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tpyao 於 2009-12-13 21:55 發表
這裡的資料幫我解決了一個存疑已久的問題。如果沒有記錯,我曾在本版向版友提及我們三鄉人在河段上堆泥餅臨時築埤竭澤而漁,所用帶草連根的泥餅,三鄉話叫做「to45*21 poih33」。我根據這裡的資料斷定這種泥餅就是「塗垡」 ...
《廈門方言詞典》確有“塗□” t‘ɔ p‘eʔ 一詞,後字讀陽入,釋爲“土塊的一種”。
《萍鄉方言詞典》有“坺腦” p‘ɔ lau ,釋爲“耕地時翻起的大塊的泥土”。

,《廣韻》房越切,耕土。《集韻》“垡墢”說得更明確:“耕起土也,或从發,亦書作㘺,通作伐坺。”
,《廣韻》房越切,地名;《廣韻》又蒲撥切,一臿土也;又《集韻》疪末切,發土也。

zdic 說“坺”古同“垡”。

《廣韻》另有[土孛]字,蒲沒切,塵起。《集韻》也是蒲沒切,博雅塵也。《異體字字典》還收有“植物莖葉或果實表面長出的霜狀物”之意,引元‧王禎‧農書‧卷四‧收穫:「凡麻有黃[土孛]則刈,刈畢則漚之。」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09-12-13 23:40 編輯 ]

垡.gif (35.11 KB)

垡.gif

土孛.gif (33.01 KB)

土孛.gif

清明掃墓,會在墳頭上用一塊塗垡壓住三張「白稽錢」的一端。

三鄉話又用「塗垡」喻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把肥皂泡沫稱為「垡」,「垡」字从「土」,我個人覺得較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