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典

 台灣文獻叢刊

  【第 161 種】


  臺灣語典

  .作者:連橫

  .原書頁數: 0108 頁


  ●書籍簡介

  第一六一種「臺灣語典」

  本書(一冊一○八面六四、八○○字)分四卷,連橫撰。作者(里居、閱歷見前)於民國十六年感於臺境日化漸屬,賈其餘勇,從事於「臺語」之研究,以期保存固有語言。嗣由十八年開始撰著,至二十二年完成。全書共收一千一百餘條,舉凡臺灣方言,無不博引旁證,窮其源流。此書初名「臺灣考釋」,有「自序」二,并見第二○八種「雅堂文集」。在當年異族侵陵之下,此書保存「臺語」之價值,遠高於語言學本身。


  ●序號   篇名

  1  自序(一)

  2  自序(二)

  3  臺灣語典目錄

  4  卷一

  5  卷二

  6  卷三

  7  卷四


  ●自序(一)

  連橫曰:余臺灣人也,能操臺灣之語而不能書臺語之字、且不能明臺語之義,余深自愧。夫臺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流又長,張皇幽渺、墜緒微茫,豈真南蠻鴃舌之音而不可以調宮商也哉!

  余以治事之暇,細為研究,乃知臺灣之語高尚優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於周、秦之際,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余深自喜。試舉其例:泔也、潘也,名自「禮記」;臺之婦孺能言之,而中國之士夫不能言。夫中國之雅言,舊稱官話,乃不曰泔而曰飯湯、不曰潘而曰淅米水;若以臺語較之,豈非章甫之與褐衣、白璧之與燕石也哉!又臺語謂榖道曰尻川,言之甚鄙,而名甚古。尻字出於「楚辭」、川字載於「山海經」,此又豈俗儒之所能曉乎!至於累字之名,尤多典雅:糊口之於「左傳」、搰力之於「南華」、拗蠻之於「周禮」、停困之於「漢書」,其載於六藝、九流,徵之故書、雅記,指不勝屈。然則臺語之源遠流長,寧不足以自誇乎!

  余既尋其頭緒,欲為整理,而事有難者,何也?臺灣之語既出自中國,而有為中國今日所無者,苟非研求文字學、音韻學、方言學,則不得以得其真。何以言之?臺語謂家曰兜;兜,圍也,引申為聚。謂予曰護;護,保也,引申為助。訬,訬擾也,而號狂人。出,出入也,而以論價。非明六書之轉註、假借,則不能知其義,其難一也。臺語謂鴨雄為鴨形,「詩」「無羊篇」:雄葉于陵反,與蒸、競、崩同韻。又「正月篇」:雄與陵、懲同韻。復如查甫之呼查晡、大家之呼大姑,非明古韻之轉變,則不能讀其音,其難二也。臺語謂無曰毛,出於河朔;謂戲曰遙,出於沅水;謂拏曰扐,出於關中。非明方言之傳播,則不能指其字,其難三也。然而余臺灣人也,雖知其難而未敢以為難。早夜以思、飲食以思、寐寤以思,偶有所得,輒記於楮;一月之間舉名五百,而余之心乃自慰矣。

  嗟夫!余又何敢自慰也。余懼夫臺灣之語日就消滅,民族精神因之萎靡,則余之責乃婁大矣。


  ●自序(二)

  余既整理臺語,復懼其日就消滅,悠然以思、惕然以儆、愴然以言。烏乎!余聞之先哲矣,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余又聞之舊史氏矣,三苗之猾夏、獯鬻之憑陵、五胡之俶擾、遼金西夏之割據、愛新覺羅氏之盛衰,其祀忽亡,其言自絕;其不絕者,僅存百一於故籍之中,以供後人之考索。烏乎!吾思之、吾重思之,吾能不懼其消滅哉!今之學童,七歲受書;天真未漓,吚唔初誦,而鄉校已禁其臺語矣。今之青年,負笈東土,期求學問;十載勤勞而歸來,已忘其臺語矣。今之搢紳上士乃至里胥小吏,遨游官府,附勢趨權,趾高氣揚,自命時彥;而交際之間,已不屑復語臺語矣。顏推之氏有言:『今時子弟,但能操鮮卑語、彈琵琶以事貴人,無憂富貴』。噫!何其言之婉而戚也!

  余以僇民躬逢此阨,既見臺語之日就消滅,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遂成「臺語考釋」,亦稍以盡厥職矣。曩者余懼文獻之亡,撰述「臺灣通史」;今復刻此書,雖不足以資貢獻,苟從此而整理之、演繹之、發揚之,民族精神賴以不墜:則此書也,其猶玉山之一雲、甲溪之一水也歟!


  ●臺灣語典目錄

  卷一………………………………………………………………………………………(一)

  卷二……………………………………………………………………………………(三九)

  卷三……………………………………………………………………………………(六三)

  卷四……………………………………………………………………………………(八九)


  ●卷一

  臺南連橫撰

  阮我等也。

  恁爾等也。

  ■〈亻忍〉彼等也。

  咱大眾也。為親愛之辭。呼如懶(按「集韻」:咱音查,自也。此系借用)。

  者此也。或呼平聲。按古人言者番、者個,後人多用這番、這個。「集韻」:這音彥,迎也,音義俱失;而臺語猶存其真。又按者,古音諸;凡從者之字:如諸、渚、楮、豬、都、屠、箸、暑等,皆從者得聲)。〔例〕置者、繫者、企者、帶者。

  者此也。猶言若此。〔例〕者大、者小、者寒、者熱。

  也彼也。或呼平聲。按也、它兩字,金文相同。秦琅邪臺石刻,始皇帝所為也;也字猶與它字似。漢人寫經始分它、也兩字。它,古文蛇;「說文」:它,虫也。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後人借言無他。詩「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釋文」:它,古他字;此本義之轉也。段玉裁氏云:語言轉移,則以無別,故當之猶言彼也;許言此以說假借之例。鄙意:許氏以它訓虫,義甚明;以也訓女陰,則謬。而臺語以者為此、以也為彼,義猶近古。又按:也讀平聲,與它同。凡從也之字如他、她、池、杝、虵、訑,古音皆讀它。〔例〕置也、繫也、企也、帶也。

  也彼也。猶言若彼〔例〕也大、也小、也寒、也熱。

  也為發語辭。又為亦。〔例〕也會、也著、也當、也好、我坐爾也坐、爾行我也行。

  查此也。為者之轉音。〔例〕查甫、查某。

  厶某也。「榖梁」桓二年註:鄧厶地。「釋文」:厶,本作某。朱駿聲氏云:凡口不能舉者稱某可也,手不能筆者書?可也。

  或為不定辭。〔例〕或兮、或撘。

  即就也。假借為此。〔例〕即兮、即撘。

  佗何也。按佗、何二字,本義互訓。「說文」:佗,何也;何,儋也。後人借佗為他、借何為誰,二字亦可互訓。〔例〕佗(去則何往)、佗位(則何所)。

  阿為發語辭。亦呼如安。〔例〕阿舅、阿姑、阿公、阿媽。

  兮語助也。「詩經」常用之。亦作的。〔例〕阮兮(則我的)、恁兮(則爾的)。

  兮個也。疑介字之訛。〔例〕即兮(則此個)或兮(則彼個)。

  仔為語助。呼亞。〔例〕桃仔、李仔。

  那為轉語。「左傳」:棄甲則那。註:那猶何也。〔例〕那是、那著、那■〈忄麥〉、那■〈忄勿〉。

  藉為承上辭。猶言乃也。〔例〕藉會、藉當。

  安助辭也。亦作案。「荀子」尤多用之。「戰國策」:秦與韓為上交,秦禍安移於梁矣;秦與梁為上交,秦禍安攘於趙矣。「呂氏春秋」:今置質為臣,其主安主;釋璽辭官,其主安輕。蓋當時人以安語助,或方言耳。〔例〕安怎(猶言如何)、安仍(猶言如此)。

  偌與若通。猶言若此。按偌音惹;般若之若,亦音惹。是六朝譯經之音相同。〔例〕偌大、偌小、偌寒,偌熱。

  盍何不也。「論語」:盍亦反其本矣。〔例〕盍■〈忄麥〉、盍■〈忄勿〉。

  敢為疑問辭。「儀禮」:客敢拜,主人敢辭。註:敢為冒眛之辭。〔例〕敢採(猶言或者。亦作檢採。敢檢一聲之轉)、敢會(會能也)。

  且為未定辭。又暫也。如所謂得過且過也。〔例〕且坐、且行、且看、且聽。

  罔為未然辭。「後漢書」「馬防傳」:更共罔養,以崇虛名。註:罔養,猶依違也。〔例〕罔度(謂且過也)、罔做、罔飼(飼食也。己曰食、他曰飼)、罔育(育養也,呼平聲)。

  未為未定辭。〔例〕食未、困未。

  的為現在辭。〔例〕的食、的困。

  拉為已定辭。〔例〕食拉、困拉。

  不弗也。按臺語謂不為■〈忄勿〉。唯下列二語,用不字。〔例〕不時、不黨。

  ■〈忄勿〉不也。否也。〔例〕■〈忄勿〉食、■〈忄勿〉困、■〈忄勿〉免(免也。按「詩」「大雅」,文王不顯。箋:不顯,顯也。「左傳」: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註:無寧,寧也。中國古代文法,多有此例),■〈忄勿〉舉(猶還須也)。

  ■〈忄麥〉要也。欲也。〔例〕■〈忄麥〉食、■〈忄麥〉困。

  無呼毛。古音也。「漢書」「馮異傳」:饑者毛食,寒者毛衣。「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按錢大昕「恆言錄」,謂古無輕唇音,讀無為模,轉為毛。〔例〕無採、無頭神、無路用。

  煞畢也。煞與殺同。殺之則終;引申為畢,又為罷。〔例〕食煞、講煞、作煞、搬煞、放煞、喝煞。

  煞極也。羅鄴詩:江似秋嵐不煞流。謂不甚流也。〔例〕煞撲、煞(?)。

  著猶當也。又是也。〔例〕著勤、著儉。

  較比也。呼如魯人獵較之較。〔例〕較大、較小、較緊、較■〈走曼〉。

  多「爾雅」:多眾也(按臺語謂多為濟,唯下列數語用多字)。〔例〕多事、多端、多煩、多謝。

  濟多也。呼下入聲。「詩」「文王」:濟濟多士,文王以寧。箋:濟濟,眾多貌。又「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箋:濟濟,眾多貌。

  夠足也。「集韻」:夠,多也。〔例〕夠額、夠站。

  ■〈叕出〉不足也。亦曰減,亦曰少。「方言」:■〈叕出〉,短也。

  ■〈叕出〉斜也。短則斜。

  旺盛也。與衰反。「集韻」:旺,光美也。

  細小也。與大反。「說文」:細,微也。「廣雅」:細,小也。〔例〕細漢、細姬。

  勇體壯也。「說文」:勇,氣也;古文作恿。段玉裁氏云:氣,雲氣也;引申為人充體之氣之稱。力者筋也,勇者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乃至。故古文勇從心。

  ■〈那,羽代阝〉體弱也。「集韻」:乃感切。鳥羽弱也。

  躼身長也。呼羅,入聲。「字書」無。

  矮身短也。「說文」:矮,短人也。

  啙幼也。「韻會」:啙音紫。「漢書」「地理志」:啙窳偷生而亡積聚。師古註:啙,短也。「集韻」:啙,弱也,亦短也。

  胖肥也。呼如泮。「禮」「大學」:心廣體胖。註:胖,猶大也。

  梗謂物堅而不可折也。呼睨,入聲。雷浚云:「說文」無硬字,當作梗。「爾雅」:梗,直也。梗直之木必堅。此引申之義也。〔例〕梗直、梗撓。

  潤謂物柔而不易斷也。「禮」「聘義」:溫潤而澤。

  偄弱也。「說文」:偄,弱也。俗作軟軟。

  定堅實也。「儀禮」:鄉飲酒■〈羔上火下〉定,速賓。註:定,猶孰也。按臺灣粟定、豆定之義,則由孰引申;蓋物孰則實,不孰則不實。

  冇不實也。呼如怕。「閩雜記」有此字。

  貴謂物價高也。「說文」:貴,物不賤也。

  俗謂物價賤也。「說文」:俗,習也。習見則賤。

  夵上大而下小也。「集韻」音琰。

  尖本粗而末銳也。「說文」:楔也。本作櫼。

  普遍也。古作溥。「說文」:普,大也。〔例〕普度、普施。

  太甚也。「廣雅」:太,大也。〔例〕太寒、太熱。

  贏勝也。猶曰此愈於彼也。「廣雅」:贏,益也、過也。按賭語,勝敗曰贏輸。

  繫置也。「論語」: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何晏註:不如匏瓜繫滯一處也。

  在在也。呼下,入。

  撻塞也。

  鎮塞也。「楚辭」:覽民尤以自鎮。註:鎮,止也。

  稽積滯也。呼下,平。「說文」:稽,留也。

  開分離也。

  峇周合也。呼如覓。

  勼儉也。又吝也。「說文」:勼,斂聚也。〔例〕勼儉、勼凍。

  凍慳也;慳,慳也。謂如凍冰之堅、也。堅、慳音同。〔例〕凍酸。

  瀏逃也。忽然而去也。呼柳,平聲。「楚辭」註:瀏瀏,風疾貌。

  ■〈走勿〉避也。隱而不出也。呼九,平聲。「類篇」:■〈走勿〉,足不伸也。〔例〕■〈走勿〉膠、■〈走勿〉手。

  偆伸也、賸也。「說文」:偆,富也。〔例〕偆錢、偆物、偆勻、偆膠。

  微隱也。呼入聲。「左傳」:白公登山而縊,其徒微之。註:微,隱也。按「論語」微生高,「戰國策」作尾生。微、尾古音同。〔例〕微前、微後。

  墊藏也、匿也。「說文」:墊,下也。〔例〕墊微、墊空。

  辟隱也。與避通。「詩」「衛風」:宛然左辟。

  閃避也。「禮運」: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註:淰之言閃也。

  牴不期而遇也。呼誅,上聲。「說文」:牴,觸也。「方言」:牴,會也;梁、益之間謂之牴。按臺語,有海水雖闊,船頭相牴;則牴觸、牴會之意)。

  佮相與也。「說文」:佮,合也。人相耦為佮、物相聚為敆;經傳皆以合為之。

  敆合也。說見前。〔例〕敆作、敆冊。

  偶同名也。呼平聲。「爾雅」:偶,合也。「韻會」:數雙曰偶、隻曰奇。

  八識也。能辨別也。「說文」:八,別也;像分別相背之形。按八為倉頡初文;逮今五千年,中國久已不用,而臺灣獨存其語,音義不爽。

  會能也。李白詩:會向瑤臺月下逢。白居易詩:天上人間會相見。皆作能字。

  昧不能也。「說文」:昧,闇也;闇,愚也。愚則不能。

  約猶揣也。謂揣其大約也。

  卜懷疑而為也。「左傳」:卜以決疑。此反其義。

  教使令也。呼如甲。「說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護與也。以物與人曰護,以事付人亦曰護。「廣雅」:護,助也;引申為與。

  分與也;以財濟人也。音如奔。「孟子」:分人以財謂之惠。

  卻無意而得也。「韻會」:卻,不受也;則人棄我取之意。

  討索取也。「藝文類聚」引「秦子」曰:有母病瘥,思食新麥;家無,乃盜鄰孰麥而進之。孔文舉聞之,特賞曰:『無有來討,勿復盜也』。是漢末已有此語。〔例〕討錢、討物、討債。

  討求索也。又為私通。

  為猶助也。呼去聲。「孟子」:為長者折枝。

  創作也。「孟子」: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擁治也。「廣雅」:擁,持也。按臺語,辦理事務曰創、整理器物曰擁。

  扑擊也。引申為治。〔例〕扑石、扑鐵。

  打猶治也。按臺語謂打為撲。唯下列語用打字系文言。〔例〕打揲、打紮。

  願欲也、思也。呼正音。「爾雅」:願,思也。「廣雅」:願,欲也。

  汰語不欲也。又有憤懣之意。「後漢書」:□□淘汰學者之累惑。謂棄其無用者

  。

  嫌心不欲也。「說文」:嫌,不平於心也。

  儼亦不欲也。為嫌之轉音。按「荀子」: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時之嫌。嫌音險,亦轉音。

  倪心不喜也。「管子」:正世不能無墮倪。註:倪,傲也。

  弄戲也。「左傳」:夷吾弱不好弄。註:弄,戲也。〔例〕弄龍、弄鐃。

  弄猶嗾也。〔例〕弄人、弄狗。

  弄猶輟也。〔例〕弄晴、弄站。

  快易也。快,速也;引申為易。

  僫難也。從人惡。「釋名」:惡,■〈扌戹〉也。■〈扌戹〉,困物也;物困則難,事困亦難。

  揭仰也。「說文」:揭,高舉也。〔例〕揭頭、揭手、揭旗。

  ■〈亻亟〉仰也。從人亟。亟,急也;急則仰。

  亞俯也。亦作亞。則花枝低亞之意。

  澹下垂也。「後漢書」「班固傳」:東澹海漘。註:澹,猶動也。音徒濫反。

  懶心倦也。「說文」:懶,惰也。

  善力倦也。「孟子」:富歲子弟多賴。趙註:賴,善也。阮芸臺氏謂賴當讀懶。則沃土之民不材之意,是善亦懶也。

  投往愬也。

  申告上也。謂申其意也。鄉塾子弟多用之。「漢書」「韋玄成傳」:畏罪自申。

  存請示也。為晚輩對尊長之言。存為存問。「禮」「王制」:年八十,月告存。註:告,猶問也;君使人致膳告問存否也。

  諍爭言也。「玉篇」:側迸反。今世為爭字;爭,諫也。「正韻」:諍,救正也。按以手曰爭、以言曰諍。

  譟相罵也。呼入聲。「說文」:譟,擾也。「左傳」:魏人譟而還。註:群呼曰譟。

  訬讙鬧也。呼如炒。「說文」:訬,擾也。朱駿聲云:今蘇俗謂讙呶曰炒鬧,即此訬擾字。

  讓相責也。「說文」:讓,相責也。「左傳」:公使讓之。註:讓,責也。

  咻遠呼也。「孟子」:眾楚人咻之。註:咻,嚾也。

  喊大呼也。「說文」:喊,呼聲。

  喝怒聲也「廣雅」:喝,怒也。

  歕吹也。「說文」:歕,吹氣也。〔例〕歕火、歕春。

  孱病聲也。「說文」:孱,呻吟也。按孱為病聲;人病則體弱,故引申為孱弱。

  彈聲響也。如以手彈物而有聲也。

  普色不明也。呼正音。「說文」:普,日無色也,從日從並。朱駿聲氏謂:並者,旁也;旁者,雲旁薄也。俗作氆。按「字彙」:氆音榜,西番織絨也;音義俱異。〔例〕普色、普光。

  瞀視不明也。「玉篇」:瞀,目不明貌。「亢倉子」:夫瞀視者以黊為赤。「揚子」「太玄」:視也見而晦也瞀。俗作霧。

  相以目註人也。呼去聲。「爾雅」「釋言」:相,視也。「左傳」:相時而動。

  攝以目正人也。「史記」「刺客列傳」:吾曩者目攝之。註:攝,怒視也。

  逆以目睨人也。「說文」:逆,迎也。「左傳」:目逆而送之。

  成以目媚人也。「楚辭」: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註:以目通意也。

  瞵以目瞋人也。呼如銀。「集韻」:怒目貌。

  以目示意也。呼如率。「集韻」:音舜;與瞬通。「公羊傳」:■〈目矢〉晉大夫使與公盟。

  契閉目也、契合也。「左傳」:襄公十年,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王叔氏不能舉其契。

