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也需要“方言电道”(轉)

http://opinion.hexun.com/2009-02-19/114643826.html

  最近,上海方言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上海话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向,因此提议成立“全国方言电视频道”,还有专家认为这种电视频道不必全部使用上海话,山东话、河南话、东北话都可登场。(《新闻晚报》2009年2月18日)

  “方言电视频道”的提议并非天方夜谭,2004年,广东南方电视台都市频道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调整为南方卫视频道,以粤语播出,据称这是当时中国大陆唯一获准上星的地方方言电视频道。上海开设方言电视频道,是否违背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这是不少人的疑问,从南方卫视的经验来看,这是杞人忧天。南方卫视如今不仅登陆了港澳台,还覆盖了加拿大、美国等地的观众,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覆盖全球的粤语卫星电视频道。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和本土化并不矛盾。有段时间曾经盛行方言版动画片,比如《猫和老鼠》有四川方言、东北方言、天津方言、河南方言等多个版本。这是典型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互相合作的现象,《猫和老鼠》是全球化的象征,方言配音则表明了本土化的反作用力。这种方言版动画片为各地观众喜闻乐见,遗憾的是,它一度和低俗联系到一起,成为整治的对象。或许方言里会有一些不雅词语,但是这并非方言的专门属性,普通话里同样不乏此类词语,不可能因此对普通话进行限制。

  我是移民,来到上海一二十年依然使用普通话,但是对于开设方言电视频道并无反感,这绝非吃饱了没事干的瞎折腾,它可以对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方言电视频道的设立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研讨会上专家所说的“全国方言电视频道”,不是以某一种方言为主,而是各种方言都可登场,这种频道的开设应该由国家而非上海承担。但是我对它的收视率存疑,平均下来,一个频道一天可能只有一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的节目属于自己的方言,没有哪个观众会如此有耐心的等待。另外一种是每个地域成立自己的方言电视频道,上海的方言电视频道以上海方言为主,天津的方言电视频道以天津方言为主,以此类推。

  开设方言电视频道有两个瓶颈。一个是政策瓶颈,虽然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南方卫视成为粤语频道,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是特例,并未形成惯例。2006年12月,福建省泉州电视台开播闽南语频道,自称是第一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方言频道,可见即使电视从业人员,也不太了解方言电视频道的状况。国家广电总局对于方言基本持限制态度,规定主持人“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语”,规定电视剧(地方戏曲片除外)的语言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普通话。

  另一个是语言瓶颈。一些专家把方言的边缘化等同于方言的非纯正性,比如对青年一代的上海方言不再纯正表示担忧。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不必过于担忧。除非死亡的语言,正在使用的语言都会有各种变异,变异有时意味着活力。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使用的上海方言不尽相同,移民和原住民的方言也有很大差别。经过漫长的时间,一些被今天的人们视为很正宗的上海方言,在当初恰恰是语言杂交的产物,能够接受已经融入上海方言的“洋泾浜”,为何不能接受被普通话化的上海话?但是,如果开设方言电视频道,就会面临这些问题:是否需要确立“标准方言”?“标准方言”的标准如何确定?开设方言电视频道,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普通话里争夺方言的权利,也需要尊重方言内部的差异,如何面对这种差异,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难题。

  一个国际大都市,需要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上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语言,同时在公共文化上给方言保留适当的空间。(私人领域不用多说,方言当然应该有生存空间。)现在的状况是,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方面,时时碰到方言,“推普”工作依然不够到位,在公共文化方面,方言却成为“严打”对象。这样不但对方言造成伤害,对公共行政、公共服务、公共文化也没有益处。(作者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学者)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QZTV4的收視率據說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