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劉志宏 於 2009-10-4 16:38 發表
怎麼還有人只拿著韻書做漢語研究。請常常查StarLing和南亞語資料庫吧!
StarLing的Kam-sui資料庫裡有:
Proto-Kam-Sui: < 雞 *kē
Proto-Kam-Sui (Thurg.): *ka:i.5
Meaning: chicken
Thai-Kadai etymology: http://star ...
不错。谢谢资料。

但是这些事情都是太努力了。雞也好,蛙也好,都是擬聲詞: onomatopoe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omatopoeia, 本身没有什么好辩论的。擬聲詞本来就容易混合:鸡的叫声,跟蛙的叫声,不是适合人的嘴巴或喉咙来发音的,所以混合是正常事情。

但是既然有“蝌蚪”,/kap32 kuɛ35 a53/,而且考证为“蛤蛙仔”,“蛤蛙"肯定也是青蛙的擬聲詞,而且蝌蚪是不会叫的,那么为什么蝌蚪长大后却摇身一变,从"蛙"变成了“雞”?那么白话的“蛙”字难道就只拿来用在一种不会叫出声的“蛤蛙仔”上面用?我是觉得怪怪的。我宁可从语音学方面去解释元音的变化,但是你们看看“蝌蚪/蛤蛙“这四字,不难发现都有”虫“字部旁,应该是比较对应的。

(我地的蝌蚪念音已经演化成/kam33 kuai~33 a53/,”蛤“及”蛙“都有鼻音,所以”蛙“字的音是会变的,何苦为了一个擬聲詞的声音来采用另一汉字?擬聲詞本来就没有稳定的声音。真的要写声音,那还不如去用我的 abc 蝌蚪字 Tadpolenese,包君满意)。
狀聲詞也會隨著語音演變規則而演變,而且不同分類的語言
往往採取不同的狀聲詞,但是詞彙會滲透到不同類的語言。
舉例來說,南亞語蛙多作kVt,Kam-sui多作kVp,但是也有南亞語作
kVp,甚至是kVk(比較某些漢語方言蟈蟈),這就是詞彙跨越
語言分類的例子。語言的分類是人為的,同源詞往往不受影響。
另外,如果你認為雞是從侗台的*kai來的,那麼現在多數漢語方言
顎化雞的發音,已經完全不像個狀聲詞了,因為狀聲詞也會隨著
語音演變規則而演變。
至於漳州的kap32 kuɛ35 a53,Douglas字典收錄泉州kap-gəe(下平),
意思是a young frog,gəe(下平)和雞kəe(上平)只差聲母,
似乎是詞中濁化。所以我猜kuɛ和gəe都是蛙的不同發音。
而/kam33 kuai~33 a53/我猜是詞尾囝kia~字往前鼻化而來的。
kap32 kuɛ35 a53的本意是蛙的囝kia~,kap和kuɛ則是同義複合詞。
合併兩種方言的詞彙,讓兩種方言的人聽懂。當然kuɛ和gəe都
可能和kui(蝌蚪的另一種說法)同源。
kui, kuai, koi, kue, ke 看来都可以写成蛙。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原帖由 輶轩使者 於 2009-10-4 23:21 發表
kui, kuai, koi, kue, ke 看来都可以写成蛙。
就是声母比较费劲。潘悟云所说的见影二母之间的关系不知是否可靠。
很多地方读上声,音“拐”。
北方,比如东北话,也有把青蛙说成青乖子的。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09-10-8 12:19 編輯 ]

多谢楼主提供安尔好的物件!

我看了是雅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