  挓持也。為提之轉音。「淮南子」:俶真提挈天地。註:一手曰提、兩手曰挈。

  秉轉也。「博雅」:秉,持也。〔例〕秉變、秉平。

  翼搖也。以手招人也。以扇煽風也;翼能飛動,引申為搖。

  爬搔也。「廣雅」:爬,搔也。

  扐捕也、捉也。「集韻」:音力;縛也。關中語。〔例〕扐賊、扐貓、扐猴。

  刉殺也。「說文」:刉劃傷也。又斷也。五來切。「山海經」:刉一牝羊。註:刉,猶刲也,俗作刣。按「篇海」:刣音鐘,刮削物也;音義俱異。

  剉斫也。「說文」:剉,折傷也。

  割刈也。「玉篇」:割,截也。「左傳」: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撲打也。「廣雅」:撲,擊也。「書」「盤庚」: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按臺語不用打字,唯打紮一語;餘皆用撲,如撲人、撲鐵等。

  搧輕批也。「集韻」:音扇;批也。按俗有搧大耳一語,謂其人如豬也。

  抉重批也。「說文」:挑也。「荀子」:抉人之口。

  抈折也。「說文」:抈,折也。魚厥切。〔例〕抈花。

  扭捏也。俗有扭扭捏捏之語。

  掅拂也。「博雅」:掅,捽也。〔例〕掅黗、摒棹。

  摒除物也。呼入聲。通俗文除物曰摒擋。〔例〕摒掃、摒水。

  拌揮棄也。「方言」:拌,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郭璞音伴。

  ■〈扌昬〉刷垢也。亦作抿。「集韻」:音珉,又音敏。「說文」:■〈扌昬〉,撫也。

  掀發蒙也。「說文」:掀,舉出也。

  撝鑽物也。「說文」:撝,裂也。許歸切。按章太炎「新方言」:撝音轉為華;若華蘤相通也。「曲禮」:為天子削瓜者副之,為國君者華之。註:華,中裂之不四折也。

  簎刺物也。「說文」:簎,刺也。俗作戳。

  揕力擲也。「集韻」:知鴆切。擬擊也。「史記」「刺客列傳」: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揕之。

  ■〈扌穴〉輕擲也。「集韻」:音穴。捏擊也。「博雅」:■〈扌穴〉,投也。

  拷擊遠也。「集韻」:拷,打也。

  掊撥開也。呼培,上聲。「漢書」「郊祀志」:掊土得鼎。註:以手把土也。

  撈探取也。「方言」:撈,取也。「通俗編」:浮取曰撩,沈取曰撈。

  捊引取也。「說文」:捊,引取也。

  抯挹取也。呼也,上聲。「說文」:抯,挹也,讀若樝。「方言」:抯,取也。南楚之間,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挹,亦謂之樝。

  撦尋檢也。劉克莊題跋:溫、李諸人困於撏撦。謂拉雜摘取之也。

  杜撐住也。呼正音。「國語」:狐突杜門不出。註:杜,塞也;與■〈度攵〉通。

  偃推倒也。「論語」:草上之風必偃。

  奓推開也。「集韻」:音奢。「莊子」:黃帝隱几闔戶晝暝,■〈女可〉荷甘日中奓戶而入。

  敖旋轉也。通作遨。「說文」:敖,出遊也。出遊,則有往復旋轉之義。

  吊抗懸也。古作佻。「方言」:佻,懸也。〔例〕弔鼎、弔猴。

  ■〈畾力〉推高也。「集韻」:音類。「說文」:■〈畾力〉,推也。

  縋懸下也。「左傳」:夜縋而出。註:音墜;以繩懸下也。

  且以盤奉物也。如曰且佛。「說文」:且,薦也。從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按此為且之本義,故俎從且。中國今已隱晦,而臺語尚存。又按臺語有三人且、四人扶;且扶並用,言其矜貴而有鄙之之意。

  ■〈扌乾〉扶持也。又有勤勞之意。按臺諺翁會趁、某會■〈扌乾〉,謂夫妻能合作也。

  柟兩旁小持也。「說文」:柟,兼持也。

  趙躍也。自動為躍,被動為趙。

  ■〈副畐〉以手剖物也。「說文」:■〈副畐〉,判也。「周禮」:■〈副畐〉,辜祭。註:■〈副畐〉■〈副畐〉牲胸也。

  斯以手離物也。「爾雅」:斯,離也。「廣雅」:斯,分也。「詩」: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揞以手蔽物也。「集韻」:於咸切。掩也。又藏也、手覆也。

  摑以手擲物也。「集韻」:音幗。打也。

  擫以手隱物也。「說文」:擫,以指按也。

  僷藏物於隱也。又避人授受之意。「廣雅」:僷,詘也。「楚辭」:衣攝僷以儲與兮。註:攝僷,不舒展貌。

  勃以手畚物也。「說文」:勃,排也。

  捽以鞭擊人也。「廣韻」:捽,手持也;又觸也。「莊子」: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

  ■〈亭攴〉以鎚擊人也。「集韻」:都挺切。「通俗編」:撞出曰朾,撞入曰■〈亭攴〉。「放光般若經」有牢■〈亭攴〉之語。

  椓以椎擊物也。「詩」「周南」:肅肅兔■〈宀苴〉,椓之丁丁。箋:椓,擊也。「說文」:作■〈豕攴〉。

  批以石擊水也。「說文」:批,手擊也。

  承自下受也。呼臣。「說文」:承,受也。「易」:女承筐旡實。虞註:自下受上稱承。

  攪以箸混合物也。「說文」:攪,亂也。「詩」:我心攪兮。箋:攪,亂也。

  秉翻轉也。如曰秉變。「詩」箋:秉,執持也。執之故能轉。

  翕猶照也。如曰翕像。「說文」:翕,引也。「爾雅釋詁」:合也。謂引而合之也。

  舒展開也。呼如趨。「說文」:舒,伸也。「博雅」:展也。

  撐張立也。「說文」:撐,衺柱也。司馬相如「長門賦」:羅丰茸之遊樹兮,離樓梧而相撐。

  盤盤桓也。謂妓女之待客也。

  搬遷徙也。「字彙」:俗音般。

  ■〈扌官〉挈也。「集韻」:音綰。取也。

  揭取火也。以鐵擊石而取也。「三蒼」:揭,舉也。

  ■〈力上貝下〉負物也。呼為倍;古音也。「史記」「夏本紀」:至於■〈力上貝下〉尾。「索隱」:■〈力上貝下〉音陪。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史記考證」:「字書」:■〈力上貝下〉,從力從貝;與陪同,與負別。

  ■〈力上貝下〉負物也。呼倍;古音也。「孟子」:斑白者不■〈力上貝下〉戴於道路矣。註:■〈力上貝下〉以背承物也。「史記」「夏本紀」:至於■〈力上貝下〉尾。「漢書」作倍尾。■〈力上貝下〉、倍音通。

  夯舉重也。呼如衙。「禪林寶訓」:黃龍南和曰:自家閨閣中物,不可放下,反累及他人擔夯。

  負負物也。呼為倍;古音也。「史記」:至於負尾。「漢書」作倍尾。古音同。

  扛對舉也。「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謂以木橫鼎耳,兩手而舉之也。亦作■〈扌岡〉。

  擔肩挑也。古作儋。「說文」:儋,何也。「左傳」:弛於負擔。註:肩曰擔。

  跂立也。「詩」:跂予望之。〔例〕跂泅、跂斟。

  踞蹲也。呼平聲。「說文」:作居。居,蹲也。

  爬伏行也。謂如爬虫之行也。

  弓大步也。呼肱。清制:量地之數,五尺為一弓(則一步)。

  ■〈內〉細步也。「集韻」:諾盍切。行貌。

  俆緩行也。呼瑣,上聲。「說文」:俆,緩也。經傳多作徐。「孟子」:徐行後長者謂之弟。按俆俗作趖。「廣韻」:趖音梭;疾走也。非緩行之義。

  走急行也。「釋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例〕走傱、走迮。

  走猶避也。〔例〕走開、走閃、走鬮。

  傱倉卒而奔也。「廣雅」:傱傱,走也。楊雄「甘泉賦」:風傱傱以扶轄。師古註:傱傱,前進意。

  迮急遽而超也。「說文」:迮,□也。「公羊傳」:迮階而走。註:迮,超遽不暇以次。

  娶引導也。按男子取女曰娶,女子適人曰嫁。然「莊子」:列子居鄭,家貧將嫁於衛。是男子出外既可謂嫁,則人之引導亦可謂娶,皆假借之辭也。

  隸追隨也。「說文」:隸,及也。「集韻」:音隊;從後及之也。又曰:與也。按臺諺:嫁護雞,隸雞飛;嫁護狗,隸狗走;嫁護乞食,■〈扌官〉笳註斗。謂夫婦須同甘苦,不以貧窮易志也。〔例〕隸前隸後、隸上隸落。

  趇逐也。「玉篇」:趇,私立切;走貌。〔例〕趇鹿、■〈走百〉錢。

  ■〈走百〉升高也。「文選」「江賦」:漲截泂。李善註:■〈走百〉音陌;猶越也。

  槃踰高也。謂槃旋而上也。

  迣回環也。「集韻」:丑制切。「玉篇」:踰也。「漢書」「郊祀歌」:體容與兮迣萬里。孟康註:迣,超踰也。

  迾上蔽也。「說文」:迾,遮也。「後漢書」「輿服志」:張弓帶鞬,遮迾出入。「禮」「玉藻」:山澤列而不取。註:列,猶遮迾也。〔例〕迾日、迾雨。

  遮旁蔽也。「說文」:遮,遏也。

  啥人謂何人也。與上海語同。「上海縣志」謂:啥為「甚麼」二字之切音。

  啥載謂何事也。載呼戴;古音也。見「載」字條。

  啥貨謂何物也。

  咕哩馬來語。謂勞動者。自廈門傳入。

  篐落謂勞動者。渡頭挑夫,以竹篐兩個用繩落之,俾裝貨物,挑之以行。人以其

  常帶此具,遂以「篐落」稱之。

  兜圍也。〔例〕兜留(則逗留而不進也)。

  兜圍也。引申為聚,又為家。〔例〕阮兜(則我家)、恁兜(則爾家)。

  撘附也。〔例〕撘車(則附車)、撘船(則附船)、撘浹(則和浹)、撘頭(則姘頭)。

  撘附也。假借為拊。「廣雅」:拊,求也。〔例〕撘酒(則沽酒)、撘油(則買油)。

  撘附也。引申為集,又為處。〔例〕即撘(則此處)、或撘(則彼處)。

  位所也。「易」:君子思不出其位。〔例〕即位、或位。

  落亦所也。沈約文:傾巢舉落,望德如歸。〔例〕即落、佗落。

  企居住也。呼迦,入聲。「漢書」「高帝紀」:日夜企而望歸。註:企,立也。立有居住之義。

  帶流寓也。「方言」:帶,行也。行有流寓之義。

  厝家屋也。「漢書」「地理志」:五方雜厝。註:厝,處也。

  坊為街市之名。鄭氏時,分承天府治為四坊,曰東安、曰西定、曰寧南、曰鎮北。

  里為莊社總名。鄭氏時,分承天府轄為二十□里。

  堡亦莊社總名。歸清後,拓地日廣,耕者築堡以居,因稱其地為某堡。

  圍亦堡也。乾隆六十年,吳沙入墾蛤仔難,築土圍以居;自頭圍以至五圍,因名其地。

  莊則村也。漢人所居。

  社亦村也。番人所居。

  澳澳為海濱漁村。澎湖有三十六澳。「書」「禹貢」:四隩既宅。隩,則澳也。

  鄉亦里也。光緒紀元經理臺東,設廳行政,始置五鄉。

  隘為防番之地。設於要隘,故曰隘。沿山一帶,有官隘、公隘、私隘;各駐隘勇,以為守望。

  堵亦防番之地,築堵以守。臺灣地名有五堵、八堵,則其跡也。

  藔亦隘也。蛤仔難開墾之時,設民壯藔以衛行人。

  埔草原也。呼如晡。「字書」無。臺灣地名有林圯埔,為鄭氏部將林圯所墾。

  埕曝榖場也。呼如呈。「字書」無。臺灣地名有大稻埕,為中外互市之所。

  圳渠也。呼如浚。「字類補」:音酬。江、楚間,田畔水溝謂之圳。

  郊為商人公會之名。共祀一神,以時集議;內以聯絡同業,外以交接別途。猶今之商會也。

  ■〈敢〉竹筐也。呼如敢。「字書」無。市上有賣家用食物者曰■〈敢〉鋪。猶南方之京果店也。

  飰飯也。「漢書」「王莽傳」:乃市所賣粱飰肉羹,持入視莽。〔例〕白飰、油飰。

  糜粥也。「說文」:糜,糝也。又曰:黃帝始教作糜。「左傳」:饘於是、粥於是。註:粥,糜也。

  潘淅米水也。「玉編」:孚袁切。「說文」:潘,淅米汁也。「左傳」:使疾而遺之潘□,備酒肉焉。杜註:潘,淅米汁,可以沭頭(按潘從米田,孚袁切:潘從采田,普官切:音義不同。自小篆合而為一,「說文」亦從其誤,唯臺語尚能分別)。

  泔飯湯也。「集韻」:荷坎切。「說文」:泔,米汁也。按臺語生者為潘、熟者為泔。

  ■〈米祭〉以米浸水,磨碎去汁,以為蒸糕之用。

  粿則糕也。有鹹粿、甜粿之名。「博雅」:粿,糏也。又米食也。

  饙飯半熟棄汁而蒸之也。「說文」:饙,滫飯也。俗作燜。

  餾飯冷而再蒸之也。「說文」:餾,飯氣蒸也。「爾雅」饙餾,稔也。郭璞註:■〈脩,盃代月〉飯為饙,饙熟為餾。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米一蒸為饙、再蒸為餾,與臺語正合。

  渧去汁也。「埤蒼」:渧,漉也。

  憊同■〈火畐〉。「方言」:火乾也。關西隴冀以往謂之憊。

  芼猶盪也。如曰芼麵。「詩」「周南」: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註:音帽;熟而薦之也。

  泔調味煮魚也。如曰泔轉。「韻會」:音甘,呼如庵。「荀子」: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楊倞註:泔者,烹和之名。按泔轉一語,中國久已失傳,臺灣亦少知者。不圖二千餘年後尚存於臺南婦女口中,寧不可貴。

  食食也,又飲也。古人常用之。按「漢書」「于定國傳」:定國食酒至數石不亂。「柳柳州文集」序:飲吾病痞,不能食酒。食酒,則飲酒。〔例〕食酒、食茶。

  育養也。呼平聲。

  飼食人也。呼為市。「素問」「至真要大論」註:己曰食,他曰飼。

  配以饌佐食也。「玉篇」:配,合也。「增韻」:侑也。

  唅以飯食兒也。「說文」:啗,食也,以食食人也;字變為唅。「埤蒼」:唵,唅也;謂以掌進食也。

  斟飲也。呼忍,平聲。「說文」:斟,勺也。

  搵染也。「集韻」:烏困切。「六書考」:指按也。司馬相如「子虛賦」註:焠亦搵染之義。

  枵饑也。「說文」:枵,虛也。「正字通」:人饑曰枵腹。

  餉饋物也。呼如幸。「三國志」「魏文帝紀」註:以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

  食受也。「易」:食舊德,厲貞終吉。註:食,受也。〔例〕食虧(則受虧)、食倯(則受愚)、食氣(則受氣)。

  食賭語也。「戰國策」:孫臣謂魏王曰:『王獨不見博者之用梟乎?欲食則食,欲握則握』。

  母呼武;古音也。「詩」:蝃蝀朝濟於西,終朝其雨;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與雨為韻。「易」「繫傳」: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元有師保,如臨父母。與度、懼、故為韻。

  囝子也。「集韻」:音蹇。謂閩人呼兒為囝。「青箱雜記」:唐取閩子為宦官。顧況有「哀囝詩」。

  嬰乳兒也。「釋名」:人始生曰嬰兒。一曰男曰嬰、女曰孩。

  簡婢也。簡,小子也;謂可簡別使用也。俗作嫺。按「集韻」:嫺音閑。「說文」:雅也,非婢之義)。

  官為家人敬稱之辭。如大家之稱媳婦、嫂氏之稱小叔,均曰某官。「天祿識餘」:洪武間,分民戶為五等:一曰官。謂為仕宦之家也。

  舍為搢紳子弟之稱,猶言舍人也。「臺灣外紀」:鄭延平未仕時,稱森舍;鄭經為世子時,稱錦舍。按舍人之官自周始,置掌宮中之政。歷代因之,為親近之官。宋、元時,世俗稱貴顯子弟曰舍人,或曰小舍。明太祖義子稱某舍,亦其例也。

  老為長者之稱。而長者亦以稱晚輩。鄉黨俊秀,父執多呼其字,或稱曰某老。「周禮」「地官」鄉老註:老,尊稱也。

  哥有二義:一呼平聲,為親敬之辭,如曰兄哥;一呼入聲,為鄙賤之辭,如曰馬哥。

  雄呼形;古音也。「詩」「無羊」: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又「正月」:謂山益卑,為岡為陵。民之訛言,甯莫之懲。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具曰余聖,誰知鳥之雌雄。「左傳」襄十年:傳孫文子占繇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楚辭」「國殤」,見「弓」字條。

  弓呼肱。古音也。「詩」:太叔于田抑釋掤忌。抑鬯弓忌。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采綠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釣,言綸之繩。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冑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左傳」莊二十一年詩曰: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楚辭」「國殤」:帶長劍兮挾秦弓,首雖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韓非子」「揚權篇」:毋弛而弓,一棲兩雄。又「公羊傳」:邾黑弓以濫來奔。「左」、「榖」二傳:作黑肱。弓、肱古音同,故通用。

  晡晚也。「淮南子」:日至於悲谷,是為晡時。

  冥夜也。「詩」:斯千噦噦其冥。箋:冥,夜也。

  暴風信也。亦曰報。「詩」「邸風」:終風且暴。箋:暴,疾也。

  湧浪也。謂其洶湧也。

  冊書也。與策通。「禮」「中庸」:布在方策。蔡邕獨斷策簡也,長二尺,短者半之,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簡,連編諸簡謂之策。

  批信也。「廣雅」:批,示也。

  沃洒水也。「說文」:沃,灌溉也。〔例〕沃花、沃田。

  煦附熱也。說文:煦,溫潤也。「韓詩章句」:煦,暖也。

  暴晒日也。「說文」:暴,晞也。「孟子」: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註:暴,曬也。

  錌淬鐵也。「集韻」:音岸;柔鐵也。

  焯火然也。「廣雅」:焯,爇也、明也。「詩」「大雅」:焯彼雲漢。今作倬。

  度火傳薪也。「廣雅」:度,過也。

  化火熄也。呼平聲為花。「離騷」: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又「天問」、「九章」、「九辯」,亦讀平聲。先秦諸子之書,無不作平聲者,與多、歌、蛇、波、施、移、為、宜為韻。梁沈約「冠子祝文」:蠲茲令日,元服肇加。成德既舉,童心自化。行之則至,無謂道賒。敦以秋實,食以春華。無恥下問,乃致高車。子孫千億,廣樹厥家。

  滕水涌也。呼稱去聲。「說文」:滕,水超涌也。經傳多以「騰」為之。

  浮湯涌也。呼入聲。「說文」:浮,氾也、溢也。「詩」:生民蒸之浮浮。箋:浮浮,氣蒸貌。

  燒火熱也。「說文」:燒,爇也。

  ■〈氵靚〉水冷也。「說文」:■〈氵靚〉,寒冷也。

  澇水濁也。按臺語:謂濁曰澇;唯濁水溪用「濁」字,俗呼澇水。

  ■〈氵寺〉水滿也。「說文」:■〈氵寺〉,水暫益且止未滅也。「集韻」:音雉。

  洘水退也。「唐韻」:音考;水乾也。

  必裂也。「說文」:必,分極也。

  勝顫動也。「山海經」:西王母豹尾戴勝。註:勝,婦人首飾。勝能顫動,故引申。按臺俗謂勝(?)為勝,股以銅線,作四旋形,長寸餘,上安生花;或用金銀為飾,插於鬢邊,行則顫動。

