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怎样写粤语?[c]

http://www.zsnews.cn/News/2009/11/08/1275414.shtml

    □主讲题目:
    我手写我口——从粤语书写看广东文化
    主讲人:程美宝(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时间:2009年10月24日晚8时
    地点:中山市中山图书馆三楼综艺厅
    主讲人介绍:程美宝,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文化史。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96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97 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2003年获选为美国富布莱特学人,到耶鲁大学访问;2006-2007年度到美国巴德学院任访问教授;2008年获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太古学人奖学金,到英国进行访问及研究。
    专家荐书:《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程美宝/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俗话倾谈》,邵彬儒/著、刘宇/点校,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年;《粤讴》,招子庸/撰、陈寂/评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广东人为何写“俗字”?

    ■原因一:在仪式与娱乐中记录的歌谣手抄本
    方言俗字多显于记录现场发生事件的抄本中,它们多用于仪式与娱乐时。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中指出“粤俗好歌”。广东人喜欢唱歌,其歌词虽非特别雅致,平仄不会特别齐整,甚至也有些古音歌。比如,丧礼上的“哭丧”,哭丧者都是经过一定培训的专业人士,丧礼时会烧许多东西,需要通过他们以哭丧歌数出来,如歌词有 “重有夹万一双齐买转呀……”“夹万”即是粤语的 “保险柜”。一些有心人把这些哭丧歌记录了下来,留下一些手稿。

    ■原因二:为仪式与娱乐说唱印刷的出版物
    另一种载体是出于商业目的印刷出版的说唱书册,也是供仪式或娱乐所用。清代至民国时期,在广东的广州、佛山、顺德等地有好几个印刷廉价书的中心,后广州、港澳等地又应用机械印刷。像木鱼书此类印刷本现已成为研究方言俗字的常用文本——一直到20世纪依然有老人家会唱木鱼,拿着木鱼书,以简单的音调把它唱出来。除了唱木鱼,在南音和咸水歌中,也可见到大量方言俗字。一些文人也私底下参与至说唱文本的记录中。道光年间,文人已开始公开记录这些歌谣,并加以润色,此类娱乐书籍很有市场,招子庸在《粤讴》中便列举了一些方言俗字,如肉紧、乜也等。

    ■原因三:用方言俗话传业授道做宣传
    “写下来”也是为了白话传道。19世纪,许多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为了能够向不识字的老百姓传道,不仅学广东话,有的还会说四邑话,我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便看到当年以四邑话撰写的圣经。
    还有人是为了教授妇孺,传播新思想。尽管传统中国的女性大多不识字,但并非无受教育机会,启蒙书籍多用歌谣的文体去写作。清末,有广东人为传播关于国家、卫生、民族等新思想,也编写了以广东话写的新教科书。如,陈子褒的《四字书》。但他同时表示,早晚孩子要学国语,用粤语写只是为蒙童教育所作的权宜之计。

    ■原因四:学粤语或学官话
    过去,非粤语地区的人学粤语的需要不高,需要最为迫切的主要是外国传教士,早期出版的学粤语的词汇书、字典等都是外国人出版,如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广东省土话字汇》。在此书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已经成为广东话的外语词汇在当时已经固定下来,如免治 (mince)、吉列(cutlet)等。由于早期的英美商人多是和广东人打交道,广东的词汇也成为英语的一部分,比如kumquat(金橘)、wok(镬)等。同时,为了做生意、考科举,中国人更注重学官话。但很多广东人官话说得不好,当地建立了一些官话学校,高静亭在《正音撮要》中便解释了广东人为何学官话的原因。
    比较这两类教材,中国人学官话的书更实用,如官话大全,但外国人不满足只编一本学习手册,他们同时还研究粤语,甚至编起字典,这些传教士回国后很多成为大学的第一任汉学研究者。

    广东人怎样写粤语?文章、小说、剧本皆可为
    外国传教士 ElijahColemanBridgman在其于1841年出版的《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Cantondialect》(译为:广东话文选)便注意到,在中国,字体一般是通用和统一的,但有些字会被稍微变动,以示地方用法。在这些情况下,所改变往往只是读音。在一些时候,人们会在通用字体的左侧加上一个“口”字,以示改变,如 “hangbalang”(意“全部”)。这三个字只有并置在一起来读,才有了作为词组的意思。
    这套粤语文本需经长年累计。对粤语写作者来说,写单字易,记诗歌、歌词不难,但要写出整篇文章,即便现在也不容易、用粤语写整部小说更是困难。但过去,广东人已出版了许多以粤语写成的文章和小说。如,邵彬儒的《俗话倾谈》。他的故事多是劝世文,其文本为文白互混:对白是粤语,但描述性句子是文言。这种将粤方言、北方白话以及文言混合一起的文体,又被称为“三及弟”。至少在同治年间,此类小说大量出现。
    晚清许多戏剧剧本也比较通俗,采用许多方言俗字。这非平常现象,因为长期以来,无论来自外省还是本地的戏班,都是唱官话。直到民国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逐渐形成全用粤语演唱。清末,越来越多粤语插进表演中,其中一个原因是革命戏班希望用方言去表达新思想,因此清末唱本也比以前有更多的方言俗子字,甚至连梁启超也创作过此类剧本——《班定远平西域》除了有粤语的俗话,还混杂了日语、英文。曾几何时,广东还出版过许多如《鬼才伦文叙全集》的粤语小说,现在内地已为稀罕。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