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福建移民与粤西闽语

福建移民与粤西闽语
          作者:陈云龙




    提 要 从文献记载和姓氏来源看,粤西闽语区移民大多来自福建,主要是旧兴化府时期的莆田。宋元明陆续迁徙,逐步成为粤西的主体族群。他们或走海路,沿海分布,或走内陆经珠玑巷沿西江而下。闽语是继壮侗语之后粤西较早成规模的汉语方言,旧时分布范围比现在广阔。现在粤西闽语可以分为云浮片(北片)、电白片(东片)、雷州片(西片)。北片来自漳州话,东片有莆仙话特点,西片与潮汕更为接近。

  关键词 移民 粤西 闽语 福建

  一、福建移民

  1、有关记载

  福建人进入粤西不乏历史记载。先看《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的论述:"现代闽语区的雷州片,包括今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中山、阳江、电白、吴川诸市县,其中的大部分地区宋代都已有相当数量的福建移民。文献载:绍圣年间(1094一1098年)南恩州'民庶侨居杂处,多瓯闽之人'(《舆地纪胜》卷八引丁健《建学记》)。特别是州治所在的阳江县,'邑大豪多莆(田)、福(州)族'(嘉靖《龙海县志》卷八《黃朴传》)。化州(治今县)也不例外,'化州(城)以典质为业者十户,而闽人居其九'(《舆地纪胜》卷116引范氏《久闻拾遗》)。州治所在县如此,下属县也同样。清代吴川县的巨族吴、林、陈、李各姓,祖先都是在宋代由福建沿海迁人的(陈舜系《乱离久闻录》卷上)。"(葛剑雄1997)

  除此之外,贬谪粤西、海南的文人也有记载。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苏辙被贬海南,路经海康,在《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的小引里说:"余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人也。"又如,〔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钦民有五种:……四曰射耕人,本福建人,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钦州古代属合浦,与今粤西属统一行政区。

  宋代以后也多有记载:[明]王士性《广志绎》: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这里的"东人"说闽语,就是福建人。福建在粤西的东边,故名。

  2、姓氏来源

  从粤西各地县志记载看,今粤西闽语区居民多来自福建。雷州半岛是集中的闽语区,居民先祖多来自福建省莆田县。下面摘录雷州大宗姓氏的来源(据《海康县志。姓氏》)。

90fba609962a11e75a1f1e.jpg



      电白是以闽语为主要方言的地区,其居民也多来自福建。据1990年的统计,电白县有姓氏257个,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31个。《电白县志。部分姓氏来源》探寻了主要姓氏的源头,绝大多数来自福建莆田。

  列表如下:电白主要姓氏来源表

90fba609962a11e75a5521.jpg



吴川兰石、覃巴是闽语区,其居民也来自福建。

  兰石林姓的祖先是林知印,福建人,元朝惠宗至正二年(1346年),到当时的南巴县任县长时进入吴川,1382年其子孙迁入兰石地。

  梁姓六始祖克家公籍处晋江,嗣迁莆田。七始祖訥言公由闽入粤,大概在南宋淳熙年间,迁高州府茂名县丞,任满后居梅禄之栋楼村。

  据《吴川县志》卷十《杂记》:"吴川巨族,吴林陈李几家而已。吴曰上郭(上郭村,今在吴阳镇),自闽入粤"."林姓也由闽入粤"."乾塘陈氏者,本闽兴化府罗源县珠玑巷人","北六都陈氏,号三山,宋南渡后,由罗源筮仕高凉刺史"."三柏李姓,祖籍漳州龙溪县小榄村".又据杨振泉主编《吴川文物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页二十:"[吴阳芷寮]吴云家谱有载,始祖吴浩今(距今十四世),因仕途险恶,于明嘉靖年间自福建迁芷寮,弃官从商。"(转引自张振兴1992)

  不仅今闽语区的姓氏来源于福建,非闽语区的姓氏也多来源于福建。化州今属于吴化片粤语的区域。但"据县内225姓(含不同源之同姓)族谱的记载,来自广东省内的118姓,来自福建69姓,来自广西等外省38姓","明朝是迁入的高峰,共有121姓,其中66姓来自省内,47姓来自福建。" (《化州县志。部分姓氏来源》)

  来自省内及广西的的多属再迁,其中有部分祖源地也是福建。排除再迁,69与47都是不小的数字,排在第二,分别占30.6%和38.8%.可见福建移民的规模。不过清代以后就没有福建移民迁入化州,"清代迁入的有63姓,44姓来自省内,15姓来自广西。"(同上)
下面例举直接来自福建的姓氏及部分辗转迁徙的姓氏。

