品,它有好多用处,可以团在头上,系在脖子上,系在腰上,可以包装东西,包装上几件破旧衣服,就可以上船了。在船上又可以当布席,可以躺卧着休息,可以包装干粮,像甜。潮州俗话也说“无可奈何蒸甜”,甜因为经久,不容易发霉,带到船上可以做应急的干粮。
在潮州民间,蒸甜一词已经成为出海谋生的隐语。
当时,出入南洋的中国船只,许多是红头船。这是一种双桅或三桅的海船,清朝政府为了区别沿海省份的船只便于管理,命令在船头涂上不同颜色的油漆,广东省是红色,所以称为红头船。
1971年和1972年,广东省澄海市出土了两艘红头船遗骸,其中一艘船的船舷上,还有“广东省潮州府领囗(此字符不读音)双桅壹百肆拾伍号”的字样。这两艘船出土的地点,都离当年潮州人出海的港口樟林港不远。
樟林港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开海禁之后,当时潮州以及粤东一带出海,都要从樟林港出发。现在从规划齐整的街巷以及久已荒废的客栈货店,还能看出当年船桅林立,人来货往的繁荣景象。
当年,出海的潮州人就是在这里辞别了亲人,怀揣一把故乡的泥土,带着过番创业的渴望,一步步登上木船。路上,走南洋的人要毫无遮盖地坐在红头船的甲板上,躲在黑暗的货舱里,顶着突然而至的狂风巨浪,在海上颠簸一个月左右,才能到达南洋各个国家。
浪迹南洋的潮州人为了生存,他们尽可能的聚居在一处,从事开荒种植、码头搬运或者沿街叫卖。潮州人凭借着自己吃苦耐劳、辛勤节俭,在侨居国开创了一片天地,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采访:潮人出海以后,一方面给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家乡的文化带来了影响。比如现在我们潮州话里面经常形容一个人工夫不到家,我们口头话说“噢赛”,“噢赛”其实是外来语,原来是讲打乒乓球是出界了这个意思,到后来演变为工夫不到家的意思。还有我们经常把柚木不叫柚木,叫“百相”,“百相”这个词也是南洋过来的,当地称这种柚木就叫“百相”。
潮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始发地之一,潮人历来有向外拓展的传统,现在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人乡亲约有230多万,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所在国经济和其他领域的杰出人士。潮人出海也使潮州成为著名的侨乡,对潮州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魅力潮州•潮州音乐

