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粤方言中的闽语成分

http://yyx.5d6d.com/thread-1074-1-1.html

粤方言中的闽语成分
甘于恩  刘倩

一  广东闽方言的分布
1. 闽语在广东主要有四处 : 1) 粤东闽语 , 分布在汕头、潮州、潮阳等十余个县市 , 使用人口在 1000 万以上 , 以汕头话为代表; 2) 雷州半岛的雷州话 , 简称为“雷话”, 海康一带又叫“黎话”, 是雷州半岛通行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约 300 万) , 分布在雷州、湛江市及徐闻、遂溪、廉江、电白、吴川等县 , 以原海康县雷城话为代表; 3) 中山闽语 , 通行于中山市沙溪、南塱等区镇及南部三乡镇 , 俗称“村话”, 可分为隆都话、南塱话、三乡话三种 , 使用人口 15 万; 4) 粤西闽语 , 通行于郁南、云浮、罗定等县的个别村落 , 又称“福佬话”, 其中云浮福佬话分布在县南富林乡的个别村落 , 使用人口 1000 余人 , 郁南连滩镇也有部分人说闽南话 ,闽语在粤西的使用人口仅约 1 万。

2. 可以肯定 , 雷州半岛与粤西之间的两阳 (阳江、阳春) 一带应还有些零星的闽语点。《中国移民史》称: “现代闽语区的雷州片 , 包括今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中山、阳江、电白、吴川诸县市 , 其中的大部分地区宋代都已有相当数量的福建移民。文献载: 绍圣年间(1094~1098 年) 南恩州 (辖今阳江、阳春、恩平等县) ‘民庶侨居杂处 , 多瓯闽之人’。特别是州治所在的阳江县 ,‘邑大豪多莆 (田) 、福 (州) 族’。化州 (治今县) 也不例外 ,‘化州 (城) 以典质为业者十户 , 而闽人居其九’。”[1]庄初升也说“广东省 22 个有‘福老’的县份 , 其中包括新丰、龙川、和平、台山等县。”2[]可见 , 历史上闽语在粤地的通行范围要远大于今天 , 由于粤、客方言势力的扩张 , 闽语才慢慢退缩至较小的范围。

