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为普通话作过不小“贡献”

《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被列为市语委今年要完成的重点课题——
上海话为普通话作过不小“贡献”

日期:2008-04-25 作者:王蔚 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  王蔚
   
    记者日前从《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课题组获悉,它已被列为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今年将要完成的重点课题。
   
    市语委与复旦大学正联合开展这项课题的研究,将为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比如,分别整理出60岁以上人群的上海话老派音系、四五十岁人群的中派音系和25岁以下人群的新派音系,建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短语和同音字表在内的《上海地区方言音档》,并最终形成《上海方言电子档案》。
   
上海话表述外来语更贴切
   
     上海话曾为普通话作出过“贡献”。《上海方言保护性调查》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吴语研究室主任游汝杰教授介绍,现代汉语中,新生词汇有一大批来自方言区,近一二十年来大量港台词汇进入普通话,例如瘦身、埋单、打工、发廊、走秀等。如果回眸几十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则会发现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汇中,来自吴语上海话的要比粤语或闽语多得多,例如名堂、做生活、弄堂、瘪三、打烊等。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有上海有股票交易所,当年产生的一批股票市场用语,在上世纪90年代又被起用,重新进入现代汉语词汇。例如:套牢(股票价格下跌至低于买股时的价格)、一只股票(一种股票)、割肉(以低于买入价的价格卖出)等。
   
    此外,现代汉语里的许多外来词直接来自上海话,如沙发、引擎、马达、太妃糖、白兰地、香槟酒、卡片、卡车、拷贝、模特儿、安琪儿、茄克(衫)、高尔夫球等。
   
    更有意思的是,在上海和广州、香港各有自己写法的外来词语,在进入普通话变成全国通行的书面语汇时,往往采用上海话的写法,原因在于上海话的发音更接近于英语“原版”,且更加通俗明了。
   
上海小囡大多喜欢上海话
   
     在不少上海大人眼里,现在许多上海小囡的普通话说得不错,上海闲话却讲不来了。然而一项调查却显示,上海小囡讲上海闲话的实际能力,并不那么糟。接受这项调查的是大学一年级、高一年级、初一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小学一年级及幼儿园小班等6个年龄段的学生,遍布上海19个区县。
   
    这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上海话“好听”“亲切”“有身份”和“有用”。就语言听说能力而言,上海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高一和大一学生中,上海话说得好的比例依次为20%、59%、74%、83%、91%和100%。
   
     调查还表明,在学校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外出购物、问路、参加会议等公共场合,学生们用上海话的频率为25.44%、使用普通话的频率为43.33%;而在与家人交流、与同学和朋友打电话时,使用上海话的频率为49.55%,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则降到了18.65%。而在家中使用上海话的频率,小学五年级学生只有37.6%,初一学生上升至42%,高一学生达到65.8%。
   
    游汝杰分析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说上海话的能力在增强,而且使用上海话的频率逐步提高,说明这与上海人的身份认同和地方文化认同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有些人在学生时代说惯普通话,只是被动地听上海话,几乎不说甚至不会说上海话,但在成年之后很快就会熟练运用上海话,这说明方言自有它的社会功能,不会消失。
   
强势英语代替不了上海话
   
    “Jackson(杰克逊)这次来,总的来说感到很satisfied(满意),谢谢大家的cooperation (合作)……”如今,在上海白领工作圈或大学生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语码混合”(code-mixing),用英语名字互相称呼的更不在少数。
   
    面对外语的巨大冲击,上海人使用上海话的频率是否会减少,乃至上海话逐渐淡出呢?
   
     “一个社会对目标语言的选择跟经济取向关系很大。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谁掌握了某种语言就能够明显表明他的经济地位,那么这种语言就很有可能成为目标语言,例如英语在香港就是目标语言。”游汝杰教授将普通话、方言和英语在香港和上海两地的使用功能作了比较,英语的用处在香港比上海大得多,普通话的用处在上海比香港大得多。未来的上海,在电视广播、报刊、教学语言、公共交通等领域,英语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但英语决不可能成为正式交际场合的“高层语言”,也决不可能成为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沟通的“低层语言”,它只会成为目标语言。
   
    评论  08042510301
   
【焦点关注】
   
“双语人”在沪生活更自如
   
    上海人把说上海话称作“讲上海闲话”,把说普通话称作“开国语”。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上海人是“双重语言人”,即能自如地使用上海话和普通话。
   
    那么,上海人大多在哪些场合“开国语”,在哪些场合“讲上海闲话”呢?
   
    游汝杰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能只“开国语”,即较正式的场合或与外地人讲话。
   
     有一项调查可以进一步说明上海的“双重语言人”现象和上海人对语言的态度。这项调查一共设计了6个谈话场合:对方是说普通话的外地人、对方是说普通话的上海成年人、对方是说普通话的上海小囡、对方说上海话、郑重其事地表达自己观点、引用成语或谚语。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语言使用情况,在“肯定用普通话” “可能用普通话也可能用上海话”和“肯定用上海话”三项中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会说上海话的成年人互相交谈时几乎都使用上海话,但是与会说普通话的小孩交谈时,有75%的成年人选择普通话。还有,郑重其事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多数人选择普通话
   
    游汝杰表示,上海本地人和外来移民都要面对现实,因为“双重语言人”在上海生活和工作比“单语人”更适应、更自如。

[ 本帖最後由 wtzdj 於 2008-5-9 18:10 編輯 ]
我看陶寰他们编的《上海方言词典》时,感觉有些是普通话也有的(或者我说普通话时也会用的),估计其中不少是从上海话输入的。
国语嘛本来就强调从各个方言中吸收词汇,其中吴语词汇其实颇多,尴尬之类好像也是吴语来的。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煞有介事...垃圾...等等...
尊重是一种美德。
“煞有介事”这词儿偏生把“像”给漏了,简直不像话

回復 #1 wtzdj 的帖子

“郑重其事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
我妈说到有一次开会,与会者因为“正局长”和“郑局长”普通话发音相同而尴尬不已,我问那干嘛不讲罗源话,她说开会那么正经怎么会用罗源话。。。
Ĭng cĭng-lī, dáik cê̤ṳ-iù
因眞理,得自由
原帖由 輶轩使者 於 2008-5-9 20:34 發表
国语嘛本来就强调从各个方言中吸收词汇,其中吴语词汇其实颇多,尴尬之类好像也是吴语来的。
一些吴语的土词,经过吴语区白话文作家的手,反而变成了国语的书面语。。。
台湾国语更多。最近讲台湾那个诈骗案的“狗皮倒灶”就是吴语。

[ 本帖最後由 wtzdj 於 2008-5-10 01:1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