2002年10月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一台由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演奏的潮州音乐专场音乐会在音乐节中显得独具一格,赢得了世人的惊叹和盛赞。
潮州音乐是中原古乐与潮汕民间曲调长期渗透融合形成的地方音乐,它保留着古老稀有的二四谱和工尺谱。演奏形式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五大类。弦诗乐中保留着古典音乐典雅细腻的气韵特色,给人以优美和谐、温情闲适的感受。弦诗乐在民间极为普及,演奏者可多可少,演奏时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一定规范内自由发挥。
字幕:我认为潮州音乐在整个中国民间音乐中间,它是非常优秀的,它是保持着原生态的,非常自然清新的,这样平平和和的音乐。中国音乐首先突出人文精神,和天、和地,自然、人文、天地人合一,和为贵。而我们的潮州音乐正在这方面,大量的音乐里面渗透了这种人文精神。
“张长合”是潮州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乐器店,店中最好卖的乐器就是椰胡。许多潮州人学潮乐都是从一把椰胡开始的。椰胡,是将椰子壳去皮磨光,盖上薄桐木板,成为一个共鸣箱。再装上一把弦杆,做“弦码”的是一只海边随处可见的蚌壳。
俗话说:甘草和百味,潮州人把椰胡称作潮乐中的甘草。弦乐中需要它,锣鼓中也需要它。而远离家乡的潮州人,也忘不了带上一把椰胡,在异国他乡拉一曲家乡流行的弦诗小调。
字幕:潮州音乐这个丰富调式的变化很多,可以说在全国的民间乐种里面,它是最优秀的。好的音乐和美的音乐像儿童音乐。像孩子,像摇篮曲一样,很优美的东西。它又有快,又有慢,从潮州音乐里面,看到一个精神一个人,是非常丰富的。
潮州音乐中的细乐是一种小型的合奏,演奏风格细腻委婉,很富古乐之风,有韵味清醇、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在潮州处处可以听到袅袅传来的细乐之声。
字幕:他们就是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在一起演奏,互相了解,技巧上怎么配合,合久合久,所有这些都是自愿的。他们性格上合得来,在对乐曲的理解,在演奏技巧上大家近乎,潮州这些小组合是好多的。
屏幕下方飞字幕:潮州锣鼓“抛网捕鱼”,是流行最广的一首潮州锣鼓,表现的是父女二人去捕鱼的时候,捕到了一个小生,后来两个年青人相爱了,这首曲子是潮州大锣鼓的代表作。
字幕:潮州大锣鼓的东西很丰富,它的所有打击乐和音乐加起来,它要打什么,好像喜的也能打,悲的也能打,欢乐能打。好像那个关公过五关,关公斩将的气魄也打得出来。
潮州大锣鼓和潮阳笛套音乐是流行于潮州民间的吹打乐,是以打击乐为主并配以管弦乐的一种合奏形式,大鼓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尤如交响乐中的指挥,是整个演奏的主导。大锣鼓在潮州是吉祥的声音,有“东方交响乐”的美誉。逢年过节,大锣鼓游行是潮州民间节庆活动的主要节目。
多少年来,抒情的潮州音乐始终伴随着潮州人的生活,它有江南丝竹的秀丽,又有海边特有的轻柔。音乐中的独特韵味不仅深受潮州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是海内外潮人共享的乡音和维系桑梓情谊的纽带。人们常说“凡海潮所到之处就有潮州人”,而潮州人自己又加了一句:“只要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

今日潮州•情系桑梓

在潮州城内的开元路上有几栋看上去已经颇有些陈旧的楼房,潮州人把它们称作“李嘉诚楼”,这是因为这几栋楼是在1979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修建的。现在,一些最早的住户还居住在这些楼里,已经退休的潮州城南小学庄老师就是其中的一户。
字幕:我们1981年就住到现在,已经住了20多年了。原来我是住在一个大概是9平方米的一间单屋,1981年接到通知,真正的我拿到了钥匙的时候,我们太高兴了。现在你一提起来,我的心情还很兴奋,很激动。这是我们潮州第一栋高楼,当时真的是太高兴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潮州已是高楼林立,但即使是潮州人也无法说清,在这些楼房中有多少座是他们的海外乡亲捐资修建的。
潮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有200多万潮州籍人居住在海外以及港澳台地区,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家乡。
出生于潮州的李嘉诚先生194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但作为潮州人,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家乡。1979年,李嘉诚在离乡多年后重返潮州,他首先捐资修建了多栋居民住宅,解决了一大批家乡人的住房困难。此后,李嘉诚又捐资兴建和扩建了潮州医院、潮安医院等公共设施。
1995年,当李嘉诚又一次回到潮州时,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字幕:我差不多十多年前来过,这次是经过十多年后再来,潮汕地区发展的很快,希望潮汕地区的人民,人人能安居乐业,生活更好,前途更好。
李嘉诚先生在家乡还先后捐资1600万港元为贫困山区兴建了70所基础小学。而注重教育、捐资助学一直是走出家乡的潮州人回报乡里的主要方式。很多事业有成的潮人自己的生活相当俭朴,但在为家乡捐资助学方面却十分慷慨,仅最近20多年,海外以及港澳台的潮州人就捐资近五亿元为家乡新建和修建了各类学校共计六百多所,极大地改变了潮州的教育面貌,甚至一些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潮州绵德小学是由香港潮州籍人士庄静庵先生捐资修建的。但庄先生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些义举帮助一个女孩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她就是绵德小学的教师巫慕樱。巫慕樱本人就曾在这所小学读书。
字幕:如果想问我为什么要回到这所学校来教书,我想可能是因为跟我小时候在这里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原来在这里读书的时候,那时候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费、书本费都不用交钱,因为当时都是庄先生赠送给我们的,这一点可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当时他还经常回来关心我们学校办学的情况,还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好像还见到过他几次。所以当时觉得他对我们非常非常的好,我就在心里想,我将来如果能回到这里来教书,就多少也能像庄先生一样,为我们学校、为潮州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很多像庄静庵先生这样的潮州籍人士,他们不但捐资助学,还为家乡筑路、修桥,建公园、图书馆、体育馆,潮州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支持,甚至连小到厕所这类公共卫生设施他们都为乡亲们想到了。
印尼华侨郑维铨先生就是从这看似细微的地方入手,先改变了自己家乡礼阳郑村的卫生面貌,进而促进村民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礼阳郑村已经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式村庄。
字幕:潮州人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对家乡的这种乡情,一直都是很关注很眷恋,一旦他们事业有成,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来报答自己的故土、故乡。从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激情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来,一方面他们通过捐款来这里办社会性的公益事业;第二,就是通过自己投资或者是扶持他们的亲眷属兴办企业,走发财致富之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离开多少年,也不管走出了多远,家乡的山山水水对潮州人来说都是永远的牵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造福桑梓也是这些天涯游子不变的情怀……