  苴墊也。以皮墊鞋也。「漢書」「賈誼傳」:冠雖敝,不以苴履。

  稠牢也。以膠粘物而牢也。「說文」:稠,密也;密則能牢。按臺語:豕牢曰豬稠。稠、牢二字互訓。

  乾水涸也。音干;俗呼搭,平聲。多用礁字;如乾溪作礁溪。

  乾燥也。呼搭平聲。

  乾脩脯也。如魚乾、肉乾之類。俗作干。

  腐臭爛也。呼為囿;古音也。按錢大昕氏「恆言錄」:謂古無輕唇音,讀甫為圃。故臺語亦呼腐為圃。

  汫味淡也。與鹹反。「玉篇」:疾正切;淨也。

  樛曲也。「詩」「召南」:南有樛木。箋:樛木,曲木也。亦作虯。

  絿縮也。呼入聲為救。「詩」「商頌」:不競不絿。箋:絿,急也;急則不申。〔例〕絿線、絿筋。

  黗色黑濁也。與澤反。「說文」:黗,黃濁黑也。

  窳器劣也。「集韻」:音愈,呼如魯。「說文」:窳,惡也。「史記」「五帝本紀」:器不苦窳。註:苦,粗也;窳,病也:謂不整緻也。

  袽衣敗也。呼上聲。「玉篇」:袾袽,敝衣也。

  孝祭祀也。「周書」:謚法,協時肇享為孝。孝有尊敬之義,而祭祀亦有尊敬之心。

  牙飲福也。商工之家以月之初二、十六祭神而享其侶,謂之作牙。又二月初二曰頭牙、臘月十六曰尾牙,以祀社公。鄉村尤盛。

  煞凶神也。「齊東野語」有八煞,為道家言。〔例〕犯煞、壓煞。

  薰煙草也。而阿片曰烏薰。「明史」「暹羅傳」:作烏香。謂其色黑而味香也(按「說文」:薰,香草也。從草熏,謂氣能熏人也,又有醺醉之意。〔例〕生薰、厚薰、水薰、條絲薰。

  肄■〈木卉〉也。「詩」:汝墳伐其條肄。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方言」:肄,■〈木卉〉餘也。秦、晉之間曰肄。〔例〕花肄、新肄。

  蔫花萎也。「集韻」:今關西言菸、山東言蔫,江南亦言■〈歹委〉。

  謝花落也。

  焦衣縐也。呼如寮;雙聲也。「戰國策」: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而「閩雜記」謂荔支蝕核曰焦核。呼為咒。

  湛濕也。「詩」「湛露」:湛湛露斯。

  值價值也。呼下入為達。

  當質錢也。呼去聲。「後漢書」「劉虞傳」: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復抄奪之。按臺灣當鋪,有小當、大當之分。

  按貰錢也。按,據也;謂暫時為據也。按則按圖索驥之意。

  出論價也。謂有所出入也。

  ■〈亻對〉交易也。以金易銀也。「說文」:■〈亻對〉,市也。按中國今通言兌。兌,說也,非交易之義。

  斗互換也。以物交物曰斗。通工易事亦曰斗,斗為量器,有輕重出入之義。

  判購物也。謂整購而零賣也。

  卸大賣也。「說文」:卸,舍車也。「釋文」:舍,棄也。

  判分沽也。「說文」:判,分也。

  倩傭也;以財使人也。陳琳文:怪乃輕其家丘,謂為倩人。

  央託也;不以財使人也。「楊椒山家書」:央及爾兩個,好歹為我長些志氣。

  贌呼如剝。「字書」無。貸田而耕也。

  ■〈禾菐〉呼茅,入聲。「字書」無。豫價而沽也。「閩小紀」:閩中種龍眼者多不自採,賈人春時入貲,估價其園。有■〈禾菐〉花者、■〈〈刃刃〉上止下〉青者。

  草十千也。疑「萬」字之誤。或為隱語,以避授受之嫌。按陳洪謨「繼世紀聞」:劉瑾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一方即一萬。

  透為量雨名。降雨之時,以斗承雨,水滿一斗為一透;謂雨水入地透至一尺也。

  車為量榖名。十石也。

  擔為量物名。百斤也。

  鋪為計里之名。明制:十里設鋪,置鋪長一名、鋪兵數名以遞文書。鄭氏沿用。

  甲為量地之名。荷蘭語,臺人沿用之。凡長一丈二尺五寸為一戈,方二十五戈為一甲;約當中國十三畝三分一釐有奇。

  區為計田之名。

  埒亦計田之名。「蒼頡篇」:田五十畝曰畦。畦,埒也:埒,封也。

  股股分也。「漢書」「溝洫志」:皆往往股引取之。註:股,支別也。

  擺起也。一擺則一起。擺有動作之義。

  份分也。呼入聲。猶言一份。按份,古彬字。「說文」引「論語」文質份份。不知何時借用為分,沿誤至今。

  平半也。謂物可平分也。

  角四方之一也。

  周八分之一也。

  過番也。猶言過去之事。〔例〕即過(則此番)、或過(則彼番)。

  過再也。呼入聲。「呂覽」:田獵之事常過人矣。註:過,多也;引申為再。

  抴刺木也。「說文」:抴,捈也。「廣雅」:捈,銳也。「博雅」:捈,刺木也。

  ■〈〈刃刃〉上止下〉旁入也。俾器不欹。「說文」:■〈〈刃刃〉上止下〉,不滑也。不滑,則安定之意。

  貼旁附也。俾物不搖。古作帖。帖,安也;引申為帖妥之義。

  軋轢也。「集韻」:於黠切。「莊子」「人間世篇」: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通俗文」:車轢曰軋。

  鬥合作也,又互助也。「說文」:鬥,遇也;引申為合、為互。〔例〕鬥作、鬥■〈扌乾〉、鬥空、鬥撘。

  鬥競爭也。「孝經」註:鬥,諍也。〔例〕鬥寶、鬥水。

  插干與也。「集韻」:插,刺入也;借為闖入。〔例〕插事、插嘴。

  激有所為也。凡有阻遏以作其氣者也。〔例〕激氣、激心、激空、激派。

  展自炫也。「儀禮」:展群幣。註:展,陳也。「方言」:荊吳之人相難謂之展。按臺語,則相難而展陳之意。

  爽自矜也。「方言」:爽,猛也。晉、魏之間曰撊,齊、晉曰爽(按猛則自矜;臺語之意本此)。〔例〕爽勢。

  詡自誇也。呼圃,正音。「說文」:詡,大言也。

  渝變也。謂事之紛亂也。「詩」「大雅」:敬天之渝,毋敢馳驅。箋:渝,變也。「左傳」:有渝此盟,明神殛之!註:渝,變也。

  湼猶變也。謂人之□□也。「方言」:湼,化也。

  蒍事糾也。「類篇」:音花;俗作花。「方言」:楚、鄭謂獪曰蒍。又曰:蒍,訛譁湼化也。凡變詐者多轉化,故事紛糾也按花言、花帳之語,皆「蒍」字之訛。

  敢勇敢也。「廣雅」:敢,勇也。「三蒼」:敢,必行也。〔例〕敢死、敢開。

  倜超出也。「唐韻」:音惕。「說文」:倜儻,不羈也。「荀子」: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而用之。註:倜然,高舉貌。

  渴吝財也。謀生無利亦曰渴。「說文」:渴,盡也。「爾雅」:涸,渴也;渴則不能利潤。

  佊無恥也。呼為皮。「埤蒼」:佊,邪也。

  鬼儇黠也。「方言」: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之黠;或謂之鬼。

  野無禮也。又無法也。「禮」「檀弓」:野哉子乎!疏:野,謂無禮者。〔例〕野赤、野盜。

  梟違約也。猶言梟險。「說文」:梟,猛禽也。借以語人。

  渴恪財也。「說文」:渴,盡也。

  渴無利也。「爾雅」:渴,涸也。涸則不能利潤。

  倯蒙昧也。謂其少經世故也。「方言」:庸,謂之倯。郭璞註:一曰嬾倯。

  莽粗率也。呼去聲。「莊子」:君為政勿鹵莽。註:莽,粗率也。

  土鄙俗也。

  訬狂也。「集韻」:音峭。「說文」:訬,擾也。「淮南子」: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訬。高誘註:訬,輕秒急疾也。「漢書」「敘傳」:江都輕訬。註:訬,謂輕狡也。輕狡,則輕狂之意。

  聖靈也;謂神之有靈也。「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強□□也,謂有才幹也。呼正音。「學記」:強力而不反。註:臨事不惑也。

  超猶騷也;謂其血氣方剛也。按臺俗,雄雞未宮者曰超雞。

  婬淫蕩也。「方言」:婬,遊也;婬,淫也。「廣雅」:婬,淫也;又戲也。

  冶妖佚也。「易」「繫辭」:冶容誨淫。「荀子」:美麗妖冶。註:冶,妖媚也。

  妍謂女子之撒嬌也。呼上聲。

  潑謂婦人之無賴也。

  荒好樂也。「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孟子」:從獸無厭謂之荒。

  擾騙人也。「集韻」:音腦。「左傳」:董父乃擾畜龍。註:順龍所欲而畜養之。騙者亦能順人所欲而行其詐。

  渫紿人也。「集韻」:音薛。「說文」:渫,狎也、慢也。「方言」:渫,戲也。

  賴誣人也。「方言」:賴,取也。又曰:予,賴也。則賴兼取、予之義。郭璞註:賴亦惡名。

  撢貪取也。「說文」:撢,探也。「周禮」「夏官」撢人疏:誦王志者,若撢取王之志。

  識慧也。謂小兒之能識事也。「說文」:識,知也。

  乖溫馴也。「水東日記」:世稱人有警悟曰乖覺。按「說文」:乖,戾也。此系反用。

  嬈與乖反。謂小兒怒而擾人也。「說文」:嬈,擾也、戲弄也。

  虔亦擾也。謂小兒喜而擾人也。「方言」:儇虔,謾也。郭璞註:慧黠也。

  慄大驚也。「爾雅」:慄,懼也。「增韻」:竦縮也。

  惔微恐也。「說文」:惔,懼也。

  懾心怖也。「說文」:懾,失氣也。「曲禮」:志不懾。註:懾,猶怯惑也。

  慒煩慮也。「爾雅」:慒,慮也。

  怓亂慮也。「說文」:怓,亂也。

  哄威嚇也。「廣韻」:哄,喝聲也。

  諞以計誆人也。俗作騙。「說文」:諞,巧言也。

  訹以言誆人也。「說文」:訹,誘也。「戰國策」:橫人訹王,外交虎狼之秦。

  乘溺愛也:「左傳」隱八年杜註。「周易」:乘,承之義;在上曰乘、在下曰承。

  盛溺愛也。「廣雅」:盛,多也。「越語」:盛而不驕。註:元氣廣大時也。

  逞專寵也。「論語」:逞顏色。註:放也。「左傳」:今民餒而君逞欲。註:逞,快也。

  著猶中也。「字書」:著,相附著也。俗作著。〔例〕射著、猜著。

  繫約束也。謂對神而言質也,易拘繫之,乃維從之。顧野王曰:繫,亦約束之也。按臺語,「繫」與「禱」不同:禱僅祈求之心,繫有報酬之言。〔例〕繫佛、繫願。

  過□□也:「說文」:過,度也。〔例〕過聊、過空。

  過猶責也。「史記」「項羽本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過傳染也。「博雅」:過,渡也。謂病能由此達彼也。

  底裝置也。「左傳」:底祿以德。杜註:底,致也。〔例〕底飰、底衫。

  盈閒也。「博雅」:盈,滿也。滿,餘也;餘則閒。

  困寢也。俗作睏。「字書」無。「易」:困於石。傳曰:非所困而困焉。則困有居止之義。按章太炎氏「新方言」,謂古文困作■〈止上木下〉,從止也。今直隸、淮西、江南、浙江皆謂寢曰困,亦取從止之義。

  幹交媾也。猶言幹事也。

  駛亦幹也。為■〈言〉人辭。義取於御,則容成御女之意。按今人曰駛車、古曰御車。

  藉借也。〔例〕藉口(謂有辭可言也。「左傳」: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藉重(謂借人之力也。張羽詩:三都一序爭傳誦,藉重西州皇士安)。

  頭首也、長也、始也。〔例〕頭人、頭兄、頭家、頭生、頭鬮。

  企立曰企。「說文」:企,立也。

  居蹲曰居。呼如佉。「說文」:居,蹲也。今作踞。

  跋跌曰跋,跌倒曰跋倒。「說文」:跋,蹎也。

  鎮塞曰鎮。謂置物於路也。「玉篇」:鎮,安也。

  頭始也、首也。

  尾終也、末也。

  水美曰水。水色清而性潤,故假借。按詩家之稱美人曰「如花」,亦假借之名。

  塺醜曰塺。「廣韻」:莫杯切,呼上聲。塵也。塵則污垢,引申為醜。

  緊速曰緊。「說文」:緊,治絲急也。

  ■〈走曼〉遲曰■〈走曼〉。「說文」:■〈走曼〉,行遲也。按■〈走曼〉俗作慢。「說文」:慢,惰也;非遲行之義。

  替退曰替。

  掙手揰曰掙。「集韻」:初耕切。「博雅」:刺也。

  揇足揰曰揇。「集韻」:乃感切。搦也。


  ●臺灣語典卷二

  臺南連橫撰

  食未為相見相問之辭,猶古人之言無恙;一謂生計無害可以得食,一謂身體無病可以安食。蓋臺為新闢之土;鑿井耕田,以食為主;而天氣披猖,野番出沒,時有災患。故相問以食,則祝其無恙。

  佗去為道上相問之辭,猶言何往也。佗與他通,引申為「何」。開闢之時,草萊未啟,時有不虞;故詢其何往,以為防備,亦「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之義也。按「食未」、「佗去」二語,以今思之,亦見我先民當日締造之艱艱;為子孫者其可忽哉!

  要未猶還未也。要呼平聲。

  ■〈忄勿〉舉猶還須也。此系方言,有音無義。

  惹定猶而已也。此系方言,有音無義。

  插走猶不是也。此系方言,有音無義。

  敢採猶或然也。敢為冒昧辭。亦曰檢採;檢敢一聲之轉。

  者久則許久。猶言此頃也。「增韻」:者,此也。如者般、者番之辭。按者字語源甚古,今中國多用「這」字。「增韻」:這,魚戰切;迎也。而臺語如者大、者細、者近、者遠,所用甚廣。是臺灣猶保存古語,不為俗字所混也。

  偌大猶若大也。偌、若,古音通。

  什沒為疑問辭。什呼平聲,在「尋」、「簪」之間。按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十呼平聲,音如諶。

  甚貨亦疑問辭。甚呼如「成」,語氣較重。

  即兮則此個。為單數之辭。「說文」:即,就也。兮,疑介字之訛。

  者兮亦此個。為總數之辭。「增韻」:者,此也。凡稱此個為者個;今俗多用「這」字。這為魚戰切,迎也。按臺語,即兮與者兮有別:即兮則此物,者兮則一切之物。

  也是則亦是。亦曰阿是。

  那是則若是。那、若,古音通。

  安仍則如此。「說文」:仍,因也。

  藉會則乃會。藉為承上辭;會,曉也。引申為能。

  即款則此樣。即此也。

  仍然則照舊。「論語」:仍舊貫。註:仍,因也。

  ■〈忄勿〉免免也(按「詩」「大雅」:文王不顯。箋:不顯,顯也。中國文法多有此例)。

  管伊則不管他也(按「書」「堯典」:試可乃已。當為試不可乃已。而語氣急促,遂脫「不」字;然意自明)。

  都好呼誅好;正音也。謂事與時之適好也。

  嶄然為讚美辭。則超然也。「集韻」:嶄,山峻貌。

  猗歟亦讚美辭。兒童多用之。「詩」「商頌」:猗歟、那歟!

  佳哉為感歎辭。又有幸之之意。如事之將敗而不凶、器之已墜而不破,或驚呼曰「佳之哉」!

  忽喇為驚呼辭。「集韻」:喇,語急也。

  口囌為代名辭。泉州語,有音無字;則所謂如此、如此也。

  唯阿為發語辭。「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噯唷為驚呼辭。南曲常用之。

  敢採猶或然也。敢為冒昧辭。「儀禮」:客敢拜,主人敢辭。或曰檢採;檢敢一聲之轉。

  敢是猶豈是也。

  什物則雜物。「史記」「舜紀」:作什物於壽邱。「索隱」: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為數。

  人事謂饋賂也。「後漢書」「黃琰傳」:特當權子弟,多以人事得舉。

  底時謂何時也。底為疑辭;如底事、底處之語,唐人詩詞常用之。

  今嗎謂此時也。今呼簪,嗎為助辭。

  打即謂是時也。打為助辭,呼平聲;即呼隻,就也。按「項氏家說」:俗語每與本辭相反,打字用之尤多。凡打疊、打聽、打量、打睡,無非打者。

  中晝則中午。晝呼兜,去聲。「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為界。

  下晡則向晚。「淮南子」:日至悲谷,是謂晡時。

  盈昏謂夜也。亦曰盈暗。「說文」:昏,日冥也;暗,日無光也。皆有夜之義。「博雅」:盈,滿也。

  半冥謂半夜也。「詩」「小雅」:噦噦其冥。箋:冥,夜也。

  透早則凌晨。「增韻」:透,徹也。

  透暗則徹夜。暗為昏黑,與闇通。「廣雅」:闇,夜也。

  者久猶言此時。亦作若此之久。者,此也;說見前。

  也久猶言彼時。亦作若彼之久。也,彼也;說見前。

  另日則異日。「列子」有別日升崑崙之語。另,疑別之省。按臺語,別字多作另字;如別件曰另件、別包曰另包之類。

  永擺謂前次也。「爾雅」:永,遠也;遠,久也。擺有動作之義。

  步頻猶平素也、步行也、頻常也。謂平素之所行也。按「禮」「中庸」: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此與同意。

  年兜謂年底也。兜,圍也。謂世事紛集,忙於撥開也。

  年關亦年底也。俗以往來帳項,至此必須清還,有如關隘之不可踰越也。

  闌珊猶零星也。李後主詞:春意闌珊。

  料峭小也;謂物之小也。蘇軾詩:漸覺東風料峭寒。

  約略猶大概也。白居易詩:與君約略說杭州。

  攏總猶全數也。攏,合也;總,亦合也。

  加侖猶全數。「說文」:加,增也。「玉篇」:益也。侖為渾侖。「俗書刊誤」:物完曰囫圇,與渾侖同義。

  歸註則全註。歸有並合之義,引申為全。註,賭語也。「宋史」「寇準傳」:王欽若謂上曰:『寇準欲以陛下作孤註耳』。

  半平謂一偏也,「玉篇」:平,齊等也。「增韻」:平,均也。

  起頭始曰起頭,謂作事之始也。

  煞尾終曰煞尾。煞,終也;尾,末也。元曲收結曰煞尾。

  各色猶言各等,謂其人類不齊也。舊時公文常有「各色人等」之語,蓋沿元代色目之稱(按元代稱本族如蒙古,稱外族如欽察、唐古、回回諸姓為色目)。

  四周猶四份,謂以一物而分為四也。「說文」:周,遍也。

  五竭為慳吝之辭。「禮運」: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為金、木、水、火、土;竭,盡也。謂慳吝者於五者之物皆不與人也。

  六無為詈人之辭。謂其非為作惡無六親也。「老子」註:六親為父、母、兄、弟、妻、子。

  愛困則要睡也。「易」:困于石。傳曰:非所困而困焉。則困有居止之義。俗呼作睏,「字書」無。按章太炎「新方言」:謂古文困作■〈止上木下〉,從止也。今直隸、淮西、江南、浙江皆謂寢曰困,亦取從止之義。

