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是商朝、唐朝和北宋三个朝代的官方语言

汉民族的文化是三千年前,即商代(B.C.1765~B.C.1122)时发展出来的,商朝是甲骨文的开始,也是汉字的开始,更是汉文化的开始,换句话说是中国历史的开始.  

今日的闽南语,即是河洛话所延伸发展出来的,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  

河洛语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目前的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的结果。  

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  

到南宋偏安时期,中原已成「胡汉语 」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北京官话渐渐形成。  

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鞑人话,西洋人称为Mandarian。  
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  
   
以音调为例,唐代汉语之入声(竹dek、日jit、入jip) 在北京话中完全消失,汉人受到胡化结果带来反舌声母「ㄓ、ㄔ、ㄕ、ㄖ」,真是汉语族之悲哀。  

正统汉语(河洛汉音)反被无知之辈讥为粗俗土语,汉人自己侮辱祖先之语言而不自知,更是可叹可悲之极,有人称为这是语言上的「认贼作父」。   

远离中原之商汉语族历经千年沧桑、忍辱负重,替汉语族保留最珍贵之文化资产「商汉语」(古汉语、河洛语),在现今对古代诗、词、经典之训诂,诚为最难得的资料,对古代汉学之研究尤其裨益良多。   

若比较「商汉语」与今日的中国「普通话」,也就是五胡乱华后的「胡汉语」,其间不知历经多少沧桑,因二者的貌合、神似、重叠、脱节、传承、蜕变早已很难一一厘清。  

从语言的「文明」层级来看,在语言的进化过程中,「文字」是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可以将天下所有的语言分为三大类,   
一、无文字的语言。   
二、有文字的语言。   
三、仿冒、拼凑、转化、借用后也算有文字的语言。   

普天之下真正有自己文字的语言寥寥可数,具原创性、独特性文字的语言,我河洛话是其中之一。  

今日的北京话,无论字、词、音、义各方面皆与古汉语相差甚远,若是说系历史变迁、时代演进的自然结果,何以今日的河洛语尚能保存汉语古音、古义、古字、古词如此之多,而罕受历史变迁、时代演进之影响?  

显然可见,中古以后,「北京话」之所以跟古汉语渐行渐远,与千年来辽、金、元、明、清等五个朝代定都「北京」有密切关系,在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汉人)、清(满洲)中,有四个王朝的统治阶层是胡人而非汉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将北京话别称为「胡汉语」以有别於其他汉语,这可谓「条条大路通长安,长安竟然充斥胡汉语」。
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闽南语曾是中国商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的汉人分别在西晋时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闽南,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河洛话也因此俗称闽南话,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

到了近代闽南语早已跨省跨国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福建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厦门)、龙岩市部分地区、尤溪县部分地方和大田县,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广东的潮汕地区、海陆丰、雷州半岛,以及台湾、海南两岛。另外,福建几乎全省各地,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至于国外,以东南亚为主,世界各地华人社区大都以闽南话为母语。估计全世界的闽南语使用者(广义),在8000万——1亿2千万之间。

闽南语不仅是最古老的古汉语活化石,还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的传承和保护!
上古可是有复辅音的大哥。。。

回復 #3 wtzdj 的帖子

所以我今天终于还是把这个帖子转到母语公社来了...

其实我那天就想转了...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这种文章看得多了,个人觉得有点那个儿……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原帖由 福建人万岁 於 2008-12-3 17:00 發表
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闽南语曾是中国商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的汉人分别在西晋时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闽南,这样也就把河洛 ...
今天语言学很进步。信口开河已经没有公信力了。一切是靠证据。中古汉语拟音从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年-1978年)到今天,已经研究的非常详细了。中古汉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差不多是八九不离十。如果能看到YouTube的话,可以去看看及听听中古汉语的声音。

http://www.youtube.com/user/biopolyhedron

如看不到YouTube,也可以在百度上搜索“polyhedron 中古汉语”的资料。

我的经验是,每当有人提起闽南语是古汉语时,我若告诉这些人去听听中古汉语的声音,当他们真的听到时,都是如碰到晴天霹雳,顿然发现闽南语跟古汉语差别怎么那么大。然后都是哑口无言。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情,而是百试不腻的经验。

闽南语的韵母还马马虎虎,声母跟中古汉语差得就很远了。汉语固有的捲舌音(retroflex consonants),闽南语都没有。我不想在此讨论遗传学基因方面的研究,不过中国南方历史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在科学上已经很清楚了。大家从自己祖父,曾祖父一代去问问看,(拾骨),也就是(二次葬)或是(洗骨葬)是什么东西,肯定是不会陌生的。闽南语的(侄儿)跟(孙儿)是用同一词汇”孙仔“。一大堆百越的痕迹是过了千年还是抹搽不掉的。

中国是一个没有民族史的国家。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寻根的世纪。中国至今只有朝廷史,没有民族史。难怪苏秉琦曾经提起,中国考古学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中国的(国史)。

我讲的这些东西,百度上都找得到。其实,在学术界里头,从一九四零年起,早就清楚了。只不过小孩子学校教育课程里,没有提起。台湾在这方面,进几年来有些改善。

Seediq Bale / Mona Rudao

用汉字写是(賽德克巴萊)及(莫那魯道)。

台湾最近在拍这方面的电影,看得实在是很感动。闽越先人的历史,肯定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从越王无诸,越人入海,到勾践卧薪尝胆,故事很多。真的等不到看到有一天,中国能拍拍这方面的电影。这种电影,不仅是东南亚人想看,肯定是全世界的人都想看,想了解的。网友们若有机会,我强烈建议去看看(賽德克巴萊)的试验短片,听听原住民的语言。
汉文化并不需要否认,但是越文化也不该抛弃。

乡土教育,就是要让大家有些文化上扎实的根。其实,不会讲方言的人,看到听到会唱闽南语歌曲的人,是很羡慕的。

血统跟文化(或语言)的传留,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文化上的感情,就跟个人成长过程的接触为定吧?

这些文化上的现象,在欧洲也早发生过了。爱尔兰的歌曲风靡全球。爱尔兰人其实通常都是讲英语的,但是Celtic音乐里,常常能听到用Gaelic本土语演唱的歌曲。
这种东西为什么也留着?

[ 本帖最後由 浊音dz 於 2008-12-6 23:02 編輯 ]
張揚母語麼...
福清弟的地盤... 原先規劃時候, 就是用來收納這些#W@RD&T%V35$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