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岔開一下,若要說“少民”,電白黎話當中還真有不少疑似成份。


以下例子,我感覺不像是漢語的固有詞彙:

/lam44/——玩;

/ɬem55/——乾(同“洘”/khɔ31/之義);

/nam22/——軟(或許是從粵語借入的,指的是塊狀的物體,長條狀的用“軟”/nui31/);

/naŋ44/——(人或動物)有活力,生猛;

/kham22/——看;

/pu55  nai31/——姑媽;

/kong55  tɛ55/——外公;

/mai31  tɛ55/——外婆;

/kam33  pau43/——柚子;

/kap5  noŋ55/——蝌蚪;

/ɬɛ22/ ——男性;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回復 #10 Lim 的帖子

例子没有。我只是猜想罢了。因为潮州话有些字是m变成n,所以我猜想反过来是否成立。例子还没有找到。

如果翻过来看:
查阅wiki“猫”词条,上有记述了猫的叫声:
汉:喵
日:にゃあ
英:miaow
美:meow
法:miaou
如果说,“猫”的命名,是以叫声的话,各国的标记皆是m(除去日本)
上古拟音,“猫”字各家基本都是m-或者mr-。而“狸”字好像潘悟云有拟出一个g-(我的电脑上看到的是[g]rɯ,不知道是不是乱码)。
《说文》上说猫,狸属。而狸古指“野猫”。今潮州话仍有hôu-lâi-ngiau一说,hôu-lâi即“狐狸”两字的白读。
如果考虑日语的话,ねこ则是n-开头。
越南语“猫”则有mèo和cát两个词。(cát明显是来自欧洲)
所以,楼上Lim兄推断可能有两个来源,兴许可行。
我个人推测:
闽语继承了“狸”指cat这种动物,按照潘先生的拟音是g头。
而粤客等其他语言,继承了驯化後cat的叫法“猫”。(《正字通》陸佃曰:鼠善害苗。貓能捕鼠,故字从苗。)
然後,“猫”字指cat也传入闽语。
而後,在潮语,两者汇流:m>n>nj>ŋ,g>ŋ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好像怪怪的,
閩南語有ŋ->g,似乎沒有g->ŋ。
至於m>n>nj>ŋ,我更傾向是閩南語的bâ在潮州直接被丟掉了

回復 #13 Lim 的帖子

会不会跟“豹”相关? 豹读pà,与bâ读音有几分“神似”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bâ 就是"貓"啊,

就像
教 kà
絞 ka
膠 ka
較 khá

回復 #15 Lim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说bâ和pà在口语中会不会容易相混,而放弃bâ这个读音?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不至於吧,平常也遇不到豹啊

我覺得bâ在閩台也是退出日常口語的趨勢,
但這跟髒話有關還比較有可能一點,
你們潮州bâ(俗寫"媌")有沒有用來罵女人?

回復 #17 Lim 的帖子

个人表示没有听过。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不久前在中文WIKI看到:

"...有些原住民語的貓的發音,似乎接叫貓叫聲。
鄒語:ngiau,卡那卡那富語:ngiau,賽夏語:ngiyaw,
德魯固語:ngiyaw,郡群布農語:naung或ngaung,
排灣語:niyaw或ngiyaw,卑南語:ngiyaw,萬山魯凱語:ngiao,
茂林魯凱語:ngiu ,多納魯凱語:ngyao ,霧台魯凱語:ngiaw ,
達魯瑪克魯凱語:ngiyaw 。

其他如達悟語:kora,邵語:qaruta,阿美語:pusi,噶瑪蘭語:saku,撒奇萊雅語:nani'。..."

怎會如此?
和閩南、饒平客、大埔客、潮洲、海陸客...等海岸一線的漢語太相似了,

我先否定他們是學的閩南裔移民,(嘿嘿,我學會你們普通話的文法了)
因為如果是他們學的閩南裔移民,
那有一點問題-- 大多數這些語言音系裡是有n聲母的,
學去的該是niau,除非閩南人移入台灣時口語裡還是ngiau,
但可能性不大,總不會台灣、閩南在數代間就把ngiau丟得毫無痕跡。

其次是他們借用閩南語詞彙的,許多是他們本來沒有的東西,
例如米粉、菜頭...
總不至於他們原來沒有貓吧。

那如果不是學的閩南裔移民,莫非真是個所謂"底層"詞彙?
與一些人論據的 肉/bah 例子一般?
貓,閩南漳南的東山、詔安話(兩種都屬於詔安閩南話)讀為「ngiau」,和閩南大部分地區的niau不同。這可能是同源於潮州。另,閩南系移民台灣,其實從漳南至潮州一帶過去的也很多,並且他們的腔調在台灣還是留下了少許印記。比如:

等路、鬥相共(非泉州型的 相共)、腫頷、拊(hu2,表示塗抹,到台灣演變為擦拭)、muê(糜,稀飯。漳南本是mueê)、倒落(正常變調,表示人過世)……
鹭水芗南-闽南语部落(http://hokkienese.com/)  ·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