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没吃过 也见过“做半段” 但是你知道它的来由吗?

2007-11-03  林莺 作者单位:福州金山小学
    近日参加了一场朋友家的村庆活动——做半段,在金山的一个新建小区里,是由一个陈姓村庄拆迁后搬迁而来,虽是新区,却保留了乡村传统的活动。

    朋友热情好客,宴请了八大桌客人,家里自是无法容纳,于是便把酒桌摆在了楼下的架空层,男女主人挨个敬酒递烟,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场面,想来在福州许多人都见识过,但多半搞不懂到底叫“半蛋”还是“伴蛋”还是“搬蛋”或者更多其他的名称,但我却是有所了解的,这要得益于我的父亲。

     父亲生前是一个喜欢交际且热心村里公益事业的人,各地的习俗,他如数家珍,我们自小耳濡目染,多少也懂了一些。做半段,也不知道起源于何时,似乎早已在福州郊县的许多乡村约定俗成,与地方的祭神活动有关系。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神,这些神灵据说是村庄的平安神,保佑村民安康顺利?熏如我们老家的村神叫做“贤帝公”主管“华安境地”,保佑我们“华安境地”的村民平安。

    这村庆日多在每年夏收夏种或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间里,且皆定在农历七月以后,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所以就被称为“做半段”。所有相邻乡村做半段的日子都错开来,时间不一样,每村一年一次,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例如,在我家乡闽侯祥谦镇,龙屿村在七月二十,岐头村在八月十七,门口村在九月廿三,枕峰村在十月初十,兰圃村在十一月廿三,而在福州,鼓岭七月初七,义序八月初四,城门八月初八,都是各村的村庆日。有的大村里的村庆日还特意分为两天。例如福州东郊五里亭的后浦村,前半村定在八月廿一,后半村定在十月十六。

    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以前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就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要来做半段哇!”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巴望着做半段。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正是我的孩提时代,我们村做半段的盛况:秋收时节,金风送爽,在田野上,孩子们挖开稻茬下的田土,捉到躲在泥洞里准备冬眠的胖泥鳅,这泥鳅自然成了做半段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了。入夜,村头村尾灯火通明,村庆的酒宴开始了。许多人都把“过夏”的青红酒汲出让客人们畅饮,客人们赞美这酒“耶霸,耶霸?穴福州话:真棒?雪?选”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划拳喝酒声此起彼伏。宴席上,或畅叙亲情友谊,或商谈买卖生意,或把酒话桑麻,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或筹划明春农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酒过数巡,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便去祠堂看戏,这戏是几天前就开始上演了。在祠堂演出含有娱神和敬仰祖先的含义。即使庙前和祠堂里没有空地,也得在附近选择一块适合地点,使演出遥对着神■。演出前,都要“唱八仙”酬神,还以放鞭炮、放烟花来增强仪式的功能。如今这种景象已不如从前繁荣,年轻人很少涉足,但闽剧仍然受到老年人的追捧,他们齐集在戏台前,一起聊聊天,也不失为一件乐事。曲终告辞,村口的路上,人声鼎沸,互致珍重。

    “做半段”这一村庆活动,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载体和形式,密切了村与村间的联系,增进了亲朋好友间的情谊。没有送礼,不收红包;今天你来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机会均等,每家一年办一次,既有山野淳朴的风情,又有乡土浓郁的气息。做半段这乡俗能流传至今,足见其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