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话

在学校碰到一个大田的同学,聊天。
到后面就讲到地方话,讲什么呢,他说你随便?
我就问你我他怎么讲
伊讲li/gua(因为按照我的听觉既不是ngua也不是ua)/ i
然后是吃tsia?
貌似和闽南语差不多
最让我惊奇的是饭,他们早中晚饭分别是png/tau/mang.和我们差不多一致了!
尊重是一种美德。
晚是冥,读ba~ (ma)
我是mua<-goa
饭应该是pui 或者是 puing(pung的变体)
tau 是中昼的昼
早中晚饭分别是png/tau/mang
错,我记得是:pueng/tau/ma~
如果要统合龙岩话,漳平话,大田的前路话,
闽南话推崇(不一定要推行)的标准一定要是偏漳的泉州府城腔,比如"暝"应该以me~为正.就像普通话,无论我们是否区分f/hu-,i-/y-....都要以播音腔为效仿标准.
那不如以原始閩語為標準得了。
暝就是要讀如大田話的ma~為標準
ma~->mee~->me~->mi~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7-12-17 23:28 編輯 ]
星 sa~ ->se~->si~
*遺存 星讀san 廈門話的零星lan san,龍巖話天星san
生 sa~ ->se~->si~
*遺存 鉎san

今南方 從生的很多讀sang或者近似的,如廣東話的生讀sang ,福州話亦然。
原帖由 鴻雁於飛 於 2007-12-17 23:32 發表
今南方 從生的很多讀sang或者近似的,如廣東話的生讀sang ,福州話亦然。 ...
我觉得粤语的sang跟福州语的sang属于不同层次,同读音是个巧合。
Three C's define me: Chinese by birth; Canadian by choice; Christian by grace.
你们怎么知道大田话的...?
尊重是一种美德。
原帖由 GnuDoyng 於 2007-12-18 01:06 發表


我觉得粤语的sang跟福州语的sang属于不同层次,同读音是个巧合。
雖然是不同層次,但顯然來源是一致的,不僅廣東話,就算是湘語也是有讀sang的,同音決不是巧合。
庚三在上古音是讀如陽部,青,城,星...
張光宇 認為 古中原分為相對保守的東部口音跟相對進化的西部
其分化如下:

北方   iang(中原東部)--->ieng--->ing(中原西部)
         
南方   iang(白讀層次,來自較保守的中原東部)  ing(文讀)

鴻雁認為

寄 奇 蟻 這些字也經歷如下:
北方       ia--------->ie--------->i
南方       ia(白讀層)                      i (文讀層)

元音逐漸高化是顯然的,
這些從諧聲也可看得出來,寄奇從奇,奇從可得音,古在歌部,蟻從義,義從我得音,也在歌部
生晴這些從生,
行雖然在普通話讀xing,但注意還有hang這個音保存,是為殘存的古讀層次。

以前鴻雁曾歸納出一些中古讀ng,閩南語讀-n
如釘tan 瓶pan (從丁并的在閩南話白讀的三等字多讀對應的ia~ )
普通話的打(從丁)應該是從tang-->ta (鼻尾丟失),因為已經變為ta,所以就沒有變成了ting了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7-12-18 12:18 編輯 ]
原帖由 liweijie 於 2007-12-18 09:21 發表
你们怎么知道大田话的...?
不怎么懂,只是知道一點,書上看到的
跟閩南話有對應,所以很容易明白

發點張光宇關于梗攝字的看法

漢語方言發展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波瀾壯闊的擴散運動。
  一、西晉衰落之後,大批北人隨王室渡江南下,把北方話散播在廣大的華南地區,形成唐代張籍在《永嘉行》所詠“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的狀況。一千五、六百年來,方言歷經變化,南下仕民由於住居地理環境的差異,方言發展也呈現不同歸趨;然而在梗攝字帶較低母音(-a-)這一點上,現今東南諸方言大體一致(張光宇 1987;李榮 1989,1991),極可能即為“晉語”綿延不絕的表徵之一。
3.梗攝三四等字在吳音的母音較低[-a-],在漢音的母音較高[-e-]:
      京    影  清   丁   星   逆   益
  吳音   kia-u   ia-u  sia-u  tia-u   sia-u   kiaku  iaku
  漢音   kei    ei  sei   tei    sei   keki   eki
  早期吳音地名反映的母音一般也比較低,如承平年間(931-938)源順《倭名類聚抄》的下列地名:英虞ago,安積asaka,尺度sakado,益頭Yakidu,甯樂nara。(平田昌司1993)這類地名所見的梗攝三四等字的母音與現代華南方言白讀情況相當一致。關於梗攝三四等字在中國東南諸方言的母音情況,近年論列不少,讀者可以參看筆者(Chang,K.Y.1987)和李榮先生(1989,1991)的文章。這裏只舉南昌和婁底為例。

  A.南昌方言(熊正輝 1989)正tsaŋ43餅piaŋ213病pʰiaŋ11定tiaŋ11醒ɕiaŋ213劈pʰiaʔ5席tɕiaʔ3
  B.婁底方言(顏清徽等1990)餅piɔ̃̃12平biɔ̃13病biɔ̃11定diɔ̃11醒siɔ̃42正tɕiɔ̃14劈pʰiɔ13席tsʰiɔ35
原文見:http://www.ispeakmin.com/bbs/vie ... &extra=page%3D1

梗三 讀不帶介音的-a跟帶介音的-ia顯然又來自不同的時間層次,可能是北方三等介音讀-i傳播所到,閩南的梗三的讀a~/ia~兩讀的現象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7-12-18 12:58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