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說是同一個源頭啊,我只說不是"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

另外,你不能用南部看中、北部,南部幾乎已經被所謂優勢腔一統江湖,
中部許多地方都仍是一個或一片居民點講一種腔,或同安、或安溪...,
而中部較向優勢腔靠攏的地區,都是在商業活動的沿線,
如清國開的縱貫路沿線、日本開的縱貫鐵道沿線,
這就是商業活動帶來的影響,
其他受商業影響較小的農業區域至今還講類似原鄉的腔,

而廈門和台灣若1949以前仍有持續交流、互相影響,
自然不是"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

回復 #11 Lim 的帖子

您說的情況剛好可以用另一種理論解釋:中、北部各種腔分立的情況和早期械鬥頻繁有關,藉由械鬥,某地將外地人除出區域內,因而純粹了方言。清代後械鬥多發於中、北部,使各地方言差異較大。(這個理論出自洪惟仁)

至於廈門和台灣腔關係,您所謂的"持續交流、互相影響"程度能不能達到影響一地語言的音系似乎存疑,從一兩個詞不足以說明什麼。況且廈門音和台灣優勢腔的形成幾乎在同時發生,又兩者不存在足以影響音系或整個語言的大規模交流(像台灣漳泉人混居、通婚等),我認為稱呼二者關係為"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並無不妥。就像兩個小孩都是同父同母所生,必然相似但卻不完全相同。
你又抓錯重點了,洪的說法沒有問題,

但重點不在中部各種腔分立的形成原因,
而在既然原本是各種腔分立,那縱貫路和縱貫鐵道沿線這些分立卻趨於消失、其他地方卻持續存在的原因,

如若不是商業造成的人員流動,那你認為原因何在?
當代沒有國民教育、徵兵制甚至工業化吧,
(就算有募兵勇的情形,多半也是基於樟腦產業)

而若商業是人員流動不可忽略的顯著factor,
那在縱貫鐵道形成前,我之前說的台灣各部和閩南的商業往來勝過台灣各部之間,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縱貫鐵道通車前,你用"廈門"對比"台灣"是否合理
那是兩個問題,我的回答在第二段。

且我沒有討論"廈門"要對比"台灣"什麼,我只是要知道廈門和台灣優勢腔有沒有互相影響過(請注意是大規模、涉及音系架構的),顯然,不能說有。
像我之前提的ir元音,廈門漳泉濫和台灣漳泉濫都把這個音排除,但各自的路卻恰好相反,像與廈門對渡的台南府城就完全相反,中部的商業大港鹿港則大部分保留(當然,鹿港以泉州人為主,不好討論漳泉濫)。您提到的火車沿線所帶來的商業流動當然是個因素,只是我看不出廈門音在台灣漳泉濫的形成中扮演過什麼角色。
ir元音不同,那相同的豈不更多?

而且台灣的漳泉濫也沒有"和廈門各自的路卻恰好相反",
所以我說你不能用南部的優勢腔等同全台灣,
北部、中部泉腔地區的漳泉濫ir韻字發成u的很多,
有的地方i多一點、有的u多一點,台灣廈門皆然,何來"各自的路卻恰好相反",

至於清國時期廈門和台灣並不存在隔離,自然沒有"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
否則我也可以說南部漳泉濫和中部漳泉濫是"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
因為縱貫鐵道落成前濁水溪渡口很難度過
至於廈門話的影響:

王育德和鄭良偉都提過,

臺灣在日本時代到40、50年代之間,確實有把廈門話視為臺灣閩南語的標
準語並加以倣效的傾向

(忽然發現...明明一樓就有寫了)

[ 本帖最後由 Lim 於 2011-7-13 12:02 編輯 ]

