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上海话绝不可能消失 应该全力保护方言

余秋雨:上海话绝不可能消失 应该全力保护方言
http://cul.sohu.com/20090216/n262265842.shtml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太景气的文化市场,持续火爆沪上的周立波“海派清口”的逆势走高无疑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此,前晚悄然现身剧场观看演出的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指出:“周立波能将对城市生活的思考以这个城市独有的幽默语言表达出来,给予我们很大启发。”同时,余秋雨也强调:“周立波只是一个启发,绝不是终点。”
  笑话背后的社会思考
  “类似‘海派清口’这种‘一人之夜’的表演形式在国外早有先例,而且严格来说人类最早的娱乐活动就是以这种形式开始的。但在我们经过了各类戏剧表演的洗礼后,再要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却也难度很高。”余秋雨表示,周立波的表演最难得是在笑话背后融入了社会思考,“他有一种客观的判断和选择,知道什么东西有幽默价值,有着现代都市型的市民幽默的发现能力和选择能力。”
  此外,周立波表演中采用的意识流的方法,也让余秋雨很赞赏:“这些看似没有逻辑,其实却是摆脱了连贯的情节和完整的故事、摆脱了舞台搭档和演出的主题后,将他的自由传递给欣赏者。”
  寻找城市文化差异性
  滑稽戏等上海的本土文化始终难登春晚舞台,一直是许多人的遗憾,对此,余秋雨倒是不以为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系统,并非一定要所有人都能听懂或是接受的才是好的。”
  余秋雨认为,在文化发展到一定时候,每座城市都要寻找自己城市文明的生态话语,“用我们的话语系统挖掘我们的快乐、挖掘我们的幽默、挖掘我们的智慧,周立波在这方面是个很好的探索者。”
  周立波只是一个开始
  当然,周立波这场名为《笑侃三十年》的“海派清口专场”尽管现场“笑果”出众,但受众群大多是中年观众,部分70后、80后的年轻观众对于表演中的部分笑料甚无共鸣。
  对此,余秋雨也直言:“周立波的笑话表现的大多是他那个时代的上海,要深得80后、90后之心恐怕困难。”不过,余秋雨表示“这很正常”:“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只是一种启发,他绝不是终点,年轻人应当去思考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
  上海话肯定不会消失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让上海方言的使用率不断降低,有人甚至担心上海话会否就在不久的将来销声匿迹。对此,余秋雨称:“上海话本来就是没有根底的语言,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它的方言中有宁波、无锡、苏北等很多地方的用词。没有什么规范能够限制语言生态,语言会变迁是自然的。”他举例:“就连我这样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孩子,现在回过头去听宋美龄当年的采访录音,也都很费劲。”
  余秋雨强调,全力保护方言这一中华民族语言系统的珍宝是应该的,但没必要过多忧虑:“上海话绝不可能消失。但如果说将来我们的孩子可能会说出和我们不一样的上海话,那我是相信的,二三十年后肯定会有更加标准的上海话出现。” (来源:天天新报)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余秋雨太差了。。。不要说宋美龄,就是她姐姐宋庆龄的录音不是一样很容易听懂的。。。
话说宋庆龄和孙中山据说是用英文交流的。。。
宋家自家人書面交流都是用英文的…………此外,宋和廖承志之間也是用英語。
余秋雨總算講了一個稍微像樣點的人話
吾乃東風也 初次見面 請多關照
吾名前者東風候 初候而目掛枡 何卒宜相願候
僕의 名銜은 東風이다. 잘 付託합니다
西医书院英式 vs 卫斯理美式
其实很想听三姐妹互开川沙话
余某在其散文中称其家乡话和上海话相差甚远..
而实际上分明是同属于北吴太湖片的..
听力之差可见一斑..
正常啊……习惯不习惯而已

有的福安人说寿宁话就听不懂
有的人说全福建话其实都差不多

只是接触层面不同而已吧
尊重是一种美德。
可能是词汇方面差很远
还有一层么
上海那么多切口 有种人讲起话来几乎句句都是切口构成的
那么小一个小秋雨扔到大上海
一下子是适应不过来的
他讲差异大
可能就是幼年时期对上海话那种隔膜感排斥感的变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