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攝合口字的讀音

閩南地區梗攝合口二等的“橫”讀 ũãĩ 或 ũĩ 。“桿”也有類似的讀音,或寫成“管”什麼的,但這很可能對應於其他方言“梗”字的讀音。

梗,《廣韻》古杏切,見母庚韻開口二等字。另有[艸+耿],《廣韻》古幸切,見母耕韻開口二等字,音“耿”。“梗”或[艸+耿]都是開口字,也都有“莖”的意思。上海話“菜梗”的“梗”就讀成開口的 kã ,與“耕坑”等字韻母相同。但在其他東南方言中,“梗”讀合口的現象比較常見。李榮曾列舉一些方言中的這種讀音,比如南昌贛語kuaŋ、廣州粵語khuaŋ①、永定客家話kuaŋ、溫嶺吳語kuã、福州閩語kwang等等。按規律南昌等地應讀成 kaŋ ,不過南昌“菜梗”(空心菜的莖或白菜幫子之類)的“梗”總讀成 kuaŋ 。閩南的 ũãĩ  或 ũĩ 應是與之對應的。

①白宛如《廣州話元音變化舉例》所記廣州“梗”白讀 kuaŋ 或 khuaŋ 陰上。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1-11-21 00:13 編輯 ]
"...但在其他東南方言中,“梗”讀合口的現象比較常見。李榮曾列舉一些方言中的這種讀音..."

問題在這些合口發音的本字究竟是不是"梗",還是源頭就是"管"?
贛地的-n、-ng相混然後隨移民擴散至他處?
福州的則更有可能就是"管",溫嶺則是閩語移民的影響,

例如閩南語"桿"發做kuáiⁿ的,是在銃kuáiⁿ、筆kuáiⁿ、秤kuáiⁿ,
"很難視做是"梗"
潮州话“杆” 读作 kuaⁿ,对应国语ㄍㄢ,读作kan又kuaⁿ,对应国语ㄍㄢˋ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杆 ㄍㄢ: 長棍,陰平對應閩南語第1調
桿 ㄍㄢˇ : 器物上細長棍狀物,上聲對應閩南語第2調

不只簡體,我們這邊繁體平常兩字也是容許相混的,

照推白讀:
杆: kuaⁿ
桿: kuáⁿ,但實際上 上聲調時都唸kuáiⁿ,
也就是kuaⁿ、kuáiⁿ互補各自對應"杆、桿"陰平和上聲
原帖由 Lim 於 2011-11-21 11:48 發表
"...但在其他東南方言中,“梗”讀合口的現象比較常見。李榮曾列舉一些方言中的這種讀音..."

問題在這些合口發音的本字究竟是不是"梗",還是源頭就是"管"?
贛地的-n、-ng相混然後隨移民擴散至他處?
福州的則更有可能就 ...
本字很難說,因爲“梗”是開口字,有的人認爲讀合口與二等介音的性質有關,不過也衹是說說罷了。
就贛語、粵語而言,kuang 自然不會是“管”字,“管”應該讀成 kuon kun 這種音。
從語音對應而言,閩南話這個音是可以對應於南昌、廣州等地梗攝合口字的讀音的。
以現在的粵、客、贛來說當然是,
但從高本漢到李方桂擬的中古音都是kuAn,
(這個A不知是不是指的反a)

以客語來說,四縣、海陸kon,大埔、饒平、詔安kuan,
和閩語持續接觸的地方有利於此韻的存古?
照高本漢的擬音,則“肝” kɑn ,“官” kuɑn ;“間”  kǎn ,“鰥” kʷǎn ;“奸” kan ,“關” kʷan 。

南昌 寒韻舌齒音字:an ,寒韻牙喉音字:on ;桓韻脣舌齒音字:on ,桓韻牙音字:uon 。
蘇州 寒韻舌齒音字:E ,寒韻牙喉音字:ø ;桓韻脣舌齒音字:ø ,桓韻牙音字:uø 。
廣州 寒韻舌齒音字:an ,寒韻牙喉音字:on ;桓韻脣音字:un ,桓韻舌齒音字:yn ,桓韻牙音字:un 。
梅縣 寒韻舌齒音字:an ,寒韻牙喉音字:on ;桓韻脣音字:an ,桓韻舌齒音字:on ,桓韻牙音字:uon 。

可以看到,前三地對立的格局都差不多,都是寒韻舌齒音字讀如二等刪山開口字①。南昌寒桓讀 on uon ,是由 ɑn uɑn 主元音後高化而來。梅縣客家話脣音桓韻字多讀 an ,另有個別牙音字讀 uan ,如“款”khuan 。臺灣的大埔、饒平、詔安客語“官”讀 kuan 的話,那麼應該跟二等的“關”混同了,這也算不上存古。廈門“肝” kũã ,“間”kiŋ,“關”kũãĩ ,這跟大埔等地的情形還是不一樣的吧。

鄭偉曾指出閩語白讀中,山攝一等字不分銳音鈍音,韻母相同,並說閩語山攝一等字與二等字有別,但是二等莊組字讀同山攝一等。廈門大致如此,一等的寒桓基本上讀 ũã (不過這樣就開合不分了),山攝莊組字也是 ũã 。另外,廈門“晏”讀 ũã,“菅”讀 kũã 。“晏”在其他方言中多讀二等烏澗切,廈門可以認爲來自一等烏旰切。《廣韻》“菅”衹有古顏切,不過明代《字彙》說“又姑歡切,音官,義同”,那麼也可認爲是讀同一等了。當然《字彙》這個反切是很晚才出現的。


①梅縣、蘇州有個別例外,比如“餐”梅县 tshon ,蘇州 tshø ,這屬於鄭偉所說的山攝一等字不分銳音鈍音韻母相同的情形。在崇明、海門、江山等地的吳語中,寒韻舌齒音這麼讀的字更多一些。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1-11-22 13:44 編輯 ]
"...臺灣的大埔、饒平、詔安客語“官”讀 kuan 的話,那麼應該跟二等的“關”混同了,這也算不上存古。廈門“肝” kũã ,“間”kiŋ,“關”kũãĩ ,這跟大埔等地的情形還是不一樣的吧..."

這"存古"講的自然是跟廈門並不一定相同,
因為廈門這些白讀比廣韻時代早就與漢語主流分化自行發展了,
而前面只講到存中古擬音的古,比較"官"在大埔、饒平、詔安-uAn沒有隨梅縣的-on韻母單元音化,是否是因為持續和閩南語人群接觸的結果?
大概是我用"此韻"另人聯想到在講寒韻

[ 本帖最後由 Lim 於 2011-11-23 08:07 編輯 ]
梅縣“肝”讀 kon “官”讀 kuon,不過梅州地區有的方言沒有 -u- 介音,那“官”就變成 kon 了,比如五華縣“肝”“官”都讀 kon 。

普通話“官”“鰥”“關”同音。從音值來說,高本漢給寒桓刪山擬的這些音 ɑn ǎn an 主元音都比較接近,但如果音類都混同了,尤其是一二等的界限也消失了,那也談不上有多存古了吧。
的確不很古,相對而言而已,
比較大埔等地的-uan和四縣話單元音化的-on、
並思考前者為何被保留,是否持續與閩南語使用者接觸的原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