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手頭上沒資料,我也只能憑自個的感覺來加以討論.
有幾點看法說一下,並不一定是對的,想到哪就說到哪,所以有點隨意:
1.苤,只是我臆測的,可能并沒有道理,既然想到了,又加之是討論性的論壇,就拿出來與大家探討了。
2.不是象形字,本義是花柎,我是認同的,也是很早就知道了。
3.對于金文不丕同字,我的意見是字形相混.我也不會因為他是大家,就否定自己的想法.因為古文字向來是見仁見智。權威若我們覺得不對,也可以不接受其觀點,而且鄭張很可能是接受其觀點作為其上古擬音的諧聲依據。
4.你至然不認為桮,也就是後來寫成杯,是從否得音,那你能否定痞從否(既後來的丕)得音嗎?
5.我知道丕的古篆可以寫成否,持閩南語phai為否字的人,它的本義是說“丕”字,只是字形古代有寫成否。我見過這種學說的人是這么說的。既然有見過,本著探討的精神,有必要說明“否”字說其實真正說的丕而不是表示否定義的否。
6苤字之說(我的假說)應該是這樣:丕的本義是苤,只是後來丕用來表引申義,新造苤來表示原來的意思。我舉帝蒂也是為了說明這種情況,帝的本義是花蒂,後來用于表示帝王等其他意思,新造蒂來表示原來的帝。“但“苤”字后起,《说文》诸早期字书无载,似乎不能作为造字之初的证据。”(你的話我深不以為然,感覺不是很妥)這句話就顯得莫名其妙了,難道帝就因為蒂是後起之字就使帝的花蒂之說不能作為證據嗎(帝的本義就是花蒂的形象,我也只是假說丕的形象來自苤藍的根莖形象,加一點來表示花木的這個特征而已,字書沒有,我們假想終該是可以的吧,須知帝用蒂的本字也是依其形象假想出來的)?網其本字是网,後加聲符亡,成罔,罔用于迷罔義或其他義又新造新形聲字網(從糸罔聲),網也是网的後起字嘛。
7鄭張的擬音的是建構在不丕否同源的基礎上,舉其擬音并不能說明什么。如果不丕不同源,僅是字形相混而引起的呢,鄭張是否要檢討一下其擬音的真實性呢?
不1 广韵非纽尤韵甫鸠切,上古声符“不”,韵部“之”,pɯ
不2 广韵非纽尤韵方久切,上古声符“不”,韵部“之”,pɯʔ 象花柎,与本同源。
不3 广韵非纽物韵分勿切,上古声符“不”,韵部“物1”,pɯ'>pɯd中古才促化
否1 (即後來的否,此字明顯是依不=丕將其歸為之部,上古擬音就依此構擬,其成立的基礎在于不丕是同源的基礎,而不能成為論證不丕同源的依據)广韵非纽尤韵方久切,上古声符“不”,韵部“之”,pɯʔ
否2 (其字後來寫成丕) 广韵并纽之韵符鄙切,上古声符“不”(丕),韵部“之”,brɯʔ
痞1 广韵并纽之韵符鄙切,上古声符“不”(丕),韵部“之”,brɯʔ
痞2 广韵非纽尤韵方久切,上古声符“不”(丕),韵部“之”,pɯʔ
丕 广韵滂纽脂韵敷悲切,上古声符“不”(丕),韵部“之”,phrɯ, 不的转注字
杯 广韵帮纽灰韵布回切,上古声符“不”(丕),韵部“之”,plɯɯ同桮
桮 广韵帮纽灰韵布回切,上古声符“不”(丕),韵部“之”,pɯɯ
芣 广韵奉纽尤韵缚谋切,上古声符“不”,韵部“之”,bɯ
弗 广韵非纽物韵分勿切,上古声符“弗”,韵部“物1”,pɯd跟後來的否認義的“不”同源,即不3,同屬物部
我不想因為鄭張為大師就不去否認他的構擬,因為上古音也是很大程度建立諧聲字,如果諧聲字弄錯的話,其擬音是不是值得深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