  佳睡則美睡也。「集韻」:佳,美也、好也。睡呼罪。

  假睡則假寐。呼佳罪。「詩」「小雅」:假寐永歎。箋:謂不脫衣冠而寐。

  椓居則打盹也。「詩」「周南」:椓之丁丁。箋:椓,擊也;擊,打也。「孝經」:仲尼居。註:居,坐也。亦曰著居,著椓一聲之轉。

  陷眠則壓眠也。陷,入也;謂入於夢境。「方言」:壓眠,內不祥也。

  咒詛則設誓。咒,古作祝。「詩」「大雅」;侯作侯祝。詛呼抓,入聲。「書」「無逸」:厥口詛祝。疏: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詩」「小雅」:出此三物,以詛爾斯。「釋文」:以禍福之言相要曰詛。

  遣損則禳災。謂禱告鬼神遣去其損也。「正韻」:遣,除也;損,害也。

  厭炁厭與壓通;炁為不祥之物。謂可壓伏之也。

  作祟祟音粹。俗誤為「崇」。呼入聲。「左傳」:實沈臺駘為祟。註:神降禍也。

  犯煞煞,凶神也;犯之而不祥也。「白虎通論」:春木主煞上,故以祈勝祭之。

  且佛且,捧也;以盤供佛而捧之也。「說文」:且,薦也。從几,足有二橫,一其下地也。古之祭器必有所藉,故象形。

  觀乩則扶鸞。「說文」:乩,卜以決疑也。

  繫願則發願。「玉篇」:繫,約束也;願,望也。謂禱告鬼神以行其願也。其願已償,祭而酬之,謂之謝願。

  作叩則厭勝。「詩」「大雅」:侯作侯祝。「釋文」:作本作詛。「周禮」「春官」註:詛,謂祝之使沮敗也。「禮」「樂記」:叩之以小者則小嗚,叩之以大者則大嗚。註:叩,擊也。

  厭氣猶去凶也。厭與壓通,氣為煞氣。

  嚇衰猶不祥也。嚇呼赤。俗謂猝遇不祥曰嚇。衰為衰耗。

  拈鬮猶探籌也。「至正直記」:江南省註選,恐吏作弊,以竹箸拈紙中毬,中書姓名;謂之拈鬮。

  拔環環為環珓。古者以貝為之,後用木或用竹,狀如貝;一陰一陽,擲之以定吉凶。拔,猶擲也。「說文」:拔,擢也。「蒼頡篇」:引也。

  沖喜謂以吉勝凶也。俗於男子訂婚後,如有重病,父母為迎其女來家,俾之相見,謂之沖喜。沖本作衝,相忌而相見者也。

  祝衙猶社祭也。仲春二日,農工商各集其侶祭祀會讌,謂之頭衙;季冬十六日復如之,謂之尾衙。「玉篇」:衙,參也。「篇海」:早晚衙參也。是衙有參集之義。

  建醮猶設祭也。俗以道士司之。遇建廟落成及水火之災,設壇以禱,謂之作醮。「廣雅」、釋天:醮,祭也。「漢書」「郊祀志」: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

  倍墓亦曰上墓;則祭墓也。古不墓祭,以土倍之。倍與培通。「左傳」:分魯以土田倍敦。杜註:倍,增也;敦,厚也。「釋文」:倍本作培。

  上頭為男女冠笄之禮。俗以婚日行之。花蕊夫人宮詞: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此言女子。

  耏面謂婦人治去面毛也。耏呼如挽。「說文」:耏,罪不至髠也。或作耐。

  有身謂懷妊也。「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謂:身,重也。

  滿月則彌月;謂兒生及一月也。「北史」:刺史李式坐事被收,子憲始生滿月,汲固抱歸藏之。唐元稹有「妻滿月詩」。

  度晬子生一月曰滿月、一年曰度晬。「說文」:晬,周年也,呼為濟。「玉篇」:度,過也。

  拔繳賭曰繳,事賭曰拔繳。「史記」「楚世家」註:繳,以繩繫弋射鳥者也。假借為賭;賭之射利,猶繳之射鳥也。「增韻」:拔,攻而舉之也;又擢也、除去也、舍止也、拂取也,皆有事賭之義。

  褒歌則山歌。採茶之時,男女唱酬,互相褒刺,信口而出,辭多宛轉;亦曰採茶歌。

  翕像則照像。「說文」:翕,引也。「爾雅釋言」:翕,合也。

  掅黗煙煤曰黗。「集韻」:音屯。「說文」:黃濁也。「廣韻」:黑也。俗以臘月下旬掃除廚下,謂之掅黗。「博雅」:掅,捽也。

  上水則汲水。謂汲之而上也。

  蔭火則熄火。謂以灰掩之也。「說文」:蔭,草陰也。徐鍇曰:草所庇也;轉註為蓋。

  觀風風為文風;謂觀其盛衰也。舊制:地方官蒞任後,出題課士以詢利弊,謂之觀風。

  點卯猶點名也。舊制:辦公者每日卯時須往點名,而後退出;故謂虛應故事者曰應卯(按觀風、點卯之制已廢,此二語亦亡)。

  值東東為東道,謂主人也。「左傳」:東道之往來,供其困乏。「說文」:值,措也、遇也;謂輪值其事而措辦也。

  對會會為子錢會。集多人為之,月開一次,對者各出其錢,一人得彩,謂之收會;後復如之,至人滿為止。

  伴手贄曰伴手。俗赴親友之家,每帶餅餌為相見之禮。而臺北曰手訊;謂手之以相問訊也。

  結帶為相餽之錢。年節慶賀,親友子女往來者,以紅紗貫錢百文或六十為一串繫諸衣帶,為祝長成之意。

  歸陳則合群。歸,依附也;陳,行列也。「易」:歸奇於扐以象閏。註:歸,併合也。

  做伙則同伴。古之兵制,十人為火,故曰火伴。今作伙,或作夥。

  好額富曰好額。「說文」:好,善也、令也,轉註為豐。故謂豐收曰好收。額,租榖也。清代公文謂一定收入之榖曰額徵;則謂收榖之豐也。

  散赤貧曰散赤。散謂無所積蓄也;赤,亦無也。「南史」:檢家赤貧,惟有質錢帖子數百。亦曰散凶;凶為凶年之凶,謂無一物也。

  工頭則號頭。「舊唐書」「薛懷義傳」:垂拱四年,造明堂;凡役數萬人,置號頭。

  工雇亦曰雇工。用之以耕種者,有長工、短工之分;長工為全年之雇,短工為一時之雇。「集韻」:雇,傭也;亦作僱。

  火頭謂管理食事也。家有同事數人,輪治食事,曰輪火頭。

  佃戶亦曰佃人;則貸田而耕者也。「五代史」「周行逢世家」:家田佃戶以公貴,頗不力農。

  頭家店東曰頭家,田主亦曰頭家。「吹景集」:博戲者立一人司勝負,曰頭家。此系借稱。

  火計則火伴,計相與也。元魏時兵制:十人為火,共灶而食,謂之火伴。漢時吏民被徵詣長安者,令與計偕,故合而言耳。「中山詩話」:南方賈人,各以火自名。一火,猶一部也。今作伙計,亦曰夥計,謂合多人共營生計也。

  雇工則傭工。謂使之而酬其錢也。「後漢書」「光武紀」註:令甲女子犯徒遣,婦家每月出錢雇人於山伐木,名曰雇山。「桓帝」註:雇,猶酬也。

  苦力呼咕哩;正音之訛也。「孟子」:或勞心、或勞力。苦力,則勞力也。

  經紀則營生也。「朝野僉載」:滕王嬰、蔣王惲皆好聚歛,高宗賜諸王帛敕曰:『滕叔、蔣兄自能經紀,不須賜物』。

  生理則商業。生為生計,理為經理。

  辛勞則薪水;亦曰辛金,謂辛苦而得之金也。辛、薪音同。

  利市謂貿易繁盛。「易」:為近利市三倍。

  交易猶利市也。「易」: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

  出價論價曰出,謂有所出入也。

  看辦貨樣曰辦。「集韻」:辦,具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梁常為主辦。又與辨通,謂可辨其優劣也。

  冤家謂仇人也。俗謂相打相罵曰冤家。梁簡文帝生,寶誌云:與冤家同日。是日,侯景亦生於雁門。

  對頭謂敵人也。對亦作懟。「說文」:懟,怨也。

  頭對謂匹耦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傳:對,配也。富人蓄婢及長嫁之,曰頭對;貧家抱養苗媳豫為子婦,亦曰頭對。

  據在為任之之意。「廣韻」:據,依也。「易」「困卦」:困于石,據于蒺藜。在為自在。

  可憐猶可憫也。「說文」:憐,哀也。「吳越春秋」:同病相憐。

  無采猶可惜也。「詩」箋:采,取也;取,用也。無采,猶無用也。

  不黨則不曉;謂不明事理也。「方言」:黨,曉也。楚人謂曉曰黨。

  罔度則且度;謂且過活也。罔為未然辭(按此外如罔飼、罔育,皆未然之意)。

  偌大則若大。古音偌、若同。

  小可則些少。

  襯采為請裁之轉音。謂隨便。

  澆韶為好笑之轉音。謂虛偽也。

  過分謂逾其本分也。「晉書」:當任不過分,役其所長。

  好款有二義:一謂形貌之美,一謂境遇之佳。又小兒恃愛而驕,亦曰好款。

  巧裝有二義:一謂人之整飭,一謂物之精緻。

  失心謂昏亂也。「孟子」:此之謂失其本心。

  鄙相猶訕嘲也。「左傳」:肉食者鄙。

  著癠為詈人辭。「說文」:癠,病也。

  短命亦詈人辭。「論語」: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

  積斗猶阻遏也。斗為量器,積之則不得通。

  艱計謂難為也。艱為艱難,計為計畫。

  食虧則受虧。「易」:食舊德,貞厲終吉。註:食,受也。

  呼六謂謊言也。則呼么喝六之意。賭語也。

  打嚇猶受驚也。嚇為猝然而驚之意。喻汝礪詩:幾回嚇殺生仲達。

  死結猶結怨也。結呼孑。謂至死猶不解也。

  大佁謂愚也。「說文」:佁,癡貌;讀若騃。俗作獃。

  空憨亦愚也。「集韻」:憨音蚶,愚也。亦呼坎。

  斯文猶儒雅也。斯,此也;文為禮樂制度。「論語」:天之將喪斯文也。

  大方謂有才望者。「莊子」: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今謂用財不吝曰大方,氣概不俗亦曰大方。

  小器謂局量之小。「論語」:管仲之器小哉!

  正經則正道。正,純也;經,常也。「詩」:君子揚揚傳路寢之常樂,風之正經。

  頭路則位置。為人生進出之首途。「說文」:頭,首也;路,人所行也。

  橫行謂暴戾也。「孟子」:一人橫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按臺灣有「橫行肆志」之語。

  墊空謂隱而不出也。墊,下也;空,穴也。如昆蟲之藏穴內也。或誚之為墊空龜。

  大跬猶大步也。跬呼花,上聲;正音之訛也。「類篇」引司馬法:凡人一舉足曰跬;跬,三尺也。兩舉足曰步;步,六尺也。「集韻」:音咼,義同。

  發菰則發黴。物因濕熱而生者。俗謂黴菌曰菰,如竹菰、草菰之類。

  生腐謂物之臭爛。腐呼圃正音。

  押煞猶制止。「集韻」:押,按也;一曰管拘也,又與壓通。煞,終也;或作息,呼如煞。

  唱首猶發起。謂首事之人也。「說文」:唱,導也。

  釐拉謂貪取也。「方言」:釐,貪也。拉呼平聲;取也。

  酷刑猶勒索也。謂取人之財,如酷吏之嚴刑以強得也。

  朾行謂令之不行也。「通俗編」:撞入曰朾。行呼去聲。謂如釘之朾物堅牢不拔也。

  洩毒謂害人也。「左傳」:吳徵會於衛。子木曰:『吳方無道,國無道則必棄疾於人』。註:棄疾,猶洩毒也。

  徼幸謂求利也。「禮」「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註:徼,求也;幸為不當得而得者。

  邀疑則生疑。「集韻」:邀,招也。

  頂真則認真。為訂真之訛。「論衡」:就世俗之見,訂其真偽。

  敢甲謂勇於辦事。「集韻」:敢,勇也。「詩」「衛風」:能不我甲。註:甲,猶長也。

  窮體則窮形。為訕嘲之意,猶言窮形盡相也。窮呼肱;體,形也。

  ■〈煞,火代攵〉拍謂善於辭令,如奏樂之調和也。拍為樂器,以協音律;■〈煞,火代攵〉,終也,有始終之意。

  內行謂慣辦其事。反是,曰外行。行為百工所執業,俗稱三百六十行。

  厚話則多話。「考工記」:弓人厚其液。註:厚,多也。

  雜念則多言。念為諷誦之辭,如念書、念咒。

  呼六謂謊言也。則呼么喝六之意。賭語也。

  停困謂休息也。「廣韻」:困,瘁也;倦極力乏也。「後漢書」「耿純傳」:世祖至營勞純曰:『昨夜困乎』?

  陷眠則厭眠。「字苑」:厭眠,內不祥也。

  秋■〈氵靚〉猶涼爽也,謂有秋之意也。「方言」:楚人謂冷曰■〈氵靚〉。

  喝拂為慫恿之意。「說文」:喝,大聲也;拂,重擊也。

  吼痛為阻止之辭。謂其大呼小叫也。「玉篇」:吼,牛鳴也。

  傍壁猶窮途。喻人之無事可為,猶進行之際為壁所阻也。「說文」:傍,近也。

  科頭謂驕慢也。「史記」「張儀列傳」:虎鷙之士,跼■〈歨〉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註:科頭,謂不著兜鍪入敵。夫入敵不著兜鍪,則其輕侮可知。又古者見客,衣冠必肅;科頭露頂,以為不恭。

  ■〈氵費〉面謂無恥也;則唾面自乾之意。「集韻」:■〈氵費〉,方味切。泉涌出也,涌出則唾。

  心適則適意。謂事之可樂、物之可愛也。

  口角則爭論。謂以口舌角其勝負也。

  作勻猶作態也。勻與溫音近。謂溫存也。或曰作貴、或曰作損。

  落科謂以媚態示人也。臺有七子班,猶古梨園。扮演之時,且以兩手兜圍,媚眼示人,向所狎者而放之,謂之落科。戲劇有科白,動作為科、語言為白。

  準當謂暫作抵當也。凡無而為有曰準;當,猶質也。

  過聊猶也。謂借他人之款,以過其聊賴也。

  撻空則塞空。謂移別途之款,塞其空乏也。「詩」「商頌」:撻彼殷武。註:撻,疾貌。凡有隙漏急欲塞之,則有疾貌。

  打紮猶扶助也。打為助辭。「類篇」:紮,纏束也。纏束有用力之意,故為扶助。

  作彩謂吉兆也。彩為光彩。

  粒積猶儉積也。謂粒粒積之可以致富也。

  連鞭猶急遽也。連呼廉;正音也。「杜陽雜俎」:上東幸,觀獵於田,不覺日暮;令速鞭,恐閡夜。速鞭,則連鞭也。

  較猛亦急遽也。較,如魯人獵較之較;猛呼如勉,潮州語。猶言猛進也。

  較緊則較速也。「說文」:緊,治絲急也。較,呼如魯人獵較之較。

  ■〈走曼〉者■〈走曼〉,猶緩也;者,為助辭。「說文」:■〈走曼〉,遲行也。俗作慢。

  猛力猶勉力也。力呼勒。謂其作事猛進也。

  放伴謂輪流作息也。放為放假,伴為火伴。

  序大謂長輩也。而晚輩曰序細。序為次序。

  無步猶無法;謂無可進行也。此為圍棋之語。

  滾笑謂相戲也。滾,有往來旋轉之意。

  弄恨謂戲侮也,謂弄之而恨也。「左傳」:夷吾少不好弄。註:弄,戲也。

  作孽謂好弄也。「書」「太甲」:自作孽,不可逭。此系借用。

  見誚羞也;亦曰見笑。「莊子」: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炫世恥也。古有炫世求售之語。因其自炫而受人恥。

  受氣怒也。氣古作愾。「左傳」:諸侯敵王所愾。註:愾,怒也。


  解圍猶排圍也。「晉書」:王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欲為小郎解圍,乃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

  僭權猶越權。謂假借名物踰其本有之地位也。「說文」:僭,假也。「詩」「大雅」:不僭不賊。

  親象猶相似也,親,近也;象,比也、似也、類也。「韓非子」曰:人希見生象也,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

  生混猶生疏也。混,為混沌不明之意。俗作生份(按份音彬,與彬同;借為分額之分)。

  熟事謂相識也。熟與生反,謂平素所熟習也。

  切心恨深曰切。又曰切心。切呼砌;謂恨深入心也,與切齒、切骨之意略同。

  歹勢為自慊之意。謂事之不宜也。俗謂不善曰歹。

  派頭為驕矜之意。謂如一派之首領也。「博雅」:水自分出曰派。

  好賢謂好事也。「說文」:賢,多才也。謂好露其才也。

  鬥水猶爭妍也。鬥,相競也;水,美也,謂如水之秀潤也。

  夾勢醜曰夾勢。謂面勢之夾;與豐容美輔之辭相反。

  菁膏謂不熟世故,呼之為生;生與菁同音,因稱之為菁膏、為菁桶、為菁仔叢。菁膏則藍靛,可染色;桶以盛菁者。菁仔為檳榔別名,臺南多植之。

  番態謂不明事理,如番之態度也。態呼上聲。

  討替謂索人代己。俗以自盡者陰魂不散,須有死者代之,始得轉生;謂之討交替。

  討債謂浪蕩也。俗以子弟蕩費父母之產曰討債;謂前生被逋,此生來索之也。

  祭獺謂暴殄也。如獺之捕魚而祭。「禮」「月令」:獺祭魚。註:獺捕魚而陳之,如陳物而祭。

  上當謂被人所愚。當呼去聲;北京語。

  落衰呼捋綏;正音之訛也。落,下也;衰,敗也。謂境遇之失意也。

  折福謂享用逾分,能折其福也。「書」「洪範」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悠好德、五曰考終命。折,毀也。

  奢樣猶烜赫也。謂得意之時,交際往來,有奢侈之樣也。「說文」:奢,侈也。

  餒志猶喪志也。「玉篇」:餒,饑也;引申為弱。「孟子」:無自餒焉。註:中有不足也。亦曰湛志。「說文」:湛,沒也。

  餬口謂謀生也。「左傳」:寡人有弟,而使餬其口於四方。

  趁食亦謀生也。趁呼炭。「方言」:趁,逐物也。

  篡錢謂牟利也。以正牟利曰趁,以偏牟利曰篡。「爾雅」:篡,取也。「說文」:逆而奪取曰篡。「方言」作。郭璞音饌,呼如轉。

  媚雄呼媚形;見「鴨雄」條。謂女子之媚人也。「左傳」:穆姬問筮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雄亦讀形。

  顛體呼天體;古音也。謂其人如顛,衣食不稱也。「爾雅」:天,顛也;古音同。

  高興呼交興;正音也。謂興趣之高也。按臺語高字皆呼交,讀音為膏;而高低之高呼為拳。

  離經謂差謬也。離呼貳,分離也;經,常也。古有「離經畔道」之語,謂不循聖人之言也。

  爽勢猶得意也。「方言」:爽,猛也;有超邁之意。

  展寶猶自炫也。「方言」:荊吳之人相難謂之展。

  慣試則慣用。「說文」:試,用也。「書」「堯典」:試可乃已。

  就緒猶歸著也。「詩」「大雅」: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多端謂多事也。「漢書」「食貨志」:吏道雜而多端。

  刁致猶故意也。刁,巧詐也;致,有所為也。亦曰刁遲。

  轉灣猶斡旋也。「正韻」:水曲曰灣。

  湊坎則湊巧;謂偶然而合也。「說文」:湊,聚也、合也。

  弄站猶中輟也。弄為弄晴之弄,站為段落。

  強持猶善忍也。謂能勉強支持也。「廣韻」:強,剛也、健也。持呼起,平聲;「說文」:握也。

  食癖猶執癖也。

  厚皮謂無恥者。厚呼鱟;正音也。猶曰厚顏。

  生怒猶懊惱也,呼。「詩」「大雅」:王赫斯怒。按臺諺有『見翁(夫婿)笑,見囝(兒女)叫,見著老婆仔(姑)著生怒』。此言婦人之態度。

  倒運謂命運多舛;猶倒行也。倒行則不能前進。

  討債則索債。俗謂子弟浪費父兄之財產,放蕩無度;以前世被逋,此生來討之也。

  受債則酬債;與討債反。俗謂子弟能守父兄之財產,勤儉作事;以前世受惠,此生來報之也。

  掃興謂敗興也。「遊覽志」:餘杭人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如有謀未成曰掃興、無言默坐曰出神。自宋時梨園市井之遺,未之改也。

