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读、白读、音读、训读、训写

文读、白读、音读、训读、训写



这是山翁的理解,供参考:

1. 基本理解——

文读,是较早、较“正统”的读音,源头是雅言。
白读,是从文读分孽出来的,属于文读的通俗版。
音读,写的是甲字的形,读的亦是甲字的音(写与读一致);与训读相对。
训读,写的是甲字的形,读的是乙字的音(写与读毋一致,但甲乙的字义相同);与音读相对。
训写,写的是同音字,指的是另外一枚字的字义(因乜毋直接写出?临时毋写得出!)。

2. 深入阐述——

a. 产生文读、白读的原因:
本来只有文读(当然只有文读的时代就毋会出现文读这枚词组),后来因为其他力量的作用,乃从文读发孽,生长为新的读音,就是白读。

文读由读书人(语言修养相对较高)经正式场合口口授受,同时写诗作文,要求严格,结果读音较稳固。而白读主要是普通文盲大众(语言修养相对较低)口口相传,逐渐变形,结果新的读音产生。

文读与白读的差异,显然毋是一两日就变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乃形成的。

这样,同一枚字,就可能有文白两种读音了。那么,文人在一起就习惯使用学校里学的文读音,而回室就与家庭成员使用白读音。

写出一首诗,显然可以用文读音朗读,同时,只要愿意,亦可以用白读音读出。但是,正式的诗,是用文读音来押韵的,当然是用文读音来朗读乃好听。欲是用白读音来写诗,那就叫毋入流,最多是打油诗。

诗如此,文亦如此。

最终文读就占据了正统地位,而白读只做非主流,可是文读无法消灭白读,因为白读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一个问题:是不是每枚字都分别有文读与白读两种读音呢?毋是。某些字由于发音方面比较雅俗共爱,就毋分叉生出白读。

其实读音都是不断变化的,文读音更多地坚持了传统读音,而白读音是愚者无忌,随意创新。可以说,文读音脱离里人民大众的发音方向,顽固不化;亦可以讲白读音是与时俱进,个性尽显,背叛了传统。而毋分文白两读的,是久经考验的老好音。

废除文言文后,文读就失去了大片的土地。

b. 音读可以理解,因乜会出现训读?

训读的产生,其实是引进的新式表达与原有的表达互相兼容的结果。举例:

煮糜的用具是 ddiaw【鼎】,后来新来的物种“锅”亦进来欲强行代替 ddiaw【鼎】。何去何从?就来个各取其半,利益均沾吧!结果,汝瘾写“锅”就写吧,我继续读 ddiaw【鼎】。汝妚形强就要汝妚形,但是我欲继续用我的音;其实读的仍是我,汝只是当做花瓶放那处咧乜。换埕毋换酒!

c.训写?

世界上本来无训写,是山翁临时翻造的。训写其实就是故意写的错别字,只求读音正确,毋查字义相差几十铺路远。因乜毋写正确的字,而写枚音正义歪的字?答曰:毋是有意写这种字,而是我的确毋识写,只好暂时如此啦。

所以,训写是借鸡生蛋,借音(有时连音都无有,只好借接近的读音)示意。例如,海南话借“乜”(本义是斜眼看)字来表示疑问词 miq ,普通话借“的”(本义是射箭的目标)字来表示所属关系。

训读亦是通常讲的俗字,山翁为了便于与训读对照着讨论,乃翻造出来的。

以上是山翁对术语文读、白读、音读、训读、训写的认识。

[ 本帖最後由 海南山翁 於 2011-3-9 11:17 編輯 ]

回復 #1 海南山翁 的帖子

窃以为:
白读和文读,简单来说是历史时期不同造成的
假设有甲乙两地
第一时期读音为 A A
第二时期的读音发生变化,甲地变了,而乙地没有,则是 A' A
然後,由于甲地的经济、政治处于强势地位,A' 相对流传地域变广,传入乙地
则是 A‘    A'(文),A(白)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假设,实际情况比此复杂的多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