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我家的母語教育

我家的母語教育

梁淑慧

我的大女兒今年七歲,很多人見到她的第一個印象是:她的台語怎麼講得這麼好!這對於在北台灣長大的小孩來講,的確是十分難得的。

我們住在新竹的關東橋地區,這個地方的在地人是客家人,由於鄰近科學園區,有許多像我們一樣因為工作的關係而搬來新竹定居的外地人,形形色色操各種語言的人都有。所以如果你到市場去,你會驚訝地發現這裏的歐里桑、歐巴桑除了會講客家話、台語、華語之外,碰到老外還會說英語呢!也許因為科技氣息濃厚,這裏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英語教育,日常生活當中和孩子們說話,華語是第一語言,英語是第二語言,母語呢?老早就不出現在與孩子的對話裡了!

而我們家對於孩子的母語教育十分堅持,但也十分自然,從她牙牙學語開始,我們就教她講台語,一切日常生活對話也都是台語,所以她從小台語就說得很好。女兒十分愛看故事書及卡通影片,我為她講故事的時候,一定用台語講,也買了許多台語配音的卡通影片讓她觀賞。家裏如果有客人來訪,我們會提醒客人我們家是講台語的,除非在座有人聽不懂台語,我們才會改用華語來交談。我們也讓女兒了解我們所居住的關東橋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所以我們應該要學會說客家話,才能真正融入這裡的生活文化。

女兒上的幼稚園就在我們家巷口,和其他幼稚園一樣強調雙語教學,重視的是華語及英語。上學不久,女兒問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都不會講台灣話?」我告訴她﹕「我們是台灣人,當然要會講台灣話。小朋友不會講是因為媽媽忘記教她了,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呢!」孩子上幼稚園受教育,身為家長的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向園方表達我們的意見。所以我常常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與園長、老師們聊天,溝通母語教育的重要性,與她們分享我的研究心得(筆者於竹師台灣語言研究所進修),並主動提供好看、好聽的客語及台語的動畫影帶、CD……等,讓小朋友們能夠在吃飯或是遊戲的時間欣賞。漸漸地,幼稚園在每天的教學當中增加了母語學習的時間,雖然教學主要語言仍然是華語及英語,但是會適當地穿插一些母語對譯。每當老師想要將一段話翻譯成台語時,都會請女兒當翻譯,所以女兒覺得會說台語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她也從老師那兒學會了不少客家話,家裏買了阿淘的客家歌,她每一首都會唱呢!

另外,每年的暑假我一定會送我的女兒回台南娘家住上一、兩個月,一方面是回去玩,另外一方面是去接受「台語特訓」。雖然這是開玩笑的說法,但是在完全講台語的環境中生活一陣子之後,效果非常好,不像在新竹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受到身邊華語世界的影響,這一招連對大人也相當有效哦!我總是能從那兒撿回一些在我的口語裡已經消失的台語詞彙。

除了家庭、學校之外,社區也是必須用心營造母語環境的。為了證明「台灣羅馬字」對於尚未正式學習過漢字的幼兒而言是易學易懂的符號,我在教會開辦的社區教室課程中,針對三到六歲的幼兒開設了「幼兒台語班」,主要是教小朋友生活台語以及「台灣羅馬字」(其成果已整理成學術論文發表)。在這段期間,女兒是我設計教材以及製作教具的好幫手,我從師大畢業後就一直在國中服務,教的都是大朋友,要如何教好一群毛毛蟲般的小小孩,時常讓我傷透腦筋,女兒會幫我想有趣的遊戲、編兒歌的動作、畫漂亮的圖卡、選她喜歡的故事書借我當教材……從這些事情的參與,讓她了解到要讓一個小朋友學會講台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讓她珍惜自己說母語的能力。而透過「幼兒台語班」我也接觸了許多家長,許多人很有心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我們成了彼此勉勵打氣的夥伴。

我的第二個女兒現在八個月大,白天託給褓母照顧。褓母是在地的客家人,我拜託她在照顧我女兒的時候,跟她說客語不要說華語,因為華語是台灣社會的強勢語言,不用學也會,褓母也很贊同我的理念。我相信我的兩個女兒從小在文化多元的環境中成長,她們會更加認識台灣的美,也更懂得珍惜族群的文化。

鄭良偉教授常說:「如果所有會生孩子、會教孩子的母親們都能體認到母語教育的重要性,母語就有救了!」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付出行動,從家庭擴展到社區的參與,很多事情都會有所改變!

原文章:http://203.64.42.21/tg/mtfamily/Sit-bu/Niu_Siok-hui/siokhui-h.htm
反切:
頭字,管調性(陰陽),管聲母。
尾字,管調類(平上去入),管韻母。

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陰入
5 陽平;6 陽上;7 陽去;8 陽入

一筆一劃皆財富,
識繁識簡通今古。
送到马来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阿淘的歌很赞啊…
尊重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