回復 #15 Lim 的帖子

我只是以台南做為一個例子,我真正要說的是,這些腔都不見了ir元音,如果不存在藩籬,那為什麼南部音和廈門音恰好不同?那為什麼如此多的漳泉濫又都不保存ir元音?況且,你把我所說的"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放大太多了,好像我把台灣和廈門當成是不同星球似的。我所謂的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重點放在台灣的漳州人和泉州人融合時都跟廈門沒什麼關係,同理,廈門的漳州人和泉州人融合時也跟台灣沒什麼關係,至少在漳泉濫發生時,台灣、廈門兩地人員往來應不至於能改變其主體結構。
至於日本時代到40、50年代之間,台灣仿效廈門腔的成效到底如何,我不太清楚,但我想這還是不影響兩地漳泉濫獨立混合的事實。
下面這句,
"...把廈門話視為臺灣閩南語的標準語並加以倣效的傾向"
對台語音韻的影響,事實擺在眼前,還不只一位學者提出過,
你在14樓問,我就回答,相不相信由你自行決定,


你問說"如果不存在藩籬,那為什麼南部音和廈門音恰好不同",
若要這樣看,那中部的鹿港音、內埔音和南部音也不同,也是"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嗎?
鹿港音和內埔音也不同,也是"幾乎獨立的漳泉融合"嗎?
而鹿港音和內埔音中心相距只約10公里,一個是清代外港一個是縣城,我相信藩籬不很大,
所以,你拿"台灣"vs"廈門"就有歸類問題,上一樓偷換成了"台南"vs"廈門"是好一點,

但台南和廈門ir元音的分派,你不能視做二元對立,
因為都是也都有派入前i或後u,只是派入哪邊多一點的程度差別,
像"忍"、"近"中部的海口腔過去派入u,現在常派入i,
而我小時候的內埔腔的"恩"、"具"、"思"是派入i,現在則多半派入u,
廈門市區和郊區也不一定相同
誤發兩次,自我了斷一篇

[ 本帖最後由 Lim 於 2011-7-14 03:26 編輯 ]

回復 #8 衖追命 的帖子

”五口通商后漳泉移民大量湧入”  佮廈門話形成無關係。
廈門話佇五口通商前已經形成。

同安縣內存在有 主要的縣城腔(同安腔), 另有廈門腔、湖里腔、前埔腔、灌口腔、杏林腔、角尾腔 等。
所謂的”五口通商后漳泉移民大量湧入混居熔合形成漳泉濫的廈門話, 使廈門話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閩南語。” 只不過是現代神話。
五口通商後不久, 杜嘉德(Carstairs Douglous)即來廈調查編制<<廈英大辭典>>, 證明廈門話早已經定形。
杜嘉德時代的人從未提到”五口通商后漳泉移民大量湧入混居熔合形成漳泉濫的廈門話”,
杜嘉德提到,是港口促成廈門腔成為最重要的腔口。
廈門腔是同安縣內固有的一種腔口, 使用範圍自古至今局限在老市區一帶,範圍極小,人口極少。
就同安縣(廈門市)閩南語而言,同安腔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都是絕對性的多數。


廈門話 同安話 泉州話 之間 關係:

<<廈門市誌。方言卷>>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 amp;index=4306&
「同安話作為廈門話的母語, 已在<<同安縣誌。方言卷>>專述。」

<<同安縣誌。方言卷>>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 amp;index=2072&
「作为闽南方言代表点方言的厦门话是由同安话发展而来的。研究同安话(是)探索厦门话形成的必由之路。在漫长的历史河中,同安话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声韵调及语词特点整体而言,今泉州市所辖诸县市情形较为一致,而同安话却与它他区别迥然。研究同安话对于比较闽南几个主要的次方言,无疑也是相当重要的。」

同安縣清代地圖。 圖中橢圓形為 同安城。 樹杈形為溪流。
TAJDT.jpg

同安縣現代地圖。 (改名號做 ”廈門市”, 整天搞文字遊戲)
Screen Shot 2012-08-09 at 7.58.22 PM.png

地形圖
Screen Shot 2012-08-09 at 8.18.46 PM.png

[ 本帖最後由 Kua 於 2012-8-10 11:37 編輯 ]

Screen Shot 2012-08-09 at 7.58.22 PM.png (393.9 KB)

Screen Shot 2012-08-09 at 7.58.22 PM.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