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研究的又一新成果(转)

——读《晋江市志•方言》卷
        王建设
          
  最近,笔者怀着高兴的心情读完了《晋江市志•方言》卷,觉得该卷内容全面而丰富,描写简明而准确,堪称闽南方言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众所周知,晋江话属于闽南方言的泉州次方言,它以突出的语音特点在泉州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泉州方言俗称“泉音”或“泉腔”,可以分成东西两片;西 片泉州音主要分布于泉州城区(即鲤城市区)、南安大部、永春、德化和惠安的螺阳、辋川以及晋江西部的磁灶、内坑、安海、东石一带,以鲤城音为代表,这是闽南方言中最古老的口音;东片泉州音主要分布于晋江东部、惠安大部、南安东北部以及泉州东郊的城东、河市、马甲、罗溪一带,以晋江青阳音为代表。东西两片的 主要差别是“猪尾”西片说(tɯ1bə3),东片则说成(ti1bə3)(音知马)。此外,西片一般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而东片(主要是青阳)阳上因与阴平调型、调值接近,已混入阴平, 只有6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从地域上看,西片大于东片;从发展上看,西片则有向东片靠拢的趋势,尤其是在鲤城区年轻一代中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把“猪尾”说成“知马”,把“阿妗”叫成“阿今”等等。因此,全面、翔实地描写晋江话,不仅对晋江话本身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晋江话与其他次方言间的横向比较、对闽南方言的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闽南方音发展趋势的预测都是很有意义的。为便于说明该卷的特点,下面先将它与较早出版的 泉州其他各县的县志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在本市最早出版的《永春县志》中,“方言”只是作为该书卷三十《方俗志》的一章,由于在《永春县志》出版之前,编纂者已先行出版了近16万字的《永春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所以《永春县志》的“方言”部分只简记语音、词汇(收词174条、按意义分为十五类)、语法。“谚语和歇后语”则作 为与“方言”并列的一章。两章加起来仅有16000字。《德化县志•方言》篇设“语音”,“词汇”(收词373条、分为二十二类)、“语法”和“俗语、谚 语、歇后语”四章,共约26000字。《南安县志•方言》卷共约35000字,分“语音”、“同音字表”、“语法特点”三章,比前面两部县志多了个“同音 字表”,但却少了“分类词表”和“俗语、谚语、歇后语”这两个部分。而《晋江市志•方言》卷共有80000多字,设“语音”(包括“同音字表”)、“词 汇”(共收词约1200条,分为四大类十六小类)、“语法”、“语料”(包括俗语、歌谣、对话、故事)四章。应该说,作为一部完整的方言志应有的主要内 容,《晋江市志•方言》卷基本上都具备了,而且纲目的设计、顺序的安排也都比较科学、合理。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读完该卷都可对晋江话的概貌及其主要 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同音字表”、“分类词表”所收字、词数量相当可观,除可为方言工作者的研究提供方便外,还可作为方言 小字典、小词典使用。
  《晋江市志•方言》卷在描写上,既力求简洁,又注意准确。例如,该卷的序言部分只用了1000字左右就把晋江方言的来源、系属、特点、传播、内部差异 和发展趋势交代得一清二楚。其他章节也同样惜墨如金,正如编纂者在书中所说“尽量少使用专门的语法术语,罗列语料不求全面而取各种类型的代表性”(页 1408),所以非常便于阅读。该卷除第三章“语法”的个别节外,其余各章的语言材料全部用国际音标注音,有文白异读的还一一用符号注明读音。“词汇”和 “语料”两章除标本调外,还标明连读变调。方言词语的用字,多写本字,用俗写字时,则以不同符号注明同音字、训读字。这对方言的深入研究都是很有用处的。 此外,在方言本字的考证上,编纂者也下了一番功夫,不时可以发现新见地。例如,表示“指头”,闽南人一般说成“[tsŋ 3]头仔”,《普通话闽南方言词 典》(页980)写成“拃头仔”,而《晋江市志•方言》卷中则写成“掌头仔”(页1398,右)。从音、义上看,用“掌”显然比用“拃”好。
  《晋江市志•方言》卷还有一个特色,即在第一章第一节“声韵调系统”中,列举声母、韵母的例字时,注意采用双声、叠韵式的双音节词语,便于读者见词知音。例如以“水泉”作为声母[ts]的例字(页1367),由于“水泉”是口语词,方言中只能用白读,两个字的声母都同读[ts](相当于一个双声调), 这就避免了“水”字单独出现时可能被念成文读[sui3]而失去提示音读作用的现象。又如”红”、“铜”文读时韵母均为[ɔŋ]当连在一起组成词语“红铜”时,它们就非念白读[aŋ 2taŋ2]不可,均为[aŋ]韵(相当于一个叠韵词),因此,用“红铜”来作为[aŋ]韵的例字(见页1368),也就保证了表音的准确性。

最后,就《晋江市志•方言》卷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关于声母问题。闽南方言的声母,按照历史传统,通常归纳为15个,如闽南地方韵书《

回復 #1 鴻雁於飛 的帖子

福建省请资料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