历史潮州•潮州古瓷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潮安县城发现了四尊宋代的白瓷释迦牟尼像,佛像的底座上“潮州水东中窑甲”的铭文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开始寻找“水东窑”的窑址。考古工作者经过多次的调查和发掘,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湘子桥东面的笔架山。
笔架山沿韩江自北向南,因三个并列的山峰形似笔架,所以称为笔架山。相传宋代时这里有“九十九条窑,窑长九丈五尺”,民间把这里称作“百窑村”。
字幕:从1953年开始,我们文博部门先后在笔架山发掘了11条窑。这是第10号窑,这条窑的长度有79.5米,宽度3.2米,窑高2.8米。龙窑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这个山势,好像一条倒卧在山坡上的烟囱。所以它升温也快,降温也快,能提高效率。一般我们估计,它一个月可以烧一到两次窑,这条窑我们稍略估算,它一窑能烧五到十万件瓷器。
唐宋两朝,中国社会政局安定、经济繁荣,政府十分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据史书记载,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当时中国最好的对外出口商品,就是瓷器。而南方沿海各省的陶瓷业不断发展,更是大大促进了海上陶瓷的贸易。
字幕:从已经发掘的11条龙窑的资料上看,笔架山龙窑都是分段斜坡式龙窑,这是分段的隔墙,笔架山龙窑分三段到十五段不等,10号窑就是分了十五段。斜坡式龙窑它的装窑方式是这样,最底放一个筒形的匣钵,然后上面用漏斗型的匣钵。一般是一钵一器,这样叠起来,叠到窑顶是2.8米左右。所以整个笔架山窑统计起来一年就好几千万件瓷器的产量。
数量如此庞大的瓷器在当地是不可能全部销售的,目前所发现的宋代瓷窑遗址,大都是靠近韩江,而韩江的下游可直通南海,这就极大便利了瓷器的外运。
人们称笔架山瓷窑为“百窑村”,说明这里瓷窑不是一、两处,应该是许多民窑聚集在这里各自经营,产品全部作为商品外销。而外国市场的高利润高回报,更是刺激了窑户们扩大再生产的强烈欲望。于是,他们将赚到的钱又投到窑场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一时间,笔架山的窑灶增多了,窑室加长了,窑区也日益扩大了。
中世纪的亚洲、非洲、欧洲的人们都十分喜爱中国瓷器,不但各国的统治者在宫廷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就连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使用中国瓷器。
字幕:这是试温标,是北宋窑工的一个发明。北宋以前,还没有试温标,为什么?它是在外销的竞争中,除了追求数量又重视质量,当时外销的竞争很厉害,所以潮州的窑工用试温标就是每在一个投柴孔都放了好多试温标,每隔一时段用铁钩钩出来,不时的观察这个温度,烧得怎么样,控制温度,控制质量。
当年潮州的陶瓷艺人用笔架山的瓷土,制作出了不同姿态的大耳朵哈巴狗和洋人头像。这些瓷器不仅胎质纯净细密,造型和装饰也是既借鉴传统,又富于创新。
这件“凤头壶”的造型吸收了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时期金银器的造型,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制陶工艺。
这件名叫“军持”的独特瓷器,是东南亚佛教僧侣经常使用的宗教器物。这些有着浓郁异国格调的瓷器,无疑是为了迎合国外的风俗习惯,专门为国外的订货而制造的。
就是潮州是人多地少,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光靠农作物的收成,那是远远不足以养活本土的人,所以只能靠外贸用外边的来补足里面的,所以这个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
陶瓷贸易促进了当年潮州经济的繁荣,在开元寺的宋代大铜钟上留下了几位笔架山陶瓷工匠祈求平安的铭文。透过这些铭文,今天的人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笔架山下窑火通红,装满瓷器的船队沿江出海的盛况。

