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邑潮人挂纸谈:寒食混清明

寒食节,似乎确切日子比较麻烦,是所谓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但亦有粗略以清明前一二日为寒食者。
阮潮州府揭阳县地方,这寒食是没有专门过的了,但却以另外的方式保留在了清明节里面。话说清明一般是当日祭扫,但潮人多有取前一日者,其实就是应了寒食故事。另外一个应寒食的旧例,则是“挂纸”。
掠阮揭阳一邑来订,清明扫墓,不称扫墓,不称拜山,就称为“挂纸”(发音kue5-tsua3类似潮音“过纸”,俗多不知前字为挂。实际上挂为古卖切,蟹摄佳韵合口二等,同音韵地位的“卦”字潮音即为khue5,挂音kue5乃白读也)。
这个挂纸是有讲究的,其实就是说不烧纸钱而是挂纸钱。因为古礼寒食禁烟,不举火,所以这寒食拜扫祖坟的时候,自然这纸钱不能烧了,只能挂。
大唐开元礼开始把六朝时候认为是“野祭”的寒食祭扫习俗正规化,到宋代犹然,比如新宋相对应的这个历史时期,应该还是有寒食祭祖挂纸钱的习俗的。实际上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一直都还延续下来。似乎不止潮人,其他民系如部分地区的客家和广府人也有挂纸之说。
先来看看古代的一些书证:
1 唐·白居易《寒食野望》诗:“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纸钱不焚化而挂,故风吹即飞也。
2 宋·方回《饮兴道观有感五首·其一》诗:“山中是事绋非昔,惟见新坟挂纸钱。”
3 《宋史·寇准传》:“(寇准)在雷州逾年。既卒,衡州之命乃至,遂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
4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六卷 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清明何处不生烟?郊外微风挂纸钱。人笑人歌芳草地,乍睛乍雨杏花天。”、
5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自(柳永)葬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骀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冢。未曾吊柳七、上风流冢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后来成了个风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后,此风方止。”
不过如今我邑的风俗,却是有点混合了。
首先是沿袭旧俗,
要先拿锄头镰刀为坟茔四围除草斩棘,修整出祭扫的地方来,
然后用红油为墓碑上的字涂红,包括土地之神和自家祖先两处,
再然后就是用红盘摆放瓜果糖食之类供品,
之后开始狭义上的“挂纸”程序,即把许多白、黄两色的纸条(呼为“纸钱”)塞紧在坟体上,就如为人头上插满小花般,
最后把写有宗族堂号的灯笼(如我家是“宗圣世家”)三脚打开,放在坟体最上方,这时候灯笼里的烛火是不能点着的。
这一切算是寒食的旧俗吧。不举火。
但接着就混入一些其他非寒食的清明习俗了,比如晋香(点香上坟)、点烛、跪拜三通(伯爷三拜,祖先四拜)、酾酒、献茶、献纸扎(纸扎又称大金,方形的很大块的纸钱),纸扎烧完后,把烛火“留”了(即熄灭),以防山火,然后为宗族的灯笼点上烛火,提着灯笼回家,结束挂纸的全过程。
这部分却就违反寒食的习俗了,因为出现了火。
想想也真是奇妙,两个节日的习俗这麽和谐地混到一起去,民众却也泰然处之。当然,民众早已忘却为何要挂黄白二色纸(有些地方是五色纸钱)而不能烧了。这习俗,就仿佛一个层垒的过程,不同层次的东西像地质上的纪一样,一层叠一层,最终人们也只是惯性地执行着之前的规范而已。这就是所谓层垒的传统罢。
不过,追溯一下这个源流,却也颇有意思。
不知泛闽诸域中,清明祭扫,又有哪些风俗呢?可也有寒食禁烟火的一些细节混入其中?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們天主教的... 就是在墓前念掃墓經, 然後灑聖水, 至於放不放炮, 自便...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原來曾老師是宗聖後人,失敬!失敬!

我曾是澳門孔聖誕祭聖大典的禮生領班,「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這一串字背得滾瓜爛熟。祭聖祝文是要用國語宣讀的,最記得開頭一句是「 聖降二千五百一十三年,八月二十有七日......澳門孔教會主席後學何賢,董監事......」(何賢是原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的先翁,也是我們校長。)。

曾老師上面來的正是及時資料,我明天回鄉掃墓,可以向族中子弟解釋我們三鄉何以稱掃墓為「送燈」。三鄉「送燈」,虛有其名。

聽了曾老師的介紹,才知道我們三鄉人「送燈」的程序原來混合了「寒食」「清明」之制。我們也有「掛錢」和「擺燭」的「寒食」掃墓程序,所掛的紙錢是白色的,叫做「山白 - soaa33 baih31」, 另外還在墳頭正面貼上一張紅門錢。所擺放的「燭」不是蠟燭,而是松香燭,叫做「山燭 - soaa31 zeok31」。

[ 本帖最後由 tpyao 於 2010-4-5 06:30 編輯 ]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用土块压纸钱于坟顶叫“挂纸”,梅县客家话说 kua tsɿ 。有的赣语也用。
原帖由 在山 於 2010-4-4 23:45 發表
用土块压纸钱于坟顶叫“挂纸”,梅县客家话说 kua tsɿ 。有的赣语也用。
在三鄉,兩塊錐形土塊在墳頂一上一下,錐頂相對,夾住「山白」。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我处是黄白纸条塞于坟体土缝间,倒没有石头土块压住。而且整个馒头形坟体上基本被有规律地塞满,有种“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感觉。条形的纸钱插坟头,或许与以前清明插柳枝之俗也有啥瓜葛罢。
观宋代诗歌,如宋王禹偁《清明》有“昨日邻家乞新火”,证其时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故前一日方可乞火,又南宋高翥《清明》有“纸灰飞作白蝴蝶”,证其时清明祭扫纸钱当焚化成灰也。
以是知寒食祭则禁火,清明祭则举火,而今则混一矣。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清明节扫墓

厦漳泉市区都有 巡墓 地说法,另外还有 [目卖](bai7)墓、巡风水、培墓 等说法。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则普遍说 献纸。

补充#7

纸钱 有些是不烧掉的,用小石头压到墓上(所以 林先 说漳还有 硩(teh4压)纸 的说法)(或另外再挂在周围的小树上的也有)。纸钱中那些闽南叫做 金 的,才是用来烧掉的。另外还要烧香、放鞭炮。
开基祖(或是某个 房头 的开基祖)的公祭,则是很隆重的,要备很多牲礼等,还要念用古文写成的祭文。有能力的,还会请地方父母官参加。
潮州,紙錢可以塞進土縫也可用石頭壓住的,點燈籠倒沒見過。

补充 #7

这次扫墓拍摄的,与诸位分享并请告知各地的名字:

清明花100404.jpg
野杜鹃100404.jpg
野蔷薇1004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