二  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

1. 粤语边擦音的来源 :
在广东 , 普遍存于粤西粤语、四邑、两阳粤语中。此外 , 广西桂南粤语也有边擦音存在。一般认为:“不妨可以看作是早期壮侗语在粤方言中留下的痕迹。”[3]可是从壮、侗语的分布地域看 , 此论难获支持。壮语主要通行于桂、云两地 , 广东的壮族仅布在粤北连山县; 侗语的通行地是贵、湘、桂的局部地区。当然早期粤语地区通行的“古百越语”可能与壮侗语有亲缘关系 , 但我们不能就此说粤语的某些特点就一定是“古百越语”的底层或是壮侗语的影响所致 , 除非有大量确凿的证据。更令人生疑的是 , 在壮语的多数方言中 , 皆无边擦音, 只存在于壮语南部的几个次方言及北部右江土语[4 ]; 侗语也无边擦音。作为壮语和侗语的标准音 , 不是典型的特征。因此 , 拿壮侗语少见甚至没有的 母 , 来探求粤语 的来源 , 逻辑上就说不通。那么 , 粤语的 有无可能来自其他具有边擦音的少数民族语言呢 ? 比方黎语或苗瑶语族。因为在黎语中 , 也是普遍存在 , 瑶族的勉语亦有声母/ɬ/。不过粤语的ɬ不太可能来自黎语 , 主要原因是黎语分布地在海南岛 , 虽然早期乃是从两广大陆迁徙过去 , 但与大陆粤语没有接触关系由来已久 , 粤语的生成最多只是近两千年的事。两种语言 (方言) 没有接触关系 , 很难想象粤语会从黎语借入 。这样一来 , 较大可能是来自瑶语 (勉语) , 因为粤西、四邑地区 , 过去就是瑶、畲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 据开平《大沙区志》载: “大沙区在元、明两代 , 有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5], 清代以降 , 少数民族才逐渐消失。但瑶语有母并不等于四邑等方言的 就是来自瑶语 , 我们必须论证二者有相互借用的关系。从四邑地区的发展史看 , 我们看不到汉语从瑶语借入的可能性。理由有三:
1) 至少从三国以来 , 汉人在四邑地区已居于强势地位 , 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新会县志》说:“到三国吴黄武元年 (222) , (汉族) 在新会县境司前河村一带建立平夷县。顾名思义 , 平夷就是平定夷族。”[6]1(50)少数民族在当时属教化对象 , 可以设想 , 假如当时的汉语无 , 而瑶语有 , 这在声母上是个明显的特征 , 作为汉人自然不可能接受在当时被视为低等民族的语音特点 , 而瑶族人如要向汉族归化 , 无疑也要自觉地避免自己民族的语音特点 ,向强势民族靠拢。
2) 作为影响另一种语言的一方 , 须长期在人数上占优 , 但自汉族进入广东后 ,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就不断萎缩或被同化 , 已不太可能在重大语言特征上影响汉语了。《新会县志》又载:“晋恭帝元熙二年 , 即宋永初元年 (420) , 分南海、新宁立新会郡 ,‘领县十二 , 户一千七百三十九 , 口万五百九’。”[6]1(44)十二个县的总人口才万把人 , 每县平均不足千人 , 假如当时有哪个县是“夷人”居多 , 相信史书不会漏记。《恩平县志 (初稿)》也说: “南宋年间 , (恩平) 只有汉、瑶两族 , 瑶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20 %。”[7]南宋瑶族况且只占全数人口的五分之一 , 后来汉人更是源源不断地从外省进入南粤 , 瑶族等愈加不可能在人数上占优。
3) 如果四邑等方言的 是来自瑶语 , 那必须在语音上有较整齐的对应 , 但我们目前还找不到四邑的 与瑶语的 有任何的语音对应 , 反而四邑的与中古音系的对应却相当整齐。
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四邑等地的ɬ与莆仙话的ɬ有密切关系 , 应是闽语成分。理由是:
1) 四邑话中仅台山、开平两种有边擦音 , 而这两地汉人的先祖 , 许多皆来自福建莆仙。如台山黄氏的祖先黄岸唐朝辞官迁至莆田涵江黄巷 , 其子黄昌任南雄太守 , 其孙黄居正任官于台山 , 后代在台山繁衍至今。开平诸姓 , 也有不少与莆仙有关 , 如古宅方姓、社边何姓的祖先分别来自葡、仙。[8]
2) 广东的开发 , 相对晚于福建。在文教方面 , 福建历来较发达 , 莆、仙一带 , 因地少人多 , 生活不易 , 考取功名成了旧时文人的一条重要出路。台山于明弘治十二年 (1499) 立新宁县 , 主要官员中闽人居多 , 而闽人中又以莆籍占多数9[] , 此外 , 还有些注为“闽人”的官员 , 也可能来自莆仙。如此之多的莆仙人出任地方官员 , 在当地影响势必不小 , 尤其是当时福建文化领先于广东 , 其方言也可能有一定的典范性 , 其语音习惯 (如带ɬ音) 成为平民模仿的对象并非怪事。
3) 若只是单来自莆籍的上层阶级 , 恐难以在语音上长期影响当地方言 , 因为朝廷的官僚体制 , 并不能保证莆籍官员在四邑任职的连续性 , 须有相当数量的莆籍移民相呼应 , 才可能使得短期的语言影响长期延续下去。联系文前所引《中国移民史》文 , 加上台、开立县皆较晚 ,其县境部分原归恩平所辖 , 因此台、开两地居民的成分完全有可能与恩平相类 , 即许多莆籍移民在台、开从事经商、务农等事务 ,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数量诸方面影响形成合力 , 使得其语言习惯易被当地居民所接受。
4) 还有一明显的佐证 , 便是广东闽语多无边擦音 , 惟独与四邑两阳紧临的电白东话、廉江黎话 (皆属闽语) 有许多古心、邪、生、书、禅、船、崇母读ɬ, 电白、廉江这类闽语之所以有ɬ这一声母 , 也与移民来源有关 , 水东、廉江一带的早期移民 , 不少是从福建莆田迁来的 , 跟其他闽语区的移民来源不同。故有人认为“粤西闽语中有ɬ而没有 s 的现象 , 则主要是因为莆田母语有 无 s 的影响所造成。”[10]不无道理。邻近的四邑话有ɬ母 , 原因亦当类似。