魅力潮州•铁枝木偶

铁枝木偶也叫铁线木偶或阳窗纸影戏,是流行于广东省东部的民间傀儡剧种,演出时用木偶身上的铁丝完成操纵动作,这是铁枝木偶的最大特点。由于它发源于潮州地区,也有人称它为潮州木偶戏。
采访:这种艺术最明显的就是还保留着原来皮影戏后面的操纵那种方法,与杖头木偶、提线木偶不一样,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其他木偶剧种里面是很少见的,而且它保留了从皮影那种变化沿革这样一种形式。
最早的铁枝木偶是从纸影戏发展而来的,艺人们操纵偶像在透明的箱子里面表演,方法上与皮影戏大致相同,所以称为阳窗纸影。到二十世纪初,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戏就初步形成了。
铁枝木偶的偶头使用红泥塑成,晒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颜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分,画成各种人物的脸谱,演出时穿戴上不同的装束,就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
戏班演出时先要搭建舞台,台上铺着草席,操纵木偶的人盘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艺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现在潮州一带流行的方言中,还把“持正剧的”比做一个单位的负责人。
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由九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三人,剧中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大班多时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
潮州市金石镇有个铁枝木偶戏班,六十多岁的陈细妹是这个剧团的团长,而团员都是他的家庭成员。1993年,陈细妹带领这个团出访德国,他们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在德国引起了轰动。国际知名的木偶艺术评论家总结了铁枝木偶的三大特点: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表演技艺和优美的音乐唱腔。
采访:德国有一个戏剧专家,叫布海格,他说:中国真了不起,把埋在土里面的艺术瑰宝把它挖出来,擦亮了,现在放在欧洲发光。
陈细妹的木偶团出了名,在德国十六个城市的演出,都受到了广泛欢迎。后来,他们又在1996年再访欧洲,先后到过匈牙利、荷兰、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亚洲参加了泰国举行的国际木偶节。2001年,陈细妹木偶团应邀参加了香港艺术节,还赴澳门等地巡回演出。
潮州是铁枝木偶的故乡,许多海外的潮州人从小是听着潮剧的唱腔,看着木偶戏长大的,对铁枝木偶有一种无比亲切的感情。当陈细妹的木偶团来到他们居住的地方时,那种对家乡的眷恋,化为对铁枝木偶的热爱。每当陈细妹回忆起海外潮州人对木偶戏的那种感情,总是感慨万分。
采访:(他们说)你就把你的木偶艺术在这里演就可以了,后来还送我这把扇子,上面写着“为潮剧发光、为国争光”,为潮剧增光添彩。这是香港同胞送的扇子,价值连城,这把扇子是潮籍乡亲亲自送来的,亲自送来的啊。
木偶戏最受孩子们的宠爱,而在陈细妹的孩子眼中,从小木偶就是他们的玩具。十几年以后,这些孩子很可能又是一代杰出的木偶艺人。
陈细妹的木偶戏团还尝试着把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融入剧目,尝试用木偶艺术反映潮州今天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他们新创作的节目:潮州大锣鼓。

