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說,肉來自蒙古語?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43547&highlight=
由於維基百科的閩南語條目目前處於非常混亂的狀態,標音有好幾種,
沒有出處的原創研究一大堆。之前我在討論分頁提出刪除古代閩越語成份一事,
兩個星期過去了,沒人裡我,實在再也忍不住了,為免再淌入維基百科的渾水,
只好借這裡來發表個人意見。目前在古代閩越語成份這段落有一半文字討論肉字maʔ或baʔ,
東拉西扯一大堆,說什麼侗台語啦,南島語系啦,認為這個詞來自底層,真是鬼扯。
這個詞壓根不是底層,而是一個頂層詞彙,來自於很多人做夢都沒想到的蒙古語。
它的來源,是我十幾年前從一本日文的蒙古語讀本得知的,這是我首度公開發表。
這個詞在泉州部分地區唸maʔ(維基百科對於這個發音,連提都不提,實在是太粗糙),
不過泉州還有真正肉字唸hik(這個發音我在台灣從未聽過,不知是否消失了),
而閩南其他地區多唸baʔ(我在台灣只聽過baʔ,不知maʔ還存在否)。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潮州也唸作maʔ,不過潮州幾乎都用真正的肉字nek。那麼蒙古語唸作什麼呢?
蒙古稱肉為мах[IPA max],所以maʔ來自於蒙古語,而baʔ是從maʔ去鼻音來的。
來源很清楚,根本和底層無關,它應該是在元朝時,泉州人從蒙古語借來的。
別忘了元朝是泉州的全盛時期,當時泉州很可能是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際商港。
那麼我們會問,為什麼泉州人要借一個基本字彙呢,難道泉州人沒有肉字
(其實已經提過泉州肉字白讀hik,不是沒有)。理由可以這麼說,蒙古人習慣吃肉,
幾乎不吃菜的,所以農民養的牲畜,大多都賣或獻給統治階級的蒙古人。
這很像英國曾經被Norman人統治,所以英文的豬是pig,但豬肉卻是pork。
因為後者來自統治階級Norman人,牲畜的肉多給這些人,一般農民很少吃肉。
那麼為什麼泉州人還保留肉字hik,為何漳州的肉字白讀消失了。我的猜測是,
泉州唸hik,潮州唸nek,那麼位於中間的漳州可能兩者都有,而且非常混亂。
所以漳州人索性用外來語來代替原有的肉字,然後這種詞語往北擴展到泉州,
而潮州的maʔ來自於泉州而不是漳州,而且也很少用,所以沒被取代。這種現象,
在台語(台語基本上是泉州話和漳州話的混合)也發生過,例如解藥一詞,
泉州人會唸kue ioʔ,但是台灣人只唸kai ioʔ,這是因為漳州人聽不懂解kue,
卻聽懂解kai,因為後者是文讀音,泉漳相同。所以台語有很多字唸文讀音,
比閩南還多,主要就是泉漳文讀音相近,白讀音反而較遠,所以會用文讀代替白讀,
讓雙方都能聽懂。

再來這個詞彙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分述如下:
一、很多人忘記了泉州曾經是個大商港,各國人都有,忽略了泉州話吸收了很多外來語,
其中也包含蒙古語(泉州話的馬來語借詞有人研究,卻沒人注意蒙古語,可能的原因是,
很多人還有河洛話情結,直覺的認為只有北方話受到嚴重的蒙古語和滿語影響,
忘記了泉州在元朝中的地位)。我希望精通泉州話及蒙古話的人能好好研究這主題,
說不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二、它告訴了我們一些閩南語語音演變的時間限制:
1. 元朝時,閩南語已經有了喉塞音ʔ,所以借入這詞時,以ʔ代替x,因為閩南語沒有x音尾,
只好用ʔ代替。
2. 閩南語聲母m變成b應該是從北到南,先泉州(可能莆仙更早)後漳州。借入這詞的時候,
泉州m已經變成b,而漳州還沒有,所以後來泉州還保留maʔ,而漳州變成了baʔ。
3. 這個詞唸陰入調,不唸陽入調,那表示元朝時,閩南語(或至少泉州話)已經陰陽分調。
否則的話,聲母m應該唸陽入調。
借詞(不論是借出還是借入)一直是研究語音演變的最好來源,
古代泉州的特殊地位應該被重視才對。
三、它提醒了我們,很多人研究方言詞彙,往往注意底層字彙的殘留,卻忽略頂層字彙的可能。
這些人動不動就說是底層影響,其實是一個很隨便的研究態度。即使像泉州這樣一個南方城市,
它還是會有蒙古語的借詞。我還是那句話,語言研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定要仔細小心,
全面的看問題。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9-8-20 16:52 編輯 ]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
雖然作者的文章有些錯誤很明顯的地方。

我想知道,肉的閩越底層說是何依據?有沒有具體的例子,比如說現在的台語是否有音義相符的讀音呢?還只是因為找不到“漢語”來源就想當然的以為是百越語底層?

俺不清楚

另外,潮州话是念baʔ(少数词汇如“baʔ蕉”“惜baʔ4 nek8”“baʔ支”),不是maʔ。当然,这并不和该作者的论点冲突(因为m确实可以去鼻化为b),只是更正一个小错误。

侗台语有无相关的词,俺不清楚。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去了维基一转

果然十分混乱。

不过那个词条中也给出了一些壮语、泰语和印尼语等的肉的说法,都是带有m或b声母的,不知是否有确切出处(未标明),感觉和北中上列出的那些侗台语的肉说法又有差别。我手头没有相关的词典,无法查证,不敢妄议。

另外wiki上那个词条这一段也很有意思:
現在閩南河洛語仍然保留一些古代越人語言的成份,例如ka-cháu(虼蚤或蟉蚤)、ka-cho̍ah(虼蠽或蟉蠽,對應中文為:蟑螂)、ka-lēng(鵁鴒或鵁閵)、tō•-kâu(杜猴)、tō•-ún(杜蚓或土蚓,對應中文為:蚯蚓)、káu-hiā(蚼蟻或狗蟻,對應中文為:螞蟻)、ka-lún-sún(交懍損、加懍損、交懍恂或加懍恂,對應中文為:打冷顫)、phah-kha-chhiùⁿ(拍咳啾,對應中文為:打噴嚏)、tio̍h-ka-cha̍k(著咳嗾)
我印象中如tōo-kâu, tōo-ún, káu-hiā, phah-kha-chhiùⁿ这些应该不算百越词汇吧...而且都不注明如何百越法(至少有有侗台语同源词吧)


PS 潮语中打冷战说“拍tshùn-nūn”,打喷嚏说“拍ka-thì”,咳嗽说“ka-sàu”。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之前看電影「蒙古王」,其中一段成吉思汗在教孩子講蒙古話時,就是發「bah」這個音,當時我還嚇了一跳。
一切良善力量攏遮蓋著咱,無論如何攏著向望安慰,佇瞑時、日時、逐日新的開始,上帝攏卜及咱儂同在。(潘霍華)
《蒙古语简志》(道布)“肉”确实是 max ,《侗语简志》(梁敏)则是 na:n4 。邓晓华则在文章中举了几个他觉得有关的例子,见下图:
英语“肉”是 meat ,那我还说 max 可能跟 meat 有关系呢

Main Entry: meat
Pronunciation: \ˈmēt\
Function: noun
Etymology: Middle English mete, from Old English; akin to Old High German maz food

bah.gif (20.26 KB)

ba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