2. 四邑、中山方言明、微、泥、疑母的音质 :
在四邑、中山诸点 , 明、微、泥、疑母的读法皆较特别 , 不是纯粹的鼻音 , 而是略带塞音成分 , 严式标音应作 [mb ]、[nd ]、[ ŋg ]。赵元任的《台山语料》说:“鼻音 m、n、ng 听起来发硬 , 是因为它后头总带一点浊塞音流 , 换言之当鼻音声母完毕韵母开始的时候 , 鼻腔关的太早 , 口腔开的太迟 , 所以结果 ma , na , nga 读成 mba ,nda , ngga。但在韵尾的 m、n、ng 没有这种现象。”[11]赵氏主要从语音学角度考虑这一现象 , 却没想到这是闽语的成分。《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四邑各点皆有这一现象 , 但程度不同 , 分述如下:
1) 新会话“mb、nd、g 在慢读时浊塞音成分较重 , 但仍带有鼻音色彩”。
2) 台山话“mb、nd、g 三个声母的浊塞音成分较重 , 鼻音成分相对较轻”。
3) 开平话“mb、nd、g 中的鼻音成分很不明显 , 几可记纯粹的 b、d、g”。4) 恩平话“mb、nd、g 是四邑话中浊塞音成分最重的 , 几可记纯粹的 b、d、g”。[12](83~88)
概言之:  
1) 开平、恩平鼻声母的浊塞音成分最重 , 接近 b、d、g;  
2)新会、台山有较重的浊塞色彩 , 是塞音为主的mb、nd、g。《综述》的分析尚欠精准。四邑各点都有浊塞成分 , 但有条件 , 条件是: 在与高元音 i、u、e等韵母结合时 , m、n、 有较明显的浊塞成分 , 但与低元音 a、 等结合时 , 却是典型的 m、n、(赵氏的观察似不确) , mb、 nd 、 g 与 m、n、 之间并不形成音位对立 , 完全可归并为一套 m、n、声母。四邑明、微、泥、疑母的这种读法 , 与闽南话的读法相似 , 闽南话这套声母逢高元音时读为 b、l、g , 逢低元音和鼻化韵、鼻音韵时则读 m、n、 , 多数学者在记录福建闽语时习惯记为 b、l、g , 并注明 m、n、ŋ 为变体。比较闽南话和四邑话 , 完全有理由相信 , 四邑的浊塞成分是闽语特征的遗留, 只是由于时间、地理因素的影响 , 四邑的浊塞成分已开始慢慢向鼻音成分转化 , 尤其是临近广府片的新会话 , 年轻一代浊塞成分已读得较弱 , 而鼻音色彩则相对增强。再看中山石歧粤语。林柏松说 m、n、ŋ “在高元音前往往带上同部位的浊塞音”[̀13](145~146) , 其实际音质是 mb、nd、 g。石歧话为何会带有浊塞成分 , 这跟它的语言环境有关。中山是个方言复杂的地区 , 粤、闽、客三种方言交错分布 , 石歧的东西两面正好夹有隆都片和东乡片两片闽语 , 南面则与客家话、三乡闽语相邻 , 在这种环境中受闽语的影响是十分自然的。据《综述》记录 , 中山 (隆都) 话刚好有这种现象 , 该书“声母说明”曰“m、n、 ŋ在高元音前变成了带鼻音的同部位浊塞音mb、nd、ŋg”[12](106 )(浊塞成分为主) , 这应非偶然 , 因为隆都话属闽语。而南塱客话却无此现象。综观多数粤语 , m、n、 ŋ三母皆无塞音读法 , 中山粤语的这种变异 , 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它受了周边闽语的影响 , 属闽语的成分。

3. 中山话非组、晓组合口部分字的读音:  在中山石歧粤语 , 古非组、晓组部分字与其他粤语相异 , 读为 h 母 , 这也是中山闽语影响的结果 , 如:

  比较上述例字 , 中山石歧粤语不仅声母读法相同 , 甚至连调值也几乎一样。林柏松指出:“古非敷奉母大部分字和晓匣母部分字 , 闽语文读 h 声母 , 这是各地闽语的共同特征之一。石歧话上述与粤语异而与闽语同的特征 , 说明它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闽语的影响。石歧话区与中山闽语相邻 , 大批来自闽语区的人口流入石歧 , 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13](156)