  出神見前條。

  鎗手謂代人作文也;亦曰鎗替。舊制:場屋試士,嚴禁鎗手。猶言捉刀人也。按「宋史」「兵志」:殿前指揮使有左右班鎗手,則為執鎗之人。鎗手二字,當系借用。

  冒名謂假冒他人之名也。舊制:試士嚴禁冒名頂替,故須保結。

  扮戲則演戲。扮呼如搬;中原雅音。今俗以粧飾為打扮。

  傀儡呼加禮。故傀儡番曰加禮番、傀儡戲曰加禮戲。

  亂彈劇名。為徽詞之一派。

  四平劇名。為崑調之一派。

  蜜餞為糖果之類;則以果子煮熟用蜜浸之也。「集韻」:餞音箭;小食也。

  點心謂非時之食,如餅餌之屬。「能改齋漫錄」:唐■〈亻參〉為江淮留後,家人備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粧未畢,爾可且點心』。是唐時已有此語。

  庶羞謂不時之食。庶,眾也;羞,味也。「荀子」「禮論祭」:齊太■〈羔上火下〉,而飽庶羞。羞呼秀,轉音也。張載「七命」:繁肴既闋,亦有寒羞:商山之果,漢江之楱。亦讀此音。

  淡糝則點心。為廣州語之變音。淡,薄也;糝,雜也。「周禮」「天官」:籩豆之實,貤食糝食。

  庶羞呼庶秀;轉音也。庶,眾也;羞,味也。「荀子」「禮論祭」:齊太■〈羔上火下〉而飽庶羞。張載「七命」:繁肴既闋,亦有寒羞:商山之果、漢江之楱。註:羞葉秀。

  淡糝謂小食也,如糖果之屬。淡,薄也;糝,雜也。「周禮」「天官」:籩豆之實,貤食糝食。

  鮮臊謂豐讌也。魚肉曰鮮,獸肉曰臊。


  ●臺灣語典卷三

  臺南連橫撰

  查甫男子曰查甫。甫呼晡。「說文」:甫為男子之美稱。「儀禮」:士冠禮,伯某甫、仲、叔、季惟其所當。錢大昕「恆言錄」:謂古無輕唇音,讀甫為圃。「詩」「車攻」:東有甫草。鄭箋:甫草,甫田也;則圃田。章太炎「新方言」謂「說文」誧,大言也,讀若逋;今為鋪。而福建之莆田縣,呼莆為逋;廣東之十八甫,呼甫為舖:是甫之為圃、圃之為晡,一音之轉耳。「查」為「這」之近音;這,此也。「這個」則「此個」,「查甫」二字猶言「此男子」也。按經傳從甫之字多讀若逋、若鋪。

  查某女子曰查某。女子有氏而無名,故曰某;猶曰某人之女某氏、某人之妻某氏。查,此也,猶言此女;則「詩」「召南」之稱「之子」也。

  公媽祖父曰公、祖母曰媽。公、媽,皆尊稱之辭。

  爺娘父曰爺、曰爹、曰爸;母曰娘、曰阿母。「木蘭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是六朝時已有此稱。

  嬸姆叔母曰嬸、伯母曰姆。嬸、姆,皆尊稱之辭。

  翁某夫曰翁、妻曰某。翁呼如尫。婦人有氏而無名,故曰某;猶言某氏也。

  後生男子子曰後生;對先生言。「論語」:先生饌。註:先生,父兄也。

  新婦子婦曰新婦。「梁書」:閉置車中,為三日新婦,令人無氣。

  同事妯娌曰同事;謂同事翁姑、同理家事也。「白虎通」:婦者,服也;服於家事事人者也。

  細姬妾曰細姬。細,小也;姬,眾妾也。「漢書」「文帝紀」:母曰薄姬。如淳曰:姬音怡,眾妾之稱。俗作姨。姨為妻之姊妹,非眾妾也。

  大官婦人稱舅曰大官。大呼平聲,敬辭也。「左傳」:大官大邑,身之所庇。

  大家姑曰大家。大呼平聲,敬辭也。「後漢書」:扶風曹世叔妻班昭有才德,入宮教授妃嬪,稱曹大家。按臺語之大官、大家,勝於中國之稱老爺、太太。禮失而求諸野,臺語之高尚典贍,誠可矜貴。

  大家呼大加。謂有才望之人也。

  大家呼大圭。謂眾人也。

  公家呼公圭。謂公共也,謂公有之財物也。

  私家呼私伽。謂私蓄也,謂私有之財物也。

  親家為男女締婚兩家之稱。古謂女家為婚、婿家為姻,今則統言。「唐書」「李嵩傳」: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呼為親家母。

  親姆謂親家之妻,則子婦、子婿之母也。「說文」:姆,女師也。

  丈人為婿稱外舅之辭。「易」:師貞,丈人吉。註:丈人,謂長老也。「漢書」「匈奴傳」:且鞮侯單于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師古註:丈人,尊老之稱。按俗有稱外舅為嶽父者。以泰山有丈人峰,因而附會。「酉陽雜俎」謂:玄宗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女婿鄭鎰本九品官,封禪後,驟遷五品;玄宗怪而問之,鎰無辭以對。黃旛綽曰:『此泰山力也』。此為一時戲語,非謂婦翁為泰山也。

  丈母為稱外姑之辭;因丈人而言之。按丈為丈夫,指男子言,以稱外舅,猶有意義;若稱外姑,名實俱謬。「顏氏家訓」「風操篇」謂: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是六朝時已有此稱。

  內家為女子謂其夫家。「左傳」:男有室,女有家。「孟子」: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是女子以夫家為家也。

  外家為女子謂其母家。婦人謂嫁曰歸;故歸寧謂之作客,猶言以客禮待之也。

  家伙則家貨。「釋名」:火,化也;貨,亦化也。「說文」:貨,財也。「周禮」「天官」註:金玉曰貨。

  家私則家器。「說文」:私,禾也;引申為財物。

  家治自己曰家治;為正音「咱的」之訛。「集韻」:咱音查;自也。

  大漢身長曰大漢、短曰細漢;又成人曰大漢、兒童曰細漢。「老學庵筆記」: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蓋始於五胡亂華。北齊魏愷自散騎常侍遷青州刺吏,固辭;文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與官不就』!

  家婆為詈人之辭。謂如管家之婦,事事干預也。俗謂老媼曰婆。

  小囝為鄙人之辭。猶言小子也。「青箱雜記」:閩人呼子曰囝。

  作客出嫁曰作客。謂女子既嫁則以客禮待之也。

  隨嫁媵曰隨嫁。謂嫁其姑娘之嫁也。

  雙冬播榖曰冬,收榖曰收冬。臺土多腴,一歲兩熟,謂之雙冬。榖之言冬,猶麥之言秋也。

  大租租為租榖。臺地初啟,富人請墾,出其牛種,募佃耕田,照例成科,乃向佃人歲徵其榖,謂之大租。而佃人復以其田轉貸他人而徵其榖,謂之小租。按大租之制已廢,此語亦亡。

  壓地則押款。壓呼低,入聲,凡貸田租屋多有此約。「說文」:鎮,博壓也。博壓者,如今賭者以物為質也。

  作穡則力田也。「書」「盤庚」: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說文」:穡,榖可收也。

  討海則出漁也。「類篇」:討,求也。謂以海為田也。

  唐山謂中國也。臺多閩、粵人渡海而來,以殖斯土,見初至者稱為唐山客。東南夷之稱中國為唐,猶西北胡之稱為漢也。邱逢甲「臺陽竹枝」:唐山流寓話巢痕,潮、惠、漳、泉齒最繁。

  橫洋謂大海也。「臺灣縣誌」:臺海潮流祗分南北,臺、廈往來橫流而渡,故曰橫洋。自臺抵澎為小洋、自澎抵廈為大洋,故稱重洋。「赤嵌集」:颶風三日斷重洋。則謂當時之險也。

  埠頭則市鎮;為商賈貿易之地。埠,本作步;水濱也。

  草地謂鄉村也。臺灣初啟,草萊未闢,耕者錯居其間,插竹為籬、編茅為屋,故謂郊野為草地。

  迴南謂風信也。「臺灣志略」:颶風起自東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東,而俱至南乃息,謂之迴南。俗謂人先怒後笑,亦曰迴南;以其倏變也。

  九降謂九月之風。「臺灣志略」:九月朔風初起,或至匝月,謂之九降;行船者最忌。

  報頭謂風信也。風信曰暴,亦曰報;初起時謂之報頭,行船者忌之。「臺灣誌略」:有玉皇暴、媽祖暴、烏狗暴等數十名,各有期日。

  破帆謂斷虹也。「臺灣舊志」:凡颶將至,天邊先見斷虹一片,如船帆,謂之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謂之屈鱟。

  禪雨春雨連綿,謂之禪雨。禪,嬗也。「孟子」:唐虞禪。註:禪,傳也。引申為禪聯,亦作善。「詩箋」:善,猶多也。

  騎秋秋雨連旬,謂之騎秋。邱逢甲「臺陽竹枝」:燕子不來泥滑滑,滿城風雨正騎秋。

  海吼在安平之南,夏秋最盛;亦曰南吼。「海上紀要」:海吼,俗呼海叫。小吼腔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致。大吼如萬馬如擊花夷騰,鉦鼓響震,三峽崩流,萬鼎共沸;惟錢塘八月怒潮差可彷彿。海上人習聞其怪,曰:是雨徵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風。

  盪纓盪為港口浮標,以引舟之出入。「赤嵌集」:鹿耳盪纓分左路,鯤身沙線利南風。

  落溜則落漈;謂人之落入圈套也。「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此則「吾學編」之所謂落漈者也。

  長年商船舵公曰長年,魚塭管事亦曰長年;以其年事較長而有經驗也。

  司阜則工師;為師父之借音。「玉篇」:司,主也;阜,大也。謂主工事之大者。

  管甫謂班兵也。清制:戍臺之兵,調自福建各營;分汛南北,有保管地方之責。

  班兵多放重利,謂之管甫利。

  番割為番地貿易之人。俗謂躉賣曰割。

  旗首亦曰股首,謂一隊之首也。道光十二年嘉義張丙之變,各地響應,樹旗糾眾;為首者曰旗首,所部曰旗腳。又曰股首;則分隊之魁也。

  香腳則香客。進香之時,結隊而行,有人領之。劉家謀「海音詩」:雖似春風香腳好,去來無恙總依神。註:道上香客,盜不敢劫;劫之恐遭神譴也。

  闖兄無賴曰闖兄;謂其不時闖禍也。「白頭閒話」:郡人或十五結黨,橫行街市間,號為闖將;蓋因明季李自成先為闖將、後稱闖王也。

  羅漢游民曰羅漢;以其不事生產而仰人衣食也。「翻譯名義集」:阿羅漢有二義,一曰無生、一曰應供。

  王祿謂市中賣術者,如命卜之流以術詐人也。「疑耀」:京師勾闌諢語,紿人曰王祿。

  翦綹謂市中小竊,以翦斷人之財物者。「說文」:緯十縷為綹。綹一作柳。唐皋詩:曾奈京城翦柳多。

  藝旦妓女曰藝旦;謂有彈唱之藝也。亦曰閣旦。「枝山猥談」:旦為戲劇腳色之名。金元市語呼婦人為旦。按章太炎「新方言」謂「淮南子」「說林訓」『使但吹竽』註但,古不知吹,人以徒歌,故云不知吹。「今傳奇」有云:旦者起自元曲,本是但字;直稱其人為但,猶云使但吹竽矣。古語流傳訖元猶在,相承至今。

  貓頭老鴇曰貓頭;謂其貪暴如貓頭鳥也。俗謂梟曰貓頭鳥。亦曰老娼,亦曰婊頭;娼、婊皆賤辭。

  販瘦謂販賣女子之人。瘦呼嘲,正音之訛也。揚州人謂養少女至長賣為妾妓者,曰養瘦馬,蓋謂至肥而鬻之也。

  馬哥謂娼寮使用之人,其賤如馬。哥呼去聲。

  烏龜謂無恥者。「明人雜俎」:俗以妻子外淫者,號其夫為烏龜。蓋龜不能交,縱牝者與蛇交也。亦曰污閨;謂其閨中之污亂也。

  雜種為詈人辭。謂其種之不純也。「晉書」「前燕載記」:蠢茲雜種,弈世彌昌。

  緣投謂情人也。亦曰黃脰。劉家謀「海音詩」:不惜金籠飼黃脰,秋風無數老來嬌。註:年老不安其室,私蓄少年,曰飼黃脰。黃脰,鳥名;善鬥,故以比之。老婦善粧,俗謂之老來嬌(按老來嬌,花名;則雁來紅)。

  契兄謂姦夫也。契,合也;謂為一時之契合。

  搭頭謂野合男女;猶上海之言姘頭。搭,附也;謂一時相附也。

  牽手謂妻也。土番娶婦,親至婦家,攜手以歸;沿山之人習見其俗,因謂妻曰牽手。

  庫神謂人之癡愚。俗遇喪事之時,焚化庫錢,糊兩紙像,置於案上,謂之庫官、庫吏。所謂庫神,則以其人之無能如紙偶也。

  效偶謂作事之拙,以其如偶象也。「玉篇」:效,法也。「增韻」:倣也。偶呼平聲。「說文」:俑也。

  跳童童為乩童,為巫者之類;謂有靈憑附,能與人問答也。靈至之時,必先跳動,故俗有「熟童快觀」之語。

  癡哥謂癡人也。「說文」:癡不慧也。

  虎鬚謂詭計也。劉家謀「海音詩」註:手握三籤,藏其根、露其梢,一張系紅線垂外,若可辨、若不可辨;猜者置錢其梢,以得紅線為勝,勝則三倍償之;然隨手抽換,鮮能勝者,輒罄資以歸,謂之虎鬚。亦曰虎鬚黨,則合多人行諞也。

  猴相謂輕躁者。以其舉動如猴也。

  檨哥謂癡人也。聞之故老:明代倭寇之亂,曾據興化,倭人稱人為樣,或作檨;華人不知其義,稱為檨哥。其後遂為輕蔑之辭。

  戇宋謂愚人也。漳、泉人之赴呂宋者,見其土人性較愚魯,稱之曰戇宋。其後遂以稱人。

  大豬謂愚也。豬與朱同音。「廣雅」:銖,鈍也;亦作朱。「莊子」:人皆謂我朱愚。朱愚,則闇昧也。俗誤朱為豬,遂以豬儗人。

  戇虎謂愚暴也,「東瀛紀事」:戴萬生之亂,林日成起事,性愚而暴;人稱戇虎晟。

  訬貓謂癡狂也。「說文」:訬,擾也;有輕狂之義。

  ■〈口感〉狗謂亂言也。「康熙字典」:■〈口感〉,吼也。

  草猴謂輕躁也;猶「項羽本紀」之言沐猴。「索隱」:謂沐猴不任久著冠帶,以喻楚人性躁。

  三斑謂惡人也。三斑,魚名。頭有紅點三,略似金魚;而好食魚,養魚者忌之。

  花螺謂事之紛糾。花螺,貝也。花與蒍同音。「方言」:楚、鄭謂獪曰蒍。又曰:蒍化也。狡獪者多能變化,故事紛糾也。

  紙虎揭帖曰紙虎,分送揭帖曰放紙虎;以其搆陷之險,如虎之害也。

  趇鹿謂追逋也。鹿為善走之獸,以喻逋者。「玉篇」:趇,私立切;走貌,引申為逐。

  目箭謂以眼波射人也。「公羊傳」:■〈目矢〉晉大夫使與公盟。註:■〈目矢〉與眴通,以目指事也;呼為摔。所謂目箭,則折「■〈目矢〉」字而言也。

  手鎗謂好弄也。俗謂手淫曰打手鎗。

  絿筋則縮筋。「集韻」:音求,呼去聲。「說文」:絿,急也。「詩」「商頌」:不競不絿。「傳」:絿,急也。

  越頭則回首。「說文」:越,度也;引申為迴。

  醒鼻謂以巾去涕;為鼻有所壅,故醒之。醒呼去聲。

  扐掕則摩挲也。「易」:歸奇於扐以象閏。註:筮者著蓍於指間也。掕音楞。「說文」:止馬也。

  隱龜僂背曰隱龜。隱,隆起也。「左傳」:泌之戰,樂伯射麋麗龜。註:龜背之當中隆起者。「史記」「平準書」註引「錢譜」:肉圓好方,皆隱起龜甲文。

  金目目明曰金。「淮南子」: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

  青盲目瞽曰青盲。「後漢書」:公孫述據蜀,犍為任永、馮信皆託青盲以辭徵命。註:目有黑白而內障也。

  聳耳耳聾曰聳耳。俗作臭耳。「方言」: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間謂之聳。郭璞註:言無所聞,常聳耳也。

  齆鼻則鼻塞;氣難通也。「廣韻」:齆音甕。「埤蒼」鼻病也。「埤雅」有「龍聾虎齆」之語。

  出恭如廁曰出恭。明制試士,設「出恭入敬」之牌,以防離坐。士子欲如廁,恆領此牌;遂以為例。臺灣鄉塾亦有此制,蓋諱言也。按出恭一語,系用□□謂出必恭也;而俗人多誤以恭為屎。

  尻川榖道曰尻川。尻,「集韻」:丘多切;「玉篇」:髖也。「楚辭」「天問」:崑崙縣圃,其尻安在。註:尻,脊骨盡處。「山海經」:倫山有獸似麋,其川在尾。郭璞註:川,竅也。

  牛奔為糖廍之名。奔呼甲,平聲。熬糖之廠謂之廍。一曰公司廍,合股而設者也;二曰頭家廍,業主自設者也;三曰牛奔廍,蔗佃合設者也。每奔出牛三,為園九甲。一凡廍九奔,以六奔運蔗、三奔碾蔗;照鬮輪流,通力合作,其法甚善。

  魚塭塭為養魚之池,大者數十甲,引海水而入,以飼麻薩末。麻薩末番語也,亦名國姓魚。養魚之池,鹹水曰塭、淡水曰埤。塭呼慍,「字書」無。

  豬稠豬欄曰稠。凡樹柵養蓄者皆曰稠。「集韻」:音迢;密也。「平定臺灣方略」有牛稠溪,屬嘉義。

  鳥藪鳥巢曰藪;呼如受。「毛詩」「國風」傳:藪,澤也;禽之府也。「韓詩」謂:禽獸居之曰藪。「周禮」「考工記」註:鄭司農曰藪;讀為蜂藪之藪。

  海碗大碗曰海碗。海,大也;如人之大量亦曰海量。

  牛柴謂牛糞也。「澎湖紀略」:澎湖少樹木,以牛糞供炊爨,謂之牛柴(按蒙古亦以馬糞作薪)。

  蟒甲為獨木舟;土番語。或作艋舺。

  甲萬為木櫃。或以鐵為之。荷蘭語。

  雪文為肥皂;西洋語。按此語譯文甚雅。雪,洗也。「莊子」:澡雪而精神;則有去垢之意。文,理文理也。

  覺羅犬曰覺羅、豕曰胡亞。聞之故老:覺羅氏以東胡之族入主中國,我延平郡王起而逐之,視如犬豕;民族精神於是乎在。

  猙生清生則畜生,鄭氏時語;今呼猙生。蓋自滿人猾夏,穢德彰聞;忠義之士,憤其無道,至以禽獸比之,所謂不與同中國也。

  鴨雄雄鴨曰鴨雄。雄呼形;古音也。「詩」「無羊」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註:葉于陵反。又「正月」:不知鳥之雌雄。亦與陵、懲葉韻。按雄從厷聲,古音與肱、宏同。