  化州福建籍姓氏表

90fba609962a11e75a8128.jpg



      辗转迁徙化州的姓氏来源表

90fba609962a11e75ad038.jpg



      湛江周围郊区、遂溪、徐闻、阳江等也多为祖籍福建的移民。此不赘。

    3、总结

    唐五代以后,随着冼氏家族为首领的俚族势力的衰退,汉人在粤西的政权更加巩固,外地汉族移民大量迁人。较早成规模进入的是福建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南部旧兴化府及广东东部的旧潮州府地区。他们多由海路迁徙,沿着海岸线由东向西分层次推进,最早进入粤东今潮汕地区(粤东与福建接壤,可由陆路)。接着进入粤中即今珠江流域,有诗为证,南宋诗人刘克庄《城南》诗:滨江多海物,比屋皆闽人。今中山市隆都、三乡等地保留闽语,也是明证。接着进入粤西地区,主要集中在阳江、电白、吴川和雷州半岛。并以此为基础由南而北向内陆推进。今四邑地区未见闽语,但从理论上推论,也应是闽人西进的重要一站。云浮地区及广西的闽语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云浮地区的闽语叫漳州话或福佬话。郁南是源头,罗定太平、云浮富林、广西平乐的闽语都是从郁南发散出去的。郁南位于西江与南江(西江支流)的交汇处,沿西江西进可以到广西,沿南江南下可以到罗定、云浮。因此,云浮及广西的闽语与粤西闽语走的是不同路线,粤西闽语走海路,云浮及广西闽语走内陆经珠玑巷沿西江而下。这也是福建闽语西迁的两条主要途径。海南也是福建移民的目的地,也有移民从海南辗转迁粤西。福建移民粤西的原因或因仕宦,或为商贾,或躲避战乱,或迫于生计。大体上,宋代多为官员,宋末元初主要是躲避元兵追杀,元以后多为生计。迁徙时间主要在宋代到明末,清代以后渐趋式微。从族谱记载、口头传说看,福建移民具体的始发地多为莆田。避战乱,或迫于生计。大体上,宋代多为官员,宋末元初主要是躲避元兵追杀,元以后多为生计。迁徙时间主要在宋代到明末,清代以后渐趋式微。从族谱记载、口头传说看,福建移民具体的始发地多为莆田。避战乱,或迫于生计。大体上,宋代多为官员,宋末元初主要是躲避元兵追杀,元以后多为生计。迁徙时间主要在宋代到明末,清代以后渐趋式微。从族谱记载、口头传说看,福建移民具体的始发地多为莆田。

    二、粤西闽语

  1、粤西闽语的形成福建移民大规模迁入的结果必定导致闽语在粤西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成为强势方言。先看雷州闽语形成。

  明万历《雷州府志》卷五:雷之语有三。有官语,即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潮大类,三县九所乡落通谈此。有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惟徐闻西乡言之,他乡莫晓。大抵音兼角徵,盖角属东,而徵则南也。雷地尽东南音,盖本诸此耳。东语谬,黎语益侏儸,非正韵,其孰齐之?

  这里提到了三种方言(语言):官话、东语(客语)、黎语。官话放在第一位,分布在州治城区,不仅仅官员、士大夫使用,而且“城市居者言之”,表明是城区的交际语言。官话是“正音”,“非正韵,其孰齐之?”说明官话也是当时的权威方言。东话即闽语,又叫客语,相对于黎语,闽语后到,属客话。“三县九所通谈”,分布范围很广,使用人数众多,但是没有进入州治城区,还不是权威方言。黎语,即当时俚族(黎族)使用的语言,当时已不是当地的强势方言,只能偏安于“徐闻西乡”一角,汉族移民听不懂。

  [明]王士性《广志绎》: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 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唯耕垦为活;四曰蛋户,舟居穴处,近同水族,亦解汉语,亦采海为生。郡少耕稼,所聚珠玑,以亥日聚市,黎、蛋壮稚以荷包饭而往,为之“趁墟”。

  廉州,大致在廉江、钦州、北海、博白一带。这里提到了“汉音”(当为官话)、闽语、俚语(黎语)、疍家话四种方言(语言),廉州地域与雷州不同,但方言(语言)格局与《雷州府志》记载基本一致。闽语也排在第二位,主要分布在农村。当然,不像俚人和疍家那样偏僻。

  民国《海康县续志?方言》引万历《雷州府志?言语志》后,加《按语》云:雷州语三,海康多属东语,而读书则半官语也。又有惠语,多惠州人移居相沿者, 然居少数。(陈)景鋆又识。

  这里提到两种话,东语、惠语。海康是县城,已经是闽语为主。官话已不是城里的权威方言,只是教学语言,只在教学读书时使用。闽语成为海康县城流通方言。惠语属于客家话,但是“居少数”。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闽语唐朝开始进入雷州,宋代有了相当的规模,明朝已是主要交际语言,清朝遍布粤西。经历由点到面,由乡村到城市的壮大过程,战胜了当地土著语言,取代了官话的地位,最终成为粤西的强势方言。

  电白闽语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电白县的语言和方言记载,也可以反映电白闽语的形成、壮大过程。

  清光绪十三年《重修电白县志?卷三》:“唐宋以前,壮瑶杂处,语多难辨。前明军卫留居电城,今城中人语曰”旧时正“;海旁声音近雷琼,曰‘海话’;山中声音近潮嘉,曰‘山话’。”