4. 恩平话果摄的读法 : 在四邑恩平话中 , 果摄字与粤语多数方言不同 , 不是读为 [ɔ ] (或[uɔ]) , 而是读成 [ua]  , 如:

在闽南话中上述例字白读也多读 [ - ua] (文读则为 [ o]) , 四邑其他点都无此读法 , 这不太可能是巧合。虽然 [uɔ] 理论上有可能向 [ua] 演变 , 但多数粤语并未发生这种变化 , 我们只能推测恩平话果摄的这种读法属于闽语的层次①́。相关历史似亦可佐证这点。《恩平县志 (初稿)》提到: “本邑大部分居民是从南雄珠玑巷和福建迁来的。”[7]《开平市志 (未定稿)》“第三篇: 人口民族”也有不少反映闽人在四邑生活的踪迹。此外 , 地理名称也会有一些启示 , 如《新会乡土志》“新会分区一览表”载有“龙溪乡”、“潮居都”、“潮阳都”等行政单位[14] , 若无闽南话籍的居民在此居住 , 上述名称便不可思议了。

5. 四邑话、中山话等缺乏撮口韵:  笔者说过 :“ 粤语四呼齐全而客家话缺少撮口呼 , 这已是定论。然粤语的一些次方言 , 如四邑片则普遍缺乏撮口呼 , 只有鹤山话还保留较整齐的 y - 类韵母 , 但与广州话并不完全对应。”[15]四邑话无撮口呼 , 应非客家话独力影响的结果。自清雍正元年 (1723) 督粮道陶正中以恩、开、新诸县多荒地 , 从惠、潮、嘉 (今梅县) 诸州迁出一批客家人 , 进入四邑地区后 , 客家人在总人数上并不占优 , 而且自咸丰四年 (1854) 起 , 因利益之争 ,土 (先于客家人定居四邑的汉人) 客之间多次发生大械斗。土客融合的程度甚小。有学者说:“客人有自己的族规 , 不准说土话; 不准与土人通婚 ……。由于习俗各异 , 土客相处 , 互有隔阂”[16 ]。同治六年 (1867) , 土客械斗结束 , 新宁潮居都立为“赤溪厅”, 专门安置客家人 , 直属广东布政司 , 其他各县的客家人 , 多迁往高州、雷州甚至广西 , 仅开平尚余少量客家人 , 恩平、新会的客家人荡然无存。因此 , 假如四邑通行纯粤语的话 , 或周边皆是有撮口呼的粤语 , 四邑无撮口呼的特点很难再保留一百多年而无变化。故合理的解释应是 , 在客家人进入四邑地区前 , 闽人早已大量在此定居 , 并带来闽南话无撮口呼的特点 , 一直延续至今。如果说客家话有所影响的话 , 应只是在前期起辅助的作用。中山话的情形则略异。当地汉人与后来的客家人的矛盾似无四邑激烈 , 故石歧粤语的某些变异 , 也可能与客家话的特点有关。“闽语、客语区中的石歧话全部都没有撮口呼韵母 , 而全部改读齐齿呼 (即 y 变 i) , 这是它们与城内石歧话的最大区别。这是由于中山客语和闽语都没有撮口呼韵母。在它们的影响下 , 这些地区中用来交际的石歧话也变成没有撮口呼韵母了。”[13](158) 不过从方言使用人口看 , 中山闽语的影响应更强些 , 中山闽语分布在五桂山外围及石歧以西 , 人口近15 万 , 而中山客话分布在南部五桂山区 , 人口仅 25000 , 环城、南 在地缘上更靠近人口密集的闽语区 , 更易受闽语影响。

6. 恩平话山开一的读音 : 恩平话山摄开口洪音 , 与其他四邑话不同 , 如 :

山摄带 u 介音在粤语极罕见 , 恩平的这种语音特点应与闽南话的读法有较直接的联系。闽南话山摄读 ua (文读为an) , 当从 uan 演变而来 , 因而 , 恩平话的韵母极有可能保留闽南话山摄 (洪音)未发生鼻化时的层次 , 比之闽南话更早远 (当然 , 有些声母的读法已粤语化了) 。

