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棉花,不諳母語的我一開始肯定會照字念字認為是/mi22 huɛ33/。但是看《電白方言志》,發現裏面記載的棉花的說法是/kha33 pua44/,寫作“腳半”,這詞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看李如龍、姚榮松主編的《閩南方言》有以下記載——

“中国人种棉花是元代以后从中南半岛引进的,早期称棉花为吉贝,来自马来语kapas,至今还有些地方闽南话称棉花为kapua。”

没想到在電白黎話中還能發現來源馬來語的詞。我感覺福建人遷到粵西便“安守本分”,留守當地,不再下南洋了。不過中南半島與中國西南相接,離粵西也不算太遠,兩地之間有聯繫也不奇怪。我們那邊就有個傳說,說的是一個粵西人去越南偷番薯回中國栽種,從此中國才有了番薯這一作物

[ 本帖最後由 jmraymond 於 2011-11-22 21:27 編輯 ]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番薯引進,引述自wiki:

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1]。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

源頭似乎不可能是越南,
因為呂宋之所以從美洲取得蕃薯乃是西班牙殖民地之故
傳說的事不可盡信,只能說是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事情吧。棉花稱作/kha33 pua44/應該是閩南人遷入電白之前,從馬來語中學來的。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1. 明明就ka puah,
吉貝嶼漢字訓為"吉貝"其語源跟棉花那"吉貝"有何關係?
先在語源上建立關係才能做為佐證,

2. 不過梵語倒有可能真是跟南亞語借的,
南亞語系在印度次大陸比印歐人早多了、
甚至比達羅毗荼語系更早進入,
雖然南亞語系未達印度河流域,但棉花種植可能是向南亞人學的

3. 但要說南亞語是漢語借入的"第一來源"、然後馬來語從漢語借入,
我看是比梵語-->馬來語-->閩南語 天方夜譚許多,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馬來人吸收印度文明從不需透過中國,
在他們伊斯蘭化之前早就吸收了大量印度文明,
從七世紀就印度化的馬來人(連"馬來"的語源都是梵語),
中國最早的棉織品卻記載在宋代

4. 就語音而言,
閩南語用入聲k對翻s不奇怪,用去聲也不奇怪,這無法說明什麼,
倒是馬來語不可能憑空生出個s對翻去聲,
而且人家分明有-k尾,更不需用s,
還是來自梵語靠譜些kapassa

回復 #5 Lim 的帖子

用南亚语来分析我不大会 ,看到“北中”有,就转过来看看,拓展思路~~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