  民国三十五年《电白新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越语系。……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神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之内,即今之黎马蓝各族;其语言因其地而言曰”城语“,因其时而言曰”旧时正“,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斯篇附述之。”

  两种县志提到的方言共有四种:闽语、客家话、粤语、旧时正话。两种方言志所论方言的顺序不同,反映了方言地位的变化,清光绪十三年《重修电白县志》把“旧时正”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三十五年《电白新志稿》把“旧时正”最后“附述之”,说明正话已经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海语清初在“正话”之后,排名第二。到民国,海语排第一。说明,海话无论从使用人数还是影响力都是强势方言。抗战以后,“旧时正”的大本营——电城逐渐成为海话的天下,现电城已无“旧时正”。

  2、粤西闽语的分布以下材料多据方志及有关材料核实而来。

  粤西闽语由西向东,由南而北具体分布如下:雷州市,分布在雷州市境二十一个区镇。除客路、英利等区有几个乡讲白话(属粤语),哎话(属客家话)外,全市都讲闽语。

  徐闻县,分布在全境十八个区镇,除下桥,曲界等区以及县属国营农场有些居民讲白话、哎话,全县同行闽语。

  遂溪县,多数地区使用闽语,分布于东、中、南和西南部的黄略、城西、岭北、建新、城月、洋青、沙古、河头、乐民、江洪及西北部的北潭等地。

  湛江市区,分布在麻章、湖光、太平、民安、东山、东简、硒洲等七个市辖郊区,以及赤坎、霞山两个市区的的城中村,坡头南三镇的渡口及北涯村也有分布。

  吴川县,分布在覃巴、兰石、王村港三个镇。

  电白县,闽语分海话和黎话。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门有少量分布。羊角镇主要是粤语区,但罗浮、竹营、上庵、大同、共同、禄段、杨屋、潭桥、园田、黎明、新城、来龙、柏屋、坡仔、潭段等村委会讲黎话。

  粤西之北的区域也有少量分布。

  罗定市,分布在太平镇的腾笔村、猴子平村,罗平镇的双村、三朗村。太平镇的坑口村以前讲,大概在70年前消失。

  云浮市,分布在富林镇的寨塘和马塘两个村寨。

  郁南县,分布在南靖、龙溪、涵头、浦边、北溪、漳平等地。(据张燕芬2010)

  广西自治区,分布在平乐县二塘镇的周塘、和平、燕塘、马家等村。张家、沙子、桥亭、附城等乡镇。(据张燕芬2010)

  将今粤西闽语的分布与有关闽语的历史记载及福建移民的迁徙情况比较,可以发现,宋元明时期的粤西闽语的区域比现在要大。早期的闽语区从东到西包括从阳江到电白到钦州的连片区域,由南向北可以包括廉江、化州在内的广阔地带。大概清朝以后,闽语的区域开始逐步缩小。现在化州全境没有闽语,廉江的闽语退缩到与遂溪闽语区相连接的几个地方,吴川向东退缩到与电白闽语区相连接的几个地方,阳江只有与电白相邻的靠海的几个镇还有些许保留。闽语区由过去的片状分布,变成被割裂的块状分布。

  今阳江粤语及吴川话(早期层次的粤语)可以找到闽语的点滴印迹。如黃坡话“五”读ŋou33,与粤西闽语ŋɛu31接近,与粤语m̩ 或ŋ̩不同。阳江话“煮”读hɔk53(甘于恩提供,黃高飞核实),与闽语煮鱼之煮用词相同。“蠅”可读ʃiŋ43(黄伯荣1989),与闽语读音相同。以母字读s是闽语的特点。形容词程度加深可用同音节重复三次以上的方式表示,第一个音节变调,如“酸酸酸”读ɬun24ɬun33ɬun33。这也与闽语相同。

  闽语区的退缩与粤语的进入和强势有关,粤语的强势推进呈现出由北而南的态势。粤西北部的信宜和高州福建移民相对较少,较多移民来自粤西之北和东边的广府地区。化州靠近信宜、高州,首先受到粤语移民的冲击。阳江后来多属肇庆府,来自珠玑巷和广府的移民强势进入,粤语覆盖了当地的闽语。

  按照传统划分,粤西闽语属于雷琼片。不过,两地闽语差异较多,不妨独立成片。另外以雷州概指粤西闽语也是以偏概全。粤西闽语可以分成三片,云浮片(北片)、雷州片(西片)和电白片(东片),三片闽语有差异明显。介于电白吴川交界处的东话从地理上与电白片连成一片(属东片),但是,变异较大,与东、西两片都有不同。

  Fujian immigrants and Min dialect on western Guangdong

  参考文献

  [1] (明万历)雷州府志卷五[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2] (清)海康县续志(卷二)[M] .雷州:雷阳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

  [3] [明]王士性。《广志绎》[M],中华书局1981年12月,p103)

  [4] 张振兴。广东省吴川方言记略[J]. 1992.方言。第3期。

  [5]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字汇》[M](阳江部分)。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作者: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陈云龙)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好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