  雞角雄雞曰雞角,猶鷹之名角鷹也。李時珍「本草綱目」註:項有毛角。故名;其宮者曰閹雞。

  小可謂事之小者。可為助辭;呼夸,上聲。「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可,所也。

  輕可謂事之輕者。「可」字見前。

  短氣謂失志不能自振。「王羲之帖」: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

  惱氣猶不快也。惱呼魯。「說文」:有所恨也。

  淘氣猶懊惱也。淘呼正音。近人常用之。

  受氣怒也。氣古作愾。「左傳」:諸侯敵王所愾。註:愾,怒也。

  人事謂饋物也。「後漢書」「黃琰傳」:特當權子弟,多以人事得舉。

  世事謂世間之事,如交際慶弔之類。按臺語呼事為戴,惟人事、世事、多事之事呼本音。此系文言。

  努力為勞煩之辭。謂仗其努力也。李陵詩:努力崇明德。「方言」:北燕之外郊,凡勞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謂之侔莫。

  搰力猶盡力也。「莊子」:搰搰然,用力多而見功寡。註:搰搰,用力貌。

  時式謂適時之物。「左傳」:式如玉,式如金。註:式,用也。

  合式謂合法之事。「說文」:式,法也;引申為當然之意。

  有空謂有錢也。空與孔通;謂有孔方也。

  大空謂顯者也。空為空闊,又有虛張聲勢之意。

  寒酸謂貧士之意態。陸游詩:書生老瘦轉酸寒。

  凍酸謂吝財者。水凍曰堅,人吝亦曰慳。酸為貧寒氣味。

  死酸謂冷癖者。以其不與人交際也。

  客氣謂謙遜也。「左傳」:齊冉猛逐之,顧而無繼,偽顛。陽虎曰:『盡客氣也』。註:非真勇者。此系借用,以交際之間有賓客態度也。

  福氣則福運。「山谷題跋」:如富貴人家子,非無福氣,病在少韻耳。

  自在猶任意也;謂不為外物所移也。「漢書」「王嘉傳」:大臣舉措,恣心自在。按臺人遇地震時,輒呼曰自在;其意欲心之免驚惶也。

  自然則天然,謂無所勉強也。「老子」:道法自然。

  相撲猶相打也。俗謂打曰撲,如撲石、撲鐵之類。「集韻」:撲,擊也。

  相輸猶決勝也;謂共指一事以決輸贏也。

  多謝猶厚謝也;謂鄭重而致意也。「漢書」「趙廣漢傳」:為我多謝問趙君。師古註:多,厚也。

  多事謂好事也。按臺語呼多為濟,唯多謝、多事之多呼本音。

  偌大則若大;謂若何之大也。偌、若古音通。

  偌盈則若閒;謂若何之閒也。「博雅」:盈,滿也,滿,餘也,餘則閒。

  古道猶老實;謂有古人之道也。「禮」「中庸」: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古意亦老實;謂有古人之意也。

  古板猶守舊;謂如舊板之書也。

  本分則身分也。「荀子」:見端不如見本分。註:分為上下貴賤之分。

  本事謂才藝也。

  罔度猶且度也。罔為未定辭,謂暫時觀望以度其生也。

  罔撈猶且取也。「方言」:撈,取也;呼勞,上平。按臺語:市井無賴之求錢曰撈錢。

  顛體猶輕狂也;謂衣食之逾分也。顛呼天;古音也。「爾雅」:天,顛也。按章太炎「文始」謂天,顛也。「山海經」:刑天,則被鑿顛之刑也。

  顛倒謂言動之反常也。顛呼天,倒呼入聲。

  細膩猶謙遜也。「爾雅翼」:犀牛之角,文理而細膩。「廣韻」:膩,滑也。

  細利謂致意也。細為仔細,利為流利。臺語與粗糙反。

  款勸謂誠意而勸也。「埤蒼」:款誠也。司馬遷文:勤勤款款。

  款待猶禮待也;為平等語,又有服事之意,如款待父母,款待先生。

  費神猶勞煩也。亦曰費心。杜甫詩:費心姑息是一役,肥肉大酒徒相要。

  費氣猶費事;謂所辦之事項費氣力也。

  變怪則作怪。亦曰變罔。罔,亦怪也。「孔叢子」:土石之怪曰罔兩。

  變相謂變其態度也。「詩箋」:相,質也。佛經有三十二種相。

  聲勢聲為聲名,勢為勢力。「後漢書」「竇憲傳」:憲恃宮中聲勢。

  聲說猶言語也。

  樂天猶顛體;謂衣食之逾恆也。樂呼平聲,猶伯樂之呼伯牢;轉音也。「孟子」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此系借用。

  樂盈謂無事而好事也。樂有驕滿之意;盈,閒也,說見前。

  鬥撘猶浹洽也。鬥,合也;搭,附也。

  鬥空謂合謀也;謂設一陷阱以誘人也。

  擺撥猶捐棄也;謂去凶就吉也。「說文」:擺,兩手擊也。「廣雅」:撥,除也。「善見律」有此語。

  擺弄猶播弄也。韓愈詩: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

  走傱猶急遽也。疾行曰走,惶恐而走曰傱。「廣雅」:傱傱,走也。「字林」:傱傱,走貌。揚雄「甘泉賦」:風傱傱以扶轄。師古註:傱傱,前進意。

  走迮謂倉卒而走也。「說文」:迮迮,起也。「公羊傳」:今若迮而與季子國。註:迮,起也;倉卒意。

  優悅為問病之辭。猶言安適也。「爾雅」釋言:優優,和也;悅喜也。

  優利猶充裕也。「說文」:優,饒也;饒,足也。利為財利。

  勁驍謂事之難為。「說文」:勁,強也;驍,勇也。謂須多用氣力也。

  勁擎謂盡力作事也。「說文」:勁,強也。「集韻」:擎,舉也。

  激空謂與人爭勝也。凡阻遏之以作其氣曰激,空為空闊;有虛張聲勢之意。

  激猾謂故意相違也。「玉篇」:猾,黠也。「方言」:小兒多詐,或謂之猾。

  激心猶憤懣也。

  激氣謂與人爭氣也。

  污積猶茅塞;謂有污物之積於胸中也。積呼註。「詩」「大雅」:乃積乃倉。

  污儒則腐儒,謂其不明時勢也。「漢書」「黥布傳」:為天下安用腐儒。

  插事猶好事也。插有從旁干預之意。

  插嘴猶闖言也。亦作■〈女臿〉。「說文」:■〈女臿〉,疾言失序也。

  擔當謂獨負責任也。倪元璐「百官鐸」考察閣臣條。列擔當於調燮之下、匡救之上。

  擔閣猶遷延也。林逋詩:聊為夫君一擔閣。亦作擱。

  拗蠻謂無理者。「集韻」:■〈抅,幺代厶〉,相違也。「周禮」註:蠻,用事簡慢。

  拗鬱謂被屈也。「周禮」「冬官」註:鬱,不伸舒也。

  食虧則受虧。「易」:食舊德,貞厲終吉。註:食,受也。

  食■〈忄松〉猶被愚也。「方言」:庸謂之■〈忄松〉。郭璞註:一曰懶■〈忄松〉。

  把持猶專攬也。謂一手執持,不使他人參預也。「白虎通」:迫脅諸侯,把持其政。

  把握謂有才幹也。亦曰把柄;謂作事能執其柄也。「國語」:蒸嘗不過把握。

  撓召謂曲意不至也。「集韻」:撓,屈也。「說文」:召,■〈言乎〉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口曰召。

  撓靳謂曲意不從也。靳為心許而口不許之意。「左傳」:宋公靳之。

  交陪則交際。「增韻」:陪,伴也。「詩」「小雅」: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交加謂相往來也。「後漢書」:既無知人之明,又未嘗交加士類。

  排比猶排列也。「唐會要」:褚旡量、馬懷素侍宴,上曰:『篇卷錯亂,朕為卿排比』!

  排行猶次序,謂以兄弟之伯仲照序相排也。

  過流謂過時也。流為潮流,每日進退,漁者乘潮出入,得魚赴市;倘逾其時,則魚不鮮,謂之過流。

  過聊謂移款也。謂移他人之款,以過其無聊也。「說文」:聊,賴也。

  白食謂不出財力而得食也。「通鑑」:唐以宦者署謂之宮市,置白望數百人於西市間。按白望者,白取人物也。

  白食謂空食也。凡無所有而有謂之白。「莊子」:虛室生白。

  白賊謂不實也。「說文」:賊,害也。以其害人,故謂之賊。

  下梢謂無勇也。又有衰運之意。「玉篇」:下,後也、賤也。「博雅」:梢,小也。「秋雨盦隨筆」:宋淳熙中,有漁人楊壽子者,於南城縣章山支港網一大魚,重百斤。額有紅字云:『三度入潮門、四度當大水,下梢卻逢楊壽子(按近人吳梅「題西泠悲秋圖曲」:當日裏,不能飲黃龍,將軍度遼;到大來,竟變做青蛇,英雄下梢。下梢二字之入詞曲始此)。

  下作謂賤役也,以其下等工作也。

  青狂猶蒼黃也。青為蒼黃之色;狂,輕躁也。按古者穫稻,乘其蒼黃之時而速刈之;故謂急遽為蒼黃。後人多作倉皇。

  青瞋猶急視也。「說文」:瞋,視也。

  無賴謂不善者。「孟子」:樂歲子弟多賴。註:賴,善也。

  無聊謂無所事事也。「史記」「吳王濞列傳」:聞上欲誅之,計乃無聊。

  牽綱謂野媒也;則所謂針線兒。「詩箋」:綱者,網之大繩。

  牽亡猶靈子也;謂能牽死者之魂,與人問答也。俗以女巫為之。

  婊子謂娼妓也。

  婊囝謂娼妓之子也。

  含胡謂語不分明也。「唐書」「顏杲卿傳」:安樂山斷其舌,曰:『能復罵否』?杲卿含胡而絕。亦作函胡。

  含糊謂事不清楚也。「舊唐書」:朝廷每為含糊,未嘗窮究曲直。

  粗俗有二義:一謂人之鄙野,一謂物之輕賤。

  粗糙與細利反。謂治事之不精也。粗,疏也;糙,米未舂也。

  粗粕與幼秀反。謂身體之粗大也,粕為糟粕。

  歸著則歸宿;謂事之著落也。

  歸陣則合群。歸,附也;陣,行列也。「易」:歸奇於扐以象閏。註:歸,併合也。

  歸註則全註;謂成款也。歸有併合之義,引申為全;註,賭語也。「宋史」「寇準傳」:王欽若謂上曰:『寇準欲以陛下作孤註耳』。

  歸氣則一氣;猶言攏總也。

  扐猴則捉姦。姦夫曰猴。「集韻」:扐,縛也。按臺人捕猴,必斷其尾,則猴不敢逃入山,恐為同類所噬。捉姦者必割其髮,以示懲罰,則見者以為恥。

  扐貓則■〈田上女下〉姦。孌童曰貓。按唐律:有■〈田上女下〉姦,將男作女也。■〈田上女下〉音雞,遂誤為雞。

  野盜猶貪婪也。盜呼度。謂貪人財物如盜也。

  野赤猶野蠻;謂婦女之不知禮儀也。「禮」「檀弓」:野哉子乎!疏:野謂不知禮者,赤為赤體之赤,謂其蠻也。

  遲鈍謂才不敏捷也。「三國志」:孫權見孫奐軍陣整齊,歎曰:『初吾憂其遲鈍,今無憂矣』。

  遲疑謂事不果決也。「後漢書」:□□然猶折意搢紳,遲疑陵奪。

  錯綜猶□□也。「易」「繫辭」: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疏:錯謂交錯,綜謂總聚。

  錯愕猶驚惶也。「後漢書」「寒朗傳」:二人錯■〈忄〈罒屰〉〉不能對。■〈忄〈罒屰〉〉與愕通。

  拖欠謂積欠不償也。「蘇軾文集」:運轉司窘於財用,例不肯放稅;縱放亦不盡實,所以逐縣例皆拖欠。

  拖累謂被累也。拖有牽連之意。

  拖磨謂勞苦也。拖謂拖重,磨謂磨折。按臺語謂挽車曰拖,作事遲緩亦曰拖。

  敢死謂忍於作事也。又有輕蔑之意。「廣韻」:敢,勇也。「憎韻」:忍,為也。

  敢開謂浪費無度也。

  花名則人口之名。以其記載各色之人,故曰花。公文中常用之。

  花紅則獎金,商業中有贏利時,取其幾分以與辦事有功者也。「居易錄」:宋張叔夜招安梁山濼榜文:『有拏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執雙花紅;餘各賞錢、花紅有差』。

  暗空謂私娼也。暗為秘密之意,空,孔也,謂人可出入也。

  暗股謂合股經商而不出名也。股為四體之一;凡合資營商曰合股,其出資者曰股東。

  觸著謂事被覺也。觸呼口。

  赫著謂忽逢不祥也。嚇呼赤。「莊子」: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阿私謂自美也。「孟子」:汗不至阿其所好。註:阿,比也。「韓非子」: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阿諛謂美人也。阿見前;諛呼老,轉音也。「說文」:諛,諂也。

  反梟猶違背也。「說文」:反,覆也。俗謂違約曰梟。

  反卦則變卦;謂事將成而忽反也。卦為八卦,多變化。


  ●臺灣語典卷四

  臺南連橫撰

  載志載事也。亦曰戴志。載呼戴,古音也。「詩」:文王上天之載。「毛傳」:載,事也。「書」「堯典」:有能奮揚熙帝之載。「孔傳」:載,事也。「集韻」,載,都代切,音戴;與戴通。「詩」:絲衣載弁俅俅。「禮」「月令」:載以弓軺。「釋文」:皆作戴;是載之古音為戴矣。志,亦事也。「左傳」謂之鄭志、謂之宋志,猶言鄭事、宋事也。「漢書」「賈誼傳」:故曰聖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此志猶言此事。按章太炎氏「新方言」:詩書皆以載為事,事、載本一聲之轉,今福州猶謂事為載,讀如戴,古音載,本如戴也。又按「說文」:事,職也,從史之志意也,從心。之二字音近。

  普光則黎明;謂天將明也。普呼正音。「說文」:日無色也。

  烏暗則黑暗。「韻會」:黑色曰烏。「史記」「匈奴列傳」:北方盡烏驪馬。按臺語:黑皆曰烏,如烏墨墨、烏鑠鑠之類。

  要領猶大綱也。要與腰通。「漢書」「西域傳」:騫從月氐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氐要領。註:要,衣要也;領,衣領也。凡持衣者執要與領。謂騫不能得其意趣以歸於漢也。

  因端則事端。因為原因;端,始也、萌也。「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消息謂音信也。「三國志」:昔諸葛恪圍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劉整出圍傳消息。按消,減也;息,增也。人事有吉凶善惡,故謂音信為消息。

  根柢猶基礎也。柢呼誅,上聲。「漢書」:百家言政者尚矣,大略歸於寧固根柢。

  著落猶歸著也。

  工夫工謂工程,夫謂夫役。「晉書」「范寧傳」:自置家廟皆資人力,又奪人居宅,工夫萬計。今謂時間亦曰工夫。

  風氣風謂風俗,氣謂民氣。「魏書」「李琰傳」:猶有關中風氣。

  光景光謂風光,景謂景色。「楚辭」: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

  影蹟影為形影,蹟為足蹟;謂往事也。「楞嚴經」有:前塵影事;與此同意。

  憑準憑據也,準則也。憑準猶言可信也。

  頭目謂一群之長。「荀子」:下之於上也,若手足之扦頭目。

  爪牙謂黨徒也。以其如鳥獸之鷙猛可供搏噬也。「詩」「小雅」:祈父予王之爪牙。

  紀綱呼起江;正音也。「書」「□□」:亂其紀綱。註:紀謂典章,綱謂法制。

  罪過呼坐掛;謂罪惡過失也。「史記」「信陵君列傳」:自言罪過,有負於魏。此為自謙之辭。

  滋味謂滋養之味。「禮」:薄滋味,無致和。

  意思謂意之所思。思呼去聲。

  功課謂每日應辦之事。「後漢書」「百官志」註: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考其殿最而行賞罰。

  禮數謂待人以禮。禮有等差,故曰數。

  性地則秉性;宋儒所謂性天。「孟子」:生之謂性。

  源頭猶發端也。朱熹詩:步隨流水覓溪源,尋到源頭卻惘然。

  原母謂固有也。此謂事。

  本底亦固有也。此謂物。

  流擺猶時機也。流為潮流,時有進退;擺有動作之義。

  辨勢猶形勢也。俗謂物之模樣曰辨,謂可辨別也。

  坎站猶程序也。俗謂階級曰坎,驛遞曰站。

  空榫謂計謀也。空,孔也;榫,枘也。謂如孔枘之相容也。

  親情則姻親。「盧氏雜說」:唐文宗為莊恪太子選妃,召宰相曰:『聞在朝外臣,皆不欲共朕作親情,何也?』。

  秉變猶經營也。「詩箋」:秉,執持也;變,變化也,謂所辦之事能秉、能變也。

  返倒猶周轉也。謂以母生利,利復生利也。

  利溜謂善謀生。以其巧利而周流也。

  針鑽謂善牟利;如針之鑽物也。

  分張猶分與也。分呼本,上平;與也。「孟子」:分人以財謂之惠。「廣韻」:張,施也。

  系置則安置。「說文」:系,繫也。「玉篇」:置,安也。

  的確則確實。「增韻」:的,實也。「魏志」「崔林傳」:各國遣子來朝,或恐非真的。

  佚陶謂遊樂也。「集韻」:佚,夷質切;與逸通。「漢書」「李廣傳」:而其士亦佚樂。註:佚,閒豫也。「禮」「檀弓」:人喜則斯陶。「詩」「王風」:君子陶陶。「傳」:陶陶,和樂貌。

  荒騷謂好遊也。「孟子」:流連忘反謂之荒。註:荒,無厭也。「玉篇」:騷,動也。

  流連謂樂而忘反也。「孟子」: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逗留謂留而不進也。逗呼平聲。亦作兜留。「漢書」:□□捕逐魏群盜及吏畏懦逗遛當坐者;翁孺皆縱不誅。按翁孺,王賀字。

  走■〈出叕〉猶不足也。「五音集韻」:■〈出叕〉音輟。吳人謂物短曰■〈出叕〉。

  放暇猶放假也。鄉塾子弟每日落課曰放暇,年節停課曰放假。「說文」:暇,閒也。「正韻」:假音價;休沐也。

  雜臿謂好事也。司馬相如「遊獵賦」:赤瑕駁牟,雜臿其間。「集解」:一云雜遝,眾多貌。

  迾遮猶掩蔽也。「說文」:迾,遮也;遮,遏也。「後漢書」「輿服志」:張弓帶鞬,遮迾出入。「禮」:玉藻山澤,列而不取。註:列,猶遮迾也。

  閃掉則避去也。「禮」: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註:淰之言閃也,閃,避也,掉,去也。按北京語如丟掉、殺掉、燒掉,多用掉字。

  瞅睬見人而不過問曰不瞅;亦曰不睬。宋人之詞多用之。

  跋倒謂失步也。「說文」:跋,跌足也。「集韻」:倒,仆也。

  跂泅謂游泳也。「說文」:跂,立也;泅,浮行水面也。

  墊微謂藏於水底也。「說文」:墊,下也;微呼入聲,隱也。「左傳」:白公死,其徒微之。

  漠湼猶杜撰也。漠湼為廣漠,為湼造。

  張遲猶致意也。謂張目而待也,「韻會」:張,設也;遲,待也。

  濫糝謂不整也。濫,亂也;糝,雜也。

  拉颯謂穢雜也。「晉書」:太玄末,京江謠云:『黃雌雞,莫作雄雞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颯棲』。

  利便謂事合機宜也。「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矛盾謂事相忤也。「韓非子」: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又譽其矛;人應之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允當則妥當。「左傳」「軍志」曰:允當則歸。

  妥帖猶允當也。陸機賦:或妥帖而易施。

  訬鬧則擾鬧。訬音鈔。「說文」:擾也。亦作噪鬧。

  惱愧羞曰惱愧;謂被惱而愧也。「說文」:惱,有恨也;「集韻」:愧慚也。

  抅牽謂囿於事情。「史記」「六國年表」:學者牽於所聞。註:牽,抅也。

  招搖謂逍遙也。「史記」「孔子世家」:衛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次乘,招搖市過之。

  放蕩謂無檢束也。「三國志」:任俠放蕩,不治生產。

  聊逍謂不經心也。聊為聊且,逍為逍遙。謂有事如無事也。

  矯強則倔強,謂執意不屈也。「荀子」: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曰橋君。註:橋音矯;強呼上聲。「集韻」:勉也。

  勾當謂有所作事也。當呼去聲。「北史」「序傳」:事無大小,士彥一委仲舉勾當。

  奓盤謂爭言也。奓,推開也;盤,旋轉也。謂事之交涉,愈推愈轉而無歸著也。

  計較猶爭論也。「漢書」「賈誼傳」:反唇相稽。註:相與計較也。

  婆娑亦作褒搔,為愛護小兒之意。

  姑成猶婉勸;謂姑成其事也。

  籠統亦作儱侗。謂事之敷泛也。「三國志」「鍾會傳」註:孫盛云:『王弼以附會之辭,而欲籠統玄旨』。

  遷延猶延緩也。「左傳」: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趕緊猶迅速也。「字彙」:趕,追也。「說文」:緊,纏絲急也。

  彳亍為行止貌;謂忽進忽退也。潘岳「射雉賦」:彳亍中輟。

  比並則比較。韓愈文:籍儻可與此輩比並乎?