7. 中山粤语的声调 : 粤语的声调数目多为 8~9 个 , 甚至达 10 个 (如广西) 。但在中山石歧 ,却只有 6 个声调。笔者推测“这种现象是因中山客话的影响而令石歧话的调类产生分化合并”[15] ,似还不够全面。石歧话的 6 声调 , 应是周边的客家话和闽语共同影响的结果 , 请看中山粤、闽、客三方言舒声的具体调值:

从调类看 , 石歧话与中山客相同; 从调值形态看 , 石歧话则更近中山闽语。

三  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1. 粤西粤语的闽语词 :
虽然闽南话目前在粤西使用人口不多 , 主要通行于郁南、云浮、罗定等县的个别村落 , 但从词汇现状看 , 不排除历史上闽语在这一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可能 , 经过漫长的语言竞争 , 有些区域也许放弃了母语闽语而改用强势方言粤语 , 然闽语的痕迹却仍在语言系统中流露出 , 如“洗澡”粤西有肇庆、广宁、云浮等 6 点说“洗身”, “出殡”也大多说成“出山”, 与闽南相同 , 而德庆说“洗凉”, 可能是“洗身”和“冲凉”的合壁词。德庆、封开称“丈夫”为“老翁”, 德庆称“新郎”为“新娘翁” (不说粤语的“新郎哥”) ,也明显跟闽南话称“丈夫”为“翁”有关; 云浮“打喷嚏”除使用粤语常见的“打乞嗤”外 , 还用“打阿超”[ta35  a33  ts‘iu55 ] , 与闽南话极相近; 罗定“亲嘴”叫“针嘴” (不说“啜”) , 其中“针”读 [tsɐm55 ] , 可能来自闽南话的“斟”[tsim55 ] ; 郁南“苍蝇”不用粤语通行的“乌蝇”,而用“胡蝇”, 也与闽南同。在靠近雷州半岛的白话 , 也发现有个别词语接受了闽语说法。像“冷水”粤语普遍说“冻水Π赤水”, 但粤西信宜话却说“寒水”, 其中“寒” (匣母) 读 [ ŋan55 ] , 而匣母读 (g) 是闽语的明显特征 , 闽南话把“冰冷”说成“寒”, 雷州话也把“凉、冷”说成 [ ŋan55 ] ①, 故信宜话的“ [ ŋan55 ] 水”很可能来自闽语的雷州话。

2. 阳江话的闽语词 :
阳江话的词汇概貌虽接近广州话 , 但有些词仍看得出闽语的痕迹。如“螃蟹”既说“蟹”, 也说“ ”, 前者是粤语说法 , 后者则是闽语说法; “地豆” (花生) 的说法与潮州话相同;“菠稜菜”与厦门、福州等地一样; “芽儿”另一说法是 [j n21 ] (上声) , 与厦门话的“ ”[i51 ] (上声) 当属同源;“梗儿”的第三种说法是“枝”, 只有厦门、潮州话也这么说;“图章”说成“印仔”也与厦门等地相同;“头发”说“头毛”与厦门、潮州、建瓯等一致;“话”说成“事话”, 与建瓯说“事话”同;“刮风”说成“透风”则与潮州话一样;“吐”说成 [p‘ ]亦近闽语; “投掷”又说 [k 43 ] , 跟泉州话 [k 42 ] 相像; “擦”又说“拭” (与“擦”并用) ,“解开”又说“ ”, 都很接近闽语。证明阳江话历史上确与闽语有密切关系。

3. 四邑话中的闽语词 :
四邑话称“头发”为“头毛”, 与闽南话同 ; “咳嗽”台、开、恩说“嗽”而不说粤语的“咳”, 与闽南一样。尤其是恩平话一些词语与闽语应有密切关系。笔者曾把这类词称为“来源不明之语词”[17] , 看来有的还可考。如“门槛”粤语多称“地伏”, 恩平江洲则称“门等” [m n22 ta 55 ] , 闽南话称“门槛”为“门  (厦门 [b n24 tai 33 ]、泉州 [b n35 tui33 ]) ,恩平的“门等”与厦、泉的“门 ”应系同源。还有 ,“牛棚”粤语多说“牛栏”, 而闽南话则说“牛寮”, 恩城镇附近有两个小地名 , 一是“牛栏”, 一是“牛寮”, 义都指“牛棚”, 前者为粤语地名 , 后者则属闽语地名②。

