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瑣話

文章來源:http://www.mymm.cc/thread-127029-1-1.html

文:陈光权     陈壮伟


    前言:近几天,走在大街小巷上,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月饼,其种类林林总总,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于是,笔者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于中秋的记忆,只求能达抛砖引玉之意,故名曰:中秋琐话;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谢谢!


1.jpg




(一)中秋节的由来


    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在农历的历法中,一年分为四季,七、八、九月是历法上的秋季,八月十五是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民间仿效,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指现在的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jpg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民间少女拜月,有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之意。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中国很早就有,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二)本地习俗


    在电白,中秋节较为热闹是马踏镇了,人们大摆宴席,演大戏,游神等,场面比年例毫不逊色,很是热闹。羊角、坡心,其中秋习俗与其他地方大同小异。下面兹就本人的记忆中一些碎片,说说本地过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及其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物资较为贫乏,中秋节的晚餐,一般都是煮一顿饭,菜式极为简单,无非都是一些豆芽、豆腐、熟鱼之类,个别人家家境稍好的,也会买一、二斤猪肉解解馋。七十年代末期,一般人家里都会饲养四、五个鸡、鸭,但在中秋节不会轻易宰杀,只有等春节外出“搞副业”(当时的提法)的家人齐聚的时候才宰杀。

3.jpg




     晚饭后,我们一般不会像平时一样,满村乱逛,而是呆在家里,等那一、二封垂涎已久的月饼。当时的月饼的包装简单,用白纸包好后,外贴红色的招纸,招纸一般都是印有嫦娥奔月的图案,每四个一封,售价从几角钱到几块钱不等。当时的月饼大都是五仁馅料,说是“五仁”,其实多是瓜子、面粉、白糖和在一起,馅及饼的油份极少,吃起来觉得很干涩,但在那时对我们来说,已是感觉美味至极了。及至八十年代中、后期,饼铺多了起来,品种也多了,莲蓉之类的月饼才开始进入家乡的市场。当时,羊角粮丰园饼厂的月饼在我们本地比较出名,在商品流通不太发达的那个年代,四方的顾客常常慕名前往购买。九十年代初,盒装月饼开始出现,从纸盒到铁盒,再到木盒,慢慢走进平常百姓家。


     拜月仪式比较简单,但在文化娱乐活动贫乏的年代,给人们特别是小孩子带来了无比的乐趣。拜月的时候一般是在家门口摆一张木桌作供桌,没有木桌的人家就拿出一个箩,然后将簸箕放在箩上充当供桌。


4.jpg




     拜月的物品除了月饼外,无非都是自种的芋头、柚(黎话俗称柑爆),以及在村边的小溪里捞的田螺,炒田螺的调味品远没有现在那么多,只有食盐或豉油,加上一些野生椒、紫苏叶、姜片及葱段。拜月仪式一般先烧香三炷,将香插在柚上端,大人开始唱童谣:“拜月爹,拜月嬷,你也拜,我也拜,拜到明年好世界,红薯芋仔任你爱。”,“拜月爹,拜月嬷,月刀钝,侬刀利,月爹割侬啊耳侬无知”。等到香燃尽,就是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刻,因为这时拜月仪式完成。可以开始吃月饼、吃田螺等。


5.jpg




    拜月仪式的另一活动是“浮针”,“浮针”这种活动在广府群体是在“七夕”(即七月初七)进行的,而我们属于福佬,大多在中秋进行。“浮针”就是用一碗水平放在桌上,然后轻手将缝衣针放在水面,视月光的造影,大人会告诉你是“扁担”或者是“文笔”。


    中秋的另一项活动就是“问卜”,“问卜”在乡间俗称“落花”,据说是可以预知下世的命运。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坡心某地见识过一次八月十五期间的“落花”活动。八月十五期间的“落花”活动,不同于搞封建迷信的神婆的“问卜”,纯属自娱自乐。


    “落花”前一般用碗装净沙,然后烧三炷香,“落花”者头伏桌上,双手平放。旁边有人在念诀,念诀用白话念,初始念“天上玉帝来到坛,那吒太子来到坛,七姐八妹来到坛”,后来过关的时候再念“蛇头立立也敢过,虎口张张也敢行”之类。“落花”中可见参与者全力投入,类似“催眠术”。


    此外,个别地区人们余兴未尽,常延续至八月十六,谓之:追月。电白博贺即如此。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我兒時在三鄉過了十多個的中秋節,不覺得有半點歡樂氣氛。人家過中秋,歡樂慶團圓,我望中秋月,卻特別傷感,父母兄弟,一家五口,從未(也再無機會)一起過中秋。

「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歡樂有人愁」。此話,我有切身感受。

[ 本帖最後由 tpyao 於 2012-9-29 14:28 編輯 ]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