  向望則期望。「集韻」:向,趨也;如志向、意向之類。

  唐突猶抵觸也。「後漢書」「段熲傳」:羌遂陸梁,覆沒營塢;轉相招結,唐突州郡。俗謂比儗不倫,曰刻畫無鹽、唐突西施。

  圭角猶鋒鋩也。「說文」:圭,瑞玉也;剡上方下,國有大事,執以為信。韓愈詩:磨礱去圭角。謂不與世相忤也;故謂渾厚者曰不露圭角。

  蹧躂猶蹂躝也。一為侮辱,一為暴殄。

  創治謂故意而弄之。創,造也;治,理也。

  致著謂故意而為之。致,有所為也;著,作也。

  倚賴猶依倚也。倚呼瓦,恃也;賴,亦恃也。「漢書」「高帝紀」:始大人以臣為無賴。師古註:賴者,恃也。

  攏幫亦依倚也;馬來語。謂依人生計以俟機會也。

  譬喻亦曰譬如。謂比之使曉也。「論語」:能近取譬。又曰:譬如北辰。

  插湊謂所言之非是也。插,「說文」作■〈女臿〉,好言也。湊,集也、雜也。

  料理則治理。「晉書」「王羲之傳」: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

  打揲猶料理也。亦作打疊。「東坡尺牘」:雪堂如要偃息,須與打揲。

  保庇則保護。「宋史」「楊延昭傳」:帝謂宰相曰:『延昭忠勇自效,朝中忌之者眾;朕力為保庇,以及於此』。

  照顧則照料。

  款待則禮待。「博雅」:款,誠也。「增韻」:待,遇也。

  參詳猶協議也。「說文」:參,與也;詳,審議也。

  斟酌猶裁奪也。「國語」:而後王斟酌焉。註:斟,取也;酌,行也。

  撙節猶制裁也。謂能量力而行也。「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斂省猶節儉也。「說文」:斂,收也。「史記」「趙世家」註:斂,減也。「集韻」:省,簡也。「左傳」:貶食省用。

  分付謂分人付事也。「漢書」「游倖傳」:分付諸客,諸客奔走市賣。今作吩咐。

  勞煩猶央託也。「陸士龍與平原書」:但作之不工,煩勞而棄力,故久絕意耳。

  商量猶參詳也。商度也;量,酌也。朱熹詩:舊學商量加邃密。

  調度猶處置也。「三國志」: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

  鋪排亦處置也。「廣韻」:舖,陳也;排,列也。

  ■〈敢〉蓋猶寬容也。■〈敢〉為竹器,口大底寬,可以容物,亦可蓋物。

  彭嵌猶侵犯也。「釋名」:彭,旁也;「字彙」:嵌,陷入也。謂從旁而犯之也。

  冤屈則冤枉;謂有冤不得直也。「說文」:冤,屈也;屈,曲也。

  橫逆謂非理也。「孟子」:其待我以橫逆。

  坎坷謂不遇也。揚雄賦:濊南巢之坎坷兮。

  服事猶供奉也。「論語」: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陪對猶應酬也。陪為交陪,對為應對。謂與人交際而應酬也。

  發落猶處置也,呼候略。謂事至為之發落也。

  保結則憑證。清制:官吏應選及童生考試,證明其身分之狀曰保結。又人民出具於官署者亦曰保結。

  斡旋猶轉圈也。蘇轍文:一二卿士,代天斡旋。

  嘔祭猶壓棄也。謂不快意之事物,見之欲嘔也。「左傳」:伏弢嘔血。註:嘔,吐也;又公祭之地。註:祭,下也。

  穢稅猶汙浼;謂其人品行污穢。「□□」:穢,污也。「爾雅」:稅,舍也。註:舍放置也。

  挨推謂互相推諉也。推呼梯;卻也。

  連迴謂事之□□,猶拖泥帶水之意。

  縈纏猶糾纏也。「詩」「周南」:葛藟縈之。箋:縈,繞也。

  交纏猶縈纏也。俗謂病人恍惚,以有鬼物交纏,須用符法禳之。

  誣賴謂無事而指有事也。「說文」:誣,加也。徐曰:以無為有也。「易」「繫辭」:誣善之人其辭游。「疏」:誣罔善人,其辭虛漫。「方言」:賴,與也;又取也。郭璞註:賴亦惡名。

  膠葛猶糾纏也。「楚辭」:騎膠葛以雜亂兮。註:膠葛,猶交加也;亦作轇轕。

  懊惱謂煩懣也。亦作懊憹;憹、惱古音相轉。「說文」:惱,心有所恨也。

  怓惱謂事亂而心惱也,怓呼正音。「說文」:亂也。「詩」「小雅」:以謹惛怓。箋:惛,亂也;怓,亦亂也。

  迷賴猶糾纏也。又有不得不止之意。迷呼米,平聲。「說文」:迷,惑也;從辵,米聲。「方言」:賴,取也;又予也。

  蹺欹謂事違常道也。蹺,舉足也,欹,不正也。「朱子語類」:聖賢語自平正,卻無蹺欹如許。

  撘洽謂搭獵;謂相好也,搭,附也;洽,和也。「詩」「小雅」:洽比其鄰。

  吞忍猶含忍也;吞有不茹不吐之意。忍呼倫,上聲。「說文」:忍,能也。徐鍇曰:能音耐。

  撥較猶干預也;謂非己之事而出頭也。撥為支撥,較為相競之意。

  儜停猶暫息也。均呼上聲。「韻會」:儜,困弱也;停,中止也。

  答颯為不得意貌。「南史」:今日答颯,去人遼遠。俗謂遇不稱意事,曰無答無颯。

  握齱為急陿不適貌。「史記」司馬相如文:豈徒委琑握齱。註:急促小節也。

  礙逆謂體之不適。「說文」:礙,妨也、阻也。「增韻」:逆,迕也、不順也。

  刻苦猶耐苦也。「宋史」「楊徽之傳」:刻苦為學。

  悽慘猶悲戚也。武元衡詩:蕭條寒日晏,悽慘別驚心。

  撚纂猶搾取也。「說文」:撚,執也。「廣韻」:以手撚物也。「爾雅」:篡,取也。「方言」作籑。郭璞:音饌。

  敲刻猶刻剝也,謂人之貪婪也。「類篇」:敲,擊也;刻,削也。

  抄籍猶紛亂也。抄呼超;籍呼棖,入聲。謂如犯法之家被官抄籍也。抄為抄封,籍為籍沒。

  愁惻呼正音。為心思不寧之意。「說文」:愁,憂也;惻,痛也。

  拘牽猶拘執也。「史記」「六國年表」:學者牽於所聞。註:牽,拘也。

  斬截猶決斷也。謂事之能行也。「說文」:斬,截也;截,斷也。

  遷延猶延緩也。「左傳」:襄十四年,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梟險猶奸險也。梟,惡鳥也;用以儗人。

  荒險猶危險也。荒,廢也、蕪也。亦作風險;謂如風浪之險也。

  撒汰謂兒女之不馴也。撒呼賽;放也。汰呼上聲;謂過分也。如汰侈、汰虐之類。

  撒潑撒吵鬧也。俗謂婦女無賴曰潑。

  狡獪猶詭黠也。「方言」:小兒多詐而獪,故謂之狡獪。

  鄙俚謂慳吝也。俚呼平聲。「文選魏都賦」:非鄙俚之言,所能具也。

  尖儼猶頂真也。尖,細也:儼,敬也。謂事事細心而不放慢也。此為人之辭。

  狎渫謂穢言穢行也。「左傳」註:狎,輕也。「說文」:渫,慢也,與褻通。

  莊嚴呼鏨巖;正音之訛也。佛經有國土莊嚴、服飾莊嚴之語;猶言完美也。

  各別猶故異;謂性與人殊也。別,分別也;呼悲,入聲。

  格撾猶故違;謂事之可否故示反對也。格,阻格也。撾,呼戈;為牴觸之意。按蘇軾「守歲」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跳踢猶活動也。「說文」:踢,跌踢也。徐鍇曰:過越不拘也。今淮南謂人有才者曰跳踢。

  刺掇為顫動貌;謂忽來忽去也。「史記」「張耳列傳」:刺掇身無可擊者。蓋謂榜掠之時,身體顫動也。

  渾沌呼蘊頓。謂人之心思不靈。「莊子」:中央之帝曰渾沌。註:渾沌,無竅者。

  縕吞為渾沌之轉音。謂人之身體不潔。

  磊■〈立享〉亦作累墜。謂事之艱、物之重也。「說文」:磊■〈立享〉,重聚也。

  雷推為磊■〈立享〉之轉音。謂人。

  腌臢為不潔貌。「正字通」:物不潔白曰腌臢。

  沙颯猶琑碎;謂事之小而雜也。颯為風聲。又颯沓,眾多貌。

  奇怪謂事物之非常也。奇呼居;異也。怪,亦異也。

  藍縷謂衣服醜弊。「左傳」:篳路籃縷,以啟山林。亦作襤褸。

  ■〈那,朋代阝〉爛謂衣服不整,如鳥之爛羽也。「集韻」:■〈那,朋代阝〉,鳥羽弱也;爛,敗也。「公羊傳」:魚爛而亡。

  齷齪謂不潔也。又為人品卑劣。韓愈文:猥琑齷齪者,既不足與語。

  憨貪謂愚而貪也。「集韻」,憨音蚶,愚也;亦音坎。

  鬱卒猶鬱邑也。鬱為中心蘊結貌。「楚辭」:欹歔余鬱邑兮。註:鬱邑愁也。

  懊惱猶煩悶也。亦作懊;憹、惱古音相轉。

  罣礙猶憂慮也。「般若心經」:無罣礙,無恐怖。註:罣,網礙也;礙,止也。

  荒唐謂誕言也。「莊子」:荒唐之言。註:荒,空也;唐,大言也。

  捷獵謂語急也。「文選」「洞簫賦」:羅鱗捷獵。註:參差也。「景福殿賦」:獵捷相加。註:相接貌。

  阿諛則讚美。諛呼上聲;諂也。「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品榜則標榜;謂自矜也。「後漢書」:海內希風之徒,遂互相標榜。

  訕嘲猶譏刺也。「說文」:訕,謗也。「玉篇」:嘲,相調也。

  勞嘈謂繁言也。高啟詩:轉關未湊濩索先,勞嘈咽切斷復連。亦作勞叨。

  咒讖謂詈言也。信口罵人,有如誦咒念讖也;亦曰咒佛。

  噯唷為發語辭。

  糊塗謂事不清楚。「宋史」:太宗欲相呂端,或曰:『其人糊塗』。上曰:『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懵懂謂不明事理。「宋稗類鈔」:孝廟問甄龍友曰:『卿名何義』?倉卒不知所對,退乃思得之,曰:『陛下為堯舜之君,臣得與夔龍為友,一時懵懂,豈非榮進有數乎』!

  懂懵為懵懂之倒語。謂舉動之錯誤也。「正韻」:懵懂,心亂也。或作動蒙。

  姦宄謂惡人也。「書」:寇賊姦宄。註:在內為姦,在外為宄。亦作奸詭,或曰奸鬼。

  穿刺謂無賴也。穿為木穿,刺為竹刺;以其闖禍能傷人也。

  梟險謂敢為惡事也。違約曰梟,違心曰險。

  飄瞥猶輕狂也。「世說」:道壹道人會雪下,曰:『郊色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

  崖岸猶桀傲也。「唐書」:鄭群天性和樂,不為崖岸嶄絕之行。

  麗都猶美好也。都呼斗;轉音也。「戰國策」:妻子衣服麗都。「集韻」:麗,美也;都,亦美也。按臺灣屠鹿社,改為斗六社;亦轉音也。

  喬桀猶俊逸也。潘岳賦:何調翰之喬桀!

  伶俐猶巧慧也。又為衣服整飭貌。元曲常用之。

  幼秀猶苗條也。幼為幼細;秀,美也。

  嫩弱猶幼秀也。嫩,幼弱也;弱,柔也。

  彭享為驕滿貌。呼掽風;正音也。韓愈詩。澀旋皮卷臠,苦聞腹彭享。

  漢漫謂無能者。呼含慢正音也。「北齊書」「楊愔傳」:愔強識不忘,有魯漢漫者,自言猥獨不見識。愔曰:『卿前騎禿尾驢,見我不下;何不識耶』?又調之曰:『名以定體,漢漫果自不虛』。亦作頇顢。

  歪斜謂不正也。白居易詩:錢塘蘇小小,人道最夭斜。自註:夭音歪,「佳」韻。

  乾渴謂不豐也。「大寶積經」復有風輪,名為乾渴。

  鬧熱為殷盛貌。如迎神賽會之事。

  虛華謂虛費也。如婚嫁、喪祭之事。

  呂鉅為驕矜貌。「莊子」: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舞。

  博譎謂有怪癖者。博謂博通,譎謂詭譎。

  精英猶聰明也。精謂精粹,英謂英華。

  欺負猶侮辱也。「漢書」「韓延壽傳」:待下恩施厚而約誓明;或有欺負之者,延壽痛自改責。

  橫逆謂無理也。「孟子」:其待我以橫逆。

  凌轢謂相傾軋也。「漢書」:凌轢鬥食。

  戲謔謂■〈女失〉態也。「詩」「衛風」:善戲謔兮。註:戲謔非莊厲之時。「說文」:謔,戲言也。

  華赫謂冶容也。「集韻」:華,美也;赫,顯也。謂以豔粧示人也。

  惷笨猶愚癡也。「周禮」「秋官」:三赦曰惷愚。註:生而愚騃不識異議者也。俗誤為惷。笨,癡肥貌。

  空憨謂愚鈍也。空謂無能。憨音坎;「玉篇」:愚也,亦呼平聲如庵。

  勁驍謂事之難為也。「說文」:勁,強也;驍,勇也。謂須多用氣力也。

  狼狽謂舉動困頓也。李密「陳情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博物典彙」:狼前二足長,後二足短,狽前短後長。狼無狽不立,狽無狼不行。故俗曰狼狽相依。

  鄙俚則小器。又有鄙吝之意;謂如野人之不知禮義也。俚呼平聲。「文選」「魏都賦」:非鄙俚之言所能具也。

  懶怠呼懶司;古音也。「說文」:懶,慢也;怠從心,臺聲。「易」「雜卦傳」:大畜時也,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是怠與時、災、來為韻。「秦之罘東觀刻石辭」: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咸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是怠與旗、疑、尤、治、罘為韻。「越語」:范蠡曰:『得時不怠,時不再來』。是怠與來為韻。

  笨憚猶懶怠也。「晉書」:豫章太守史疇,體肥大,人呼笨伯。「說文」:憚忌難也。

  洒溜猶活潑也。

  孟浪猶鹵莽也。呼望狀;古音也。「莊子」:夫子以為孟浪之言。崔註:孟浪,不精要之貌。「周禮」:職方氏,其藪澤曰望諸。「爾雅」作孟諸;孟望古音同。

  擁腫為惷笨貌。呼甕■〈亻〈凶八夊,上中下〉〉;變音也。「莊子」: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枝擁踵而不中繩墨。

  離騷呼羅騷。謂憤懣也。「史記」「屈原列傳」:離騷者,猶羅憂也。亦作牢騷。

  落魄呼落薄。謂失業也。「漢書」「酈食其傳」:家貧落魄,無衣食計。註:魄音薄。

  鏖糟呼鴉渣,或呼阿糟。謂不潔也。「漢書」「霍去病傳」:鏖皋蘭。註:晉灼曰:世俗謂盡死殺人為鏖糟。盡死則不潔,故用之。

  嗷嘈謂聲喧也。「西京雜記」:紛紜翔集,嘈嗷鳴啼。

  奊■〈奊,吉代圭〉呼契截。為苛責之意。「山谷集」:舉事行計,務出獨見,以乖誤人為賢曰奊■〈奊,吉代圭〉。

  搖擺猶得意也,俗有搖搖擺擺之語。擺呼平聲。

  撓亂猶攪也亂。「左傳」:撓亂我同盟。

  趨蹌猶奉承;謂其奔走左右也。「詩」「齊風」:巧趨蹌兮。箋:速行也。

  對拗則對折,猶言平分也。「增韻」:拗,折也。俗謂幾折曰幾拗。

  慣串謂常習也。「集韻」:串與慣通狎,習也。今謂演戲曰串戲。按「茶香室叢鈔」引明張岱「陶庵夢憶」云:彭天錫串戲妙天下,多扮丑、淨;千古之奸雄佞倖,經天錫而心肝愈狠、口角愈險。

  敁挆猶稱量也。「類編」:以手稱物曰敁挆。

  瘦削猶瘦損也。瘦呼產;削呼梭,入聲。「南史」梁武帝責賀琛曰:『朕昔腰過十圍,今之瘦削,裁二尺餘』。

  幼呰猶幼弱也。「韻會」:呰音紫。「漢書」「地理志」:呰窳偷生而無積聚。師古註:呰,短也;窳,弱也。「集韻」:呰,弱也,亦短也。

  臭腐謂穢氣也。臭呼抄去聲,腐呼圃,正音。「莊子」:是其所美者為神奇,所惡者為臭腐。按錢大昕「恆言錄」謂古無輕唇音,讀甫為圃。故臺語亦呼腐為圃。

  亞霸謂不明事理,為訶責兒童之辭。「說文」:亞,惡也。「白虎通」:霸者伯也。又云:霸,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也。

  扭扐謂舉動矯捷也。「佩觿集」:扭,手轉貌。「易」「繫辭」:歸奇於扐以象閏。傳:謂筮者著蓍指間也。

  搶掇謂舉動輕躁也。搶為搶攘,掇為掇拾;以其取舍不定也。


  埌壙為廣大貌。「莊子」: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註:壙埌,原野逈貌。

  強陡謂有才幹也。強呼正音,勝也;陡,「集韻」:峻立也,有超邁之意。按強陡二字,以正音呼之為強盜;然此語專用於婦女,而稱為強盜,辭有未洽。

  趁早猶乘時;謂事之不可緩也。「方言」:趁,逐物也。

  乾肘為健丟之轉音。謂小兒之能自行也。乾呼搭,平聲(按臺語謂水涸曰乾;呼搭,平聲。「字林」:乾,燥也)。

  歆羨□□也。「詩」:皇矣無然歆羨□□:歆,欣也;羨,願也。

  透風謂大風也。「增韻」:透,徹也。

  報頭謂風信也。亦作暴。「臺灣府志」有天公暴、媽祖暴、白鬚暴、烏狗暴等。

  攪擾猶搗亂也。「詩」:□□祗攪我心。箋:攪,亂也。「書」:胤征俶擾天紀。「傳」擾,亂也。

  攪擾猶言不敏;謂攪擾主人之起居也。賓筵既徹,客退,向主人述謙敬之辭。

  油水猶言財物也。「水滸傳」:爾在這裏又弄這一手,船裏甚麼行貨,有些油水麼?