4. 四邑话中的闽语语法成分 :
多数粤语的“反复问句”是以“动 + 否定词 + 动”的形式(你去不去 ?) 出现的[18] , 包括广州及邻近县市都用 v - 唔 - v 式 ; 而开平北炎 、台山水步、大江和广西玉林却用 vp - 吗式。四邑各点 , 正反问有时用“v + m (语气词)”的形式 , 如“林叔肯不肯 ?”这句 , 地道的说法是“林叔肯 m ?”虽亦可说“林叔肯唔肯 ?”, 但给人的印象是带有广州话味。“m ”其实是从否定词“无”虚化而来 , 因此 , 四邑话的这种“v + m (语气词)”问句形式 , 从类型上看与闽南话的“卜 + v + 唔 (音 [m])”一致。另 , 闽南话形容词双音节 ABAB 重叠式表程度减轻 , 这是闽南话的典型特征 , 这种形容词双音节 ABAB 重叠式在四邑话程度不同地存在 , 这也是闽语成分的一个有力证据。

研究方言间的接触关系 , 是目前汉语方言学急需重视的课题。当然 , 方言的本体研究依然是重中之重 , 因为只有方言的面貌弄清楚了 , 才谈得上方言间的对比研究 , 及结合文化因素来认识方言特点。但我们也主张多角度研究方言 , 既要从共时角度清晰描写方言 , 也要从历时角度看方言的发展变化 , 既要了解方言的静态特点 , 也要反映方言的动态特点。笔者还主张利用历史人文资料来探讨方言的特异问题 , 历史方言学的重大结论必须依赖相关学科史料的印证 , 以防止片面化和主观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葛剑雄. 中国移民史 : 四 [M].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997. 185.
[2]  庄初升. 论闽南方言岛 [A]. 第六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 [C]. 香港 : 香港科技大学 , 1999. 6.
[3]  詹伯慧. 现代汉语方言 [M].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85. 163.
[4]  梁  敏 , 张均如. 侗台语族概论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6. 54.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这篇是在第七届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里头的。但我看读秀上这本书里的这一篇只有个摘要,真郁闷。

很多字和音标显示不出来。

哎我有个学生是郁南福建人的后代,可惜他已经基本不会说福建话了……本来还想调查点资料。

那个信宜的ŋan,感觉不是和寒kuaⁿ相关,而是和表示寒冷的  ngân 相关吧。我记得高州的粤语也有这个词。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另外插播前几天和一个音系学的学弟讨论闽南语的bgmng音位变体时候得到的一个想法。
闽南语里头这种搭配的互补性,比如说bg和口元音以及阳声韵,mng和鼻化元音以及声化韵,似乎透露出闽南语的鼻化发生时间的一个临界点。因为正如我学弟质疑的,假如mng在发生去鼻化成为bg的时候,闽南语白读已经存在鼻化韵了,那么mng和口元音以及同元音的鼻化韵之间的搭配应该是无法区分的,无法解释为什么鼻化韵的声母就保留了m而非鼻化的却就塞化为b,因为声母m必然对后面的元音产生鼻化同化。这个现象在潮州就存在。要达成这种鼻化韵和口元音各管一摊的合理分配,比较合理的假设是当时鼻化韵还没有系统产生,因此第一次的塞化-去鼻化是非常彻底的,即全部变成bg,而后来的互补分布是在部分阳声韵变成鼻化韵之后对声母施加的逆同化影响。这样,bí和míⁿ的区分才好解释。当然这是一个初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上文甘于恩先生提到“恩平话的韵母极有可能保留闽南话山摄 (洪音)未发生鼻化时的层次”却似乎也可以算是个旁证吧。可惜看不到他举的例子,原文可能是ocr的,丢失了不少内容。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不知有无人测算过闽东语和闽南语分家的年代。闽东语无鼻化,闽南的鼻化韵体现为复元音阳声韵类型,或许那就是早期的闽南语类型。闽南语白读阳声韵的系统鼻化应晚于闽南语的次浊鼻音m, n, ng塞化发生。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据我学生所说,郁南闽语(当地称为“讲福建”)到他父亲那一代已经很不完整,他这一代更是几乎都转用粤语,尤其初中以后。他现在对闽语只会极少几个词(食猛早,食昼,食下昏,食饭,蜀个,等等),连听懂都有困难。据他父亲说广西平乐(从郁南迁去的)的福建话保存的比郁南还要好。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