今日潮州•新潮州

对于海外的潮籍华人来说,潮州是三山一水环绕的古城,是优雅古朴的乡音,是梦里萦绕的亲人。而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的潮州人来说,潮州是焕发了青春的古城,是发生了巨变的土地,是充满美好希望的家乡。
1991年,潮州成为中国的地级市以后,开始制订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战略。十年间,城区面积由原来的八平方公里扩大到三十二平方公里。在建设新区的同时,潮州古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老城区已经成为外地人观光旅游的必到之地。古老的城墙、城楼,走出过进士、状元的街巷,以及遍布全市的历代名胜古迹,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为了与新的城区建设配套,潮州市大力加快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年前,一位官员到潮州上任,出了汕头不久,公路立刻变得狭窄颠簸,随行人说潮州到了,这位官员感慨万分。十年以后,潮州大地上铺设了铁路,修通了高速公路,建设了停泊万吨货轮的港口。现在从潮州出发,驶上平坦宽广的高速公路,两个小时可以到深圳,五个小时到广州,三个小时到厦门。
在潮州的新城区里,规划有序的交通干道与支线道路连接成网,一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些老潮州从海外返乡,怎么也认不出这就是自己原来的故乡。
真切感觉到家乡变了的,还是生活在韩江两岸的潮州人,他们从每天都出出进进的大街小巷,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小事,感受到一天天在变化的新潮州。
这位居民告诉我们,他自己花几十万元钱买下来的这套房子有150多平方米,供全家三口人居住。这位居民还告诉我们,后面那栋楼里还有与他同单位的十多个人,也像他一样,买下了自己的房子。
现在,潮州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20平方米,农村的人均居住面积比城市还要大。
五十年前,潮州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潮州已经形成了食品、陶瓷、服装、电子四大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
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潮州电子工业的龙头企业,三十年前,它还是一个街道创办的竹器加工厂。
采访:那个时候竹器厂就想能不能做电子。但什么是电子呢,找来找去,最简单的就是那个电阻器,拿一个电阻器敲开来看,里面有陶瓷。潮州对陶瓷还是比较熟悉,当时就说这个陶瓷我们能不能也来做电阻器,因此引发了做电阻器的念头。
当时的人谁也没有想到,一锤子砸开的小小电阻器,却砸出了一个年产值达到六亿元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现在的三环集团不但生产传统的各类电阻元件,也生产氧化铝陶瓷基片、光纤连接器瓷芯等高新技术产品。
像三环集团这样的大型现代企业,潮州市还有几十家。
在潮州,既有生产工业用品的企业,也有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有的企业还是出口贸易的大户,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2002年,潮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00多亿元,从1991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递增13•62%,大大高于全国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总值。
潮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潮州人爱读书、重教育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德。潮州现在有大学1所,中学138所,孩子们在这里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潮州的乡镇,最好的房子不是行政办公楼,而是传出琅琅书声的学校。
潮州处在粤、闽、赣三省交界的位置,离台湾省只有185海里的距离。为此,潮州市作出了建设广东省东大门的战略决策。
采访:我们想通过区域的优势,区域的合作,来扩大潮州发展的空间,所以东大门的发展战略,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是考虑培养潮州人开放的意识,开放的势态,还有新的形象。
这块1400年前始称潮州的土地,今天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迈出坚实的步伐。新世纪的潮州,将是一个走向世界的新潮州。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以前看過達信大帝那一集

其他似乎沒看。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很喜欢 苏六娘 的故事,如果把她动漫化,来传播潮汕文化,就好了。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不知道那个“卡通潮剧”项目进行得怎样了?很久没听到消息了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