  弔鼎謂乏食也,鼎以炊飯,弔之則空。

  苟簡猶苟且;謂事之不全、物之不整也。「莊子」「天運篇」:食於苟簡之田。註:苟,且也;簡,略也。

  諣口猶訾議也。「說文」:諣,疾言也。

  藉重謂借人之力也。張羽詩:三都一序爭傳誦,藉重西州皇士安。

  藉口謂有辭可言也。「左傳」:成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

  藉手謂得其憑藉也。「左傳」:襄十一年:苟有以藉手,鮮不赦宥。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17017.html[复制地址]上一主题: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上 下一主题:【台灣文獻叢刊·第 127 種】《鹿... [楼主]  [2楼]  作者:沉思曲 发表时间: 2005/06/13 07:01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
连横—— 《台湾通史》的撰修者,(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连横的先祖兴位公是福建龙溪人,因年少时家遭不幸,于是远离家乡,渡海到台湾,定居在当时郑成功控制下的台南,到连横出世时已是第七代人。兴位公一直以明遗民自认,迁居台湾后,要求自己的子孙只能稽古读书,决不应清代的科举考试。并且,从兴位公到连横的父亲都死前留有遗命,死后穿明服下葬,以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和忠诚。 由于出生于这样一个书香世家,连横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父连永昌对他的学业督导甚严,而连横少小即聪颖好学,对所学过的东西能过目成诵,深得其父的喜爱。有一次,连横的父亲将购到的一部《台湾府志》送给他,并告诉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可以说,连横有志于撰修《台湾通史》实源于此。 中日甲午战争后,广大的台湾民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保台运动。当时,连横18岁,因其父突然去世而在家守制。面对国破家难,连横无以述怀,于是手写《少陵全集》,开始发愤学诗以抒家国凄凉之感。当时台湾岛上的抗日力量广发抗日文告和檄文,鼓励民众抗战到底。连横四处搜集抗日文告和檄文,这些以后成为《台湾通史》中最珍贵的史料。 由于痛恨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腐败堕落,连横于甲午战争后携眷返回大陆,在厦门创办《福州日日新报》,鼓吹排满。当时同盟会在南洋的同志读到此报后非常高兴,派福建籍的同盟会会员林竹痴前往厦门,和连横商谈将《福州日日新报》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 但由于清政府嫉恨连横的言论,报纸遂遭封禁。连横不得已又携眷返回台湾,重主《台南新报》汉文部。三年后移居台中,主《台湾新闻》汉文部,并与林痴仙、赖悔之、林幼春一起创办栎社,以道德文章相切蒯,《台湾通史》的撰写也是从这时候开始。 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实行残酷的掠夺政策和民族压迫,连横久居于此,终日感到郁郁不乐。1911年秋,连横大病初愈,就想远游大陆,以舒抑塞愤懑之气。当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慷慨悲歌之士云合雾起。连横乘船由台湾到达上海,与当时的豪杰志士聚谈天下之事。畅快之时,纵笔为文,论当时得失,意气轩昂。健康逐渐恢复,于是他沿长江西溯至武汉,然后又北渡黄河到达北京。当时赵尔巽主持清史馆工作,聘连横入馆共事,正因为此,连横得以尽览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而将其全部收入正在编撰的《台湾通史》中。不久,连横辞去清史馆工作,遨游于山川大河之中,凭吊故墟遗迹,瞻仰先贤英烈,在畅游中更加深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914年倦游而归台,仍居故里,将其在征途逆旅中所作之诗,编为一卷,起名为《大陆诗草》。 连横回到台湾后,即开始潜心著述《台湾通史》,五年后,完成《台湾通史》的修撰工作。书刊行后,日本朝野颇为重视,而祖国人士却因相隔甚远,不甚了解。只有章太炎先生在读后认为是民族精神之所附,此书为必传之作。 《台湾通史》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连横积数十年之力,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和传闻,仿照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写成此书。全书有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人物包括从最早经营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时间跨度起于隋大业元年(605),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都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叙述尤详。《台湾通史》郁“自戕其身,至于短折。余甚哀之。顾余则不然,祸患之来,静以镇之,横逆之施,柔以报之。而眷怀家国,凭吊河山,虽多回肠荡气之辞,绝无道困言贫之语。故十年中未尝有忧,未尝有病。岂天之独厚于余,盖余之能全于天也。”民国十五年春(1926),连横携眷游杭州西湖,欲了却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愿。不久,北伐战争开始,于是又返回台湾。这时期日本人在台湾禁止学习汉文,且不许学生使用台语,连横为保存故国文化始作《台湾语典》四卷。 民国十八年(1929),连横之子连震东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毕业,连横告诫其子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连震东听从父亲的话回国服务。 1933年,连横决意回大陆定居,居住在上海,以遂其终老祖国之志。他对其子说:“余自台湾沦陷,吾家被毁,三十余年靡有定处,而对于汝姊弟之教育,尤煞费苦心。今余著作已次第告成,而汝辈亦皆有所造就,且一家均居国内,余心稍慰矣。余虽年事渐高,而精神尚健,此后当继续著作,以贡献于国家也。”1936年春,连横因患肝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仍告诫其子震东:“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

連 橫 名 字 及 其 里 籍 辨正

                                                  撰稿人:台南一中 張力中 老師

壹、前言:

    南台耆儒連橫先生撰有巨著︽台灣通史︾,其自序文且收錄於台灣地區編譯館版高中國

文教科書內。推敲編者本意,選取︿台灣通史序﹀為範文,或欲藉此使學子一窺台灣歷史斑

豹,並進而激發其愛鄉護國之精神。然而,教科書卻對該篇作者簡介如次:

  連橫,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台灣省台南縣人。

此其中文辭明顯乖謬錯植。個人世居府城,實不忍鄉賢事蹟無端失真,故不忖疏陋,試代為

釐清,冀求還其原貌。



貳、連橫切確之里籍:



    稽考︽台南市志‧連橫傳︾,可知連橫乃是:﹁光緒四年正月十六日,生於台灣府台灣

縣寧南坊馬兵營。﹂(註一)。若據連橫年少時所書自身譜系(如附照),其家﹁系出連山氏,

望出上黨。先世有居于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萬松關馬崎社二十七都,至大清康熙間,來台居

于台灣府城內凌南坊馬兵營境。﹂(按:﹁凌﹂當為﹁寧﹂之誤書)。此外,連橫中年親作之

︿過故居記﹀亦申言說:﹁寧南門之內有馬兵營者,鄭氏駐師之地也。附城而居,境絕幽靜

。自我始祖即處於是(註二),及余已七世矣。﹂



    從上述三條史料研判:連氏自其開台始祖登陸府城後,即卜居馬兵營,六傳至連橫,代

代未遷,連橫誠可謂生於斯、長於斯矣。且馬兵營遺跡,業經官、學考正立碑,確認其位於

今台南市府前路一段,地方法院基址上故連橫自當是台南市人氏,而台南縣絕非其籍貫。



    試反轉思索之,以連氏一門德秀文英,光耀鄉梓,而現刊︽台南縣志︾內,竟無連橫父

祖兄晚之傳,假設彼等果真籍隸該縣,豈有方志文獻隻字不語之理?如再玩味︽台南市志‧

連城璧傳︾文:﹁連城璧幼名德裕,譜名重裕,字荊玉,號城璧,台南市人,清同治十二年

二月初三日,生於府治寧南坊大南門馬兵營,為雅堂先生(連橫)之胞兄也。﹂(註三)。更可

說是鐵證如山,當下便可斷定連橫真為台灣省台南市人。



    至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七日,連橫裔孫連戰(註四)巡訪台南縣境,應前縣議會議長連

清泰之邀,親蒞縣轄柳營鄉連氏祠堂拜祖。據實而論,連戰斯時所禮祭者,與之並無出從之

親(註五),其間,唯有同姓關係而已!而連戰非其鬼而祭之之行止,只可視為政治人物廣結

善緣之舉,個中義蘊,當不得真,自不能作為連橫里籍之佐證。



參、連橫譜名重送、號曰武公之原委:



    察覽︽台南市志‧連橫傳︾,其辭曰:



  連橫初名允斌,譜名重送,字雅堂,號慕陶。及長,改名橫,字天縱,一字

武公,又號劍花。喜自署雅堂,亦署雅棠。

上述字句,除﹁一字武公﹂四字不合史實外,其餘涉及連橫名字之敘述,語多可信。



    連橫譜名之為﹁重送﹂,﹁重﹂乃其行輩字,此對照其昆仲初名,即可明瞭。然而,譜

名﹁重送﹂,其中尚有本事。據連橫外孫女林文月教授所撰︽青山青史卜卜連雅堂傳︾稱,

光緒三年,連橫母劉氏妙娘有身,夜夢吉兆,見使者贈來靈龜;待明年,麟兒出世,連府遂

呼之﹁天送﹂,復譜其名為﹁重送﹂,以誌祥瑞。



    至於﹁武公﹂之稱,實為連橫之號,並非其字;而﹁武公﹂之號,亦有其典故。光緒廿

六年,連橫廿三歲,任職﹁台南新報﹂漢文部主筆;是時,國父  孫文先生抵台,棲止台北

,隔海指揮惠州起義。連橫心儀之(註六),遂自號武公。其自言:﹁孫中山名﹃文﹄,我連

橫便叫做﹃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如此豪語,橫之長女連順治(夏甸)謂其親聞之

於乃父云。職是之故,稱﹁武公﹂為連橫之字,實屬不然之論。



肆、連橫命名取字用意之揣測:



    搜訪古籍,確知古人弱冠而於名外有字(註七),其名字之間,則多有意義的聯繫。東漢

班固在︽白虎通義‧姓氏︾裡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

﹂至清代,王引之苦心研究先秦人物名字,著有︽春秋名字解詁︾,更是強而有力地證明了

古人名字多有依存的意義關聯。(註八)。且國史上,以號自勵之例不論,則除西漢盛世謀爵

求功風氣飆漲外,為免遺人托大貪祿之譏,士人罕有以公、卿、君、孺為字者。



    承上述,加之連氏開台祖興位公一生自誓漢民,終囑子孫以大明衣冠殮服,故其後輩多

貨殖營商,無緣公侯高宦,而連橫曉通詩禮,更非狂妄踞傲之徒,彼豈敢有以﹁公﹂為字、

冀人相喚之理?凡此種種,皆可旁證連橫之字絕非﹁武公﹂。



    此外,經查年譜,連橫八歲拜宿儒魏一經為師,學名允斌。稍長,字取雅堂(註九),號

慕陶。徵考﹁斌﹂之本意,︽說文解字︾曰:﹁份,文質備也。﹂段玉裁注:﹁俗﹃份﹄作

﹃斌﹄,取文武相半意。﹂可知﹁斌﹂乃文質兼備之意,故︽史記‧儒林傳︾言:﹁公卿大

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至於﹁雅﹂,︽廣韻︾則訓釋曰:﹁正也,嫻雅也。﹂也就是

說,﹁雅﹂有不同流俗之意,富弼︿定州閱古堂詩序﹀:﹁公雅文傑武,自當視乎古人。﹂

便可為證。參較﹁斌﹂、﹁雅﹂二字,其字義似有因性指實之關係,可謂完全符合古人名字

互有依存之法。



    至於連氏改名為橫,據︽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判稱,大概為光緒廿二、三年間事。

在光緒廿一年,雅堂命運乖舛,八月,丁父憂,十月,倭寇陷台,家國淒涼,百感襲身。為

遣悲懷,其遂銜哀手抄杜少陵全集。唯居喪未期年,雅堂﹁走番仔反﹂(註十),內渡上海,

進入聖約翰大學攻讀俄文。林文月教授琢磨時空條件,大膽地認定其祖父應是此刻易名橫,

而字雅堂。(按:﹁雅堂﹂當換作﹁天縱﹂)。



    其實,連雅堂,改名橫,字天縱,是極有可能為光緒廿二、三年間事;最遲,也該在光

緒廿九年(註十一)。當時,雅堂已橫渡海峽,入中土深造;而其守制之初,也已吟詠過杜甫

︿戲為六絕詩﹀句:﹁凌雲健筆意縱橫。﹂故其名橫,而字天縱,本意或寄寓於此。審思﹁

縱﹂、﹁橫﹂二字,反義相應,兩相對立。︽集韻︾詁釋:﹁東西曰衡(橫),南北曰從(縱)

。﹂且︽論語‧子罕篇︾:﹁故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連橫以此新名抒發抱負,亦頗見

其閎偉氣象。



伍、連橫慕陶、劍花二號之命義:



    連橫少時嘗自擬譜系,謂其字雅堂,號慕陶。日後,連氏哲嗣震東題註譜末,稱之為乃

父二十歲左右筆墨。觀覽橫之年譜,若年約弱冠,其時正逢父亡國敗之慟,當日署用﹁慕陶

﹂,殆為心慕陶潛避世全生之意也。唯不旋踵,連橫負笈申滬,思欲學成而膺大任,故其遂

棄捨﹁慕陶﹂之號,束而不用。



    而﹁劍花﹂之號,據連橫詩友胡殿鵬︽南溟隨筆︾言:﹁(雅堂)先生嘗蓄一劍,故有是

號。﹂若檢閱連橫︽劍花室詩集︾,其中更確實屢現﹁劍﹂字,如:﹁拔劍狂歌試鹿泉﹂、

﹁舉杯看劍快論文﹂、﹁且提長劍倚崆峒﹂、﹁漂泊風塵看劍老﹂、﹁邊塞征夫彈劍鋏﹂、

﹁孤館吹簫,長空看劍,此意知誰是﹂等,則連橫蓄劍好劍之事,當非虛言。



    至若﹁花﹂之著落,連橫於︽雅言︾第二三八則書錄:﹁余素好種花,尤善養水仙。﹂

而彼之︿過故居記﹀亦言:﹁吾家固多花卉。抹麗(茉莉)盛時,每日可采一籃以餉親友。而

余又愛花,庭隅路畔,植之幾無隙地。﹂甚且,其﹁種花﹂七絕詩,句云:﹁一年無事祇種

花,萬紫千紅自足誇。﹂



    綜合上述諸證,則﹁劍花﹂之號,來歷已明。莫怪乎連橫於自號之餘,尚要更進一步,

榜其書齋為﹁劍花室﹂了!



陸、連橫雅堂、雅棠二字並用:



    連橫字雅堂,自不待贅言;然其亦時署雅棠,並用不悖。此則可申證如下:



    光緒卅四年,連橫著成﹁埔里社志﹂,未幾,府城﹁南社﹂副長趙雲石為之序,文稱:

﹁連子雅棠,吾鄉之聞人也。﹂足見而立之年,連橫早以﹁雅堂﹂、﹁雅棠﹂二字並用行世

。至民國三年,連橫遊歷神洲,訪北京,見大儒章炳麟、王闓運、胡適諸人,辭行返台日,

各人均題字相贈,章氏款曰﹁書贈雅棠﹂,王氏款曰﹁雅堂先生雅鑒﹂,此則連橫﹁雅堂﹂

、﹁雅棠﹂二字並使之另證。



    而民國八年,連橫應華南銀行發起人林熊徵之聘,遷居台北大稻埕,橫妻沈氏璈,字筱

雲,又字少雲,偕行。時橫作﹁圓山雜詩﹂,其第十首云:﹁此間福地亦瑯嬛,著得無愁便

是仙,他日棠雲添一閣,圓山山上夢同圓。﹂末注:內人擬於此處築一別墅棠雲閣,為余與

內人同棲之室。(按:棠雲乃並連氏伉儷之字而名。)是又證連橫於﹁雅棠﹂之字,終身用之

不墜。



柒、末記:



    連橫以畢生精力勒成︽台灣通史︾名山之作,文直事賅,無愧馬班。追念一代大師,吟

詠其篇,本是美事,然孟子言:﹁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今教科書魯魚豕亥,混亂學

子清明耳目,其雖或是受連子震東所撰︿連雅堂傳﹀之誤導,(註十二),因而以訛傳訛,然

史家求真精神已受斲傷,故余不敢不為之辯。惟論議是否得宜,還望方家斧正為荷。#





註一:清台灣府台灣縣即現在之台南市,而馬兵營境遺址大抵在台南市永福路一段以東,南

      門路以西,府前路一段以南,樹林街二段以北地帶。連氏馬兵營故宅位置,約在今日

      台南地方法院範圍內,舊居大門原本面西。



註二:連氏開台始祖連興位,興位生吉,吉生卿,卿生齊全,齊全生維禎,維禎生永昌,永

      昌生橫。自興位公傳至橫,正好七代。



註三:連橫之父永昌公,名得政,娶劉氏,育有五子。長子重承為螟蛉子;次子重裕,號城

      璧,為邑庠生,有學藝;四子重送,即橫;而三子重國、五子重廷皆殤。



註四:連橫生震東,震東生戰,皆單傳。彌留之際,連橫諭子曰:﹁今寇燄迫人,中日終必

      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並遺命孫名為戰,戰之母則字之永平。震東

      曾獲選國大代表,出膺國府內政部長;戰則歷任外交部長、台灣省主席、行政院長、

      副總統諸要職。



註五:台南縣柳營鄉重溪村小腳腿部落有連氏聚居,宗親會副會長連水雄長老言:﹁村之開

      基祖連鵬,源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大潭鄉。連戰為連鵬公第九代子孫。﹂語見民國八

      十五年九月十八日中央日報台南縣版。按:連水雄氏漳泉不辨,有強攀親貴之嫌。



註六:︽台南市志︾載,光緒卅一年,連橫於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鼓吹排滿,加入

      同盟會。國民黨大老馮自由亦曾言:連雅堂為我黨最早之報人。又,光緒廿九年,連

      橫序蘇寶玉︽惜別吟詩集︾云:﹁嗚呼!中原板蕩,國權廢失,欲求國之平等,先求

      君民之平等,欲求君民之平等,先求男女之平等。﹂連橫革命思想實早有以也。



註七:︽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

      也。﹂探究禮之精神,人之初名,乃親長命起,用於幼年之時,待之弱冠昂立,各方

      便不宜再直呼其名,否則,即為不敬遜。因此,成年後,自身當另於名外取字,以利

      社交處世。而︽左傳‧桓公六年︾載:﹁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足見禮俗於人

      仙逝後,為示尊敬,大家也不能直稱死者之名,所以,為百年計,士人於長成後,就

      必須敬名稱字。



註八:依名取字之法,約有十二,其類如下:同義相協、反義相應、連類相及、因性指實、

      辨物統類、景仰前賢、記實誌盛、概括經義、使典用事、崇奉宗教、採擷警策、離析

      名字。



註九:古禮弱冠而字,唯清以外族入關,不重冠禮,冠禮於斯時亡,漢人男子取字不再限於

      二十之年。



註十:所謂﹁走番仔反﹂,番指日寇。甲午戰敗,乙末割台,台民抗爭激烈,仕紳為避禍難

      ,多內渡閩粵,俗稱﹁走番仔反﹂。



註十一:光緒廿九年,連橫序蘇寶玉︽惜別吟詩集︾,文末署名台南連橫天縱。



註十二:連震東所撰︿連雅堂傳﹀言:﹁連橫,字武公,號雅堂。﹂該文今收入國史館編印

        ︽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匯編︾。
吾乃東風也 初次見面 請多關照
吾名前者東風候 初候而目掛枡 何卒宜相願候
僕의 名銜은 東風이다. 잘 付託합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