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的鼻化韵是后起的吗?从"羊毛,杨梅,物件"说起

羊毛:泉[iu~mng]漳[io~mo~]
杨梅:泉[ts'iu~m]漳?
物件:泉[mngh-kia~]漳[mih-kia~]
潮汕,海陆丰,雷州,电白,海南等地的对应读法有请各位补充,有对比才能出真知,比如:
从iu~->io~的对应,我怀疑[ts'iu~m]本字是"树梅",正如"橡胶"[ts'iu~ni~]本字应该是"树奶".

另外,潮州的通用动词mue~本字据说是"物",
而泉腔往往将本应读ue~ueh的字读为ui~uih,如"梅血划县悬",好比e~->i~一样可惜.
所以我觉得"物件"[mngh-kia~]和[mih-kia~]演变过程是:
mueh->muih->mngh/mih

杨梅[ts'iu~m]以及媒人,草莓等的[m]也是异变,演变过程估计是
mue~->mui~->mng/mm->m

毛读[mng]也是很显然的异变,mo~->mng,
此韵类至今在漳腔潮腔的两[no~]有遗留,潮腔"望"[mo~],海南也是,看的意思除了mo还有一个o,本字应该是"目英"

以上这些字文读都并非鼻韵,却被感染为鼻化韵以至连同真正的鼻化韵字,一起异变为独立成韵的[ng][m]
这些都反映了早期闽南语有系统的鼻化韵吧
有些字的鼻化有点匪夷所思,火的文读就是
鼻化應該是後起的,不過時代很久了,湘語吳語閩語都有鼻化的現象

我個人的看法
石狮鼻化面目全非,整个系统都崩溃了
海南閩語也是全盤崩潰,而且時間很早了。
原帖由 游客 於 2008-1-13 16:10 發表
闽南语的鼻化韵是后起的吗?从"羊毛,杨梅,物件"说起

羊毛:泉[iu~mng]漳[io~mo~]
杨梅:泉[ts'iu~m]漳?
物件:泉[mngh-kia~]漳[mih-kia~]
潮汕,海陆丰,雷州,电白,海南等地的对应读法有请各位补充,有对比才能出真知,比如:
从iu~->io~的对应,我怀疑[ts'iu~m]本字是"树梅",正如"橡胶"[ts'iu~ni~]本字应该是"树奶".

潮汕的读法:羊毛iêⁿ/iôⁿ-mô;杨梅iêⁿ/iôⁿ-buê,物件是muêh-kiăⁿ,有些地区是mêh-kiăⁿ。

橡胶一般写作“树泥”chhiū-nî,nî和潮汕的妳/奶nĭ音调不同。不过也不排除是习惯用法中的石化变调现象。比如“奶瓜”就读ni-kue而不读nĭ-kue.
另外,潮州的通用动词mue~本字据说是"物",
而泉腔往往将本应读ue~ueh的字读为ui~uih,如"梅血划县悬",好比e~->i~一样可惜.
所以我觉得"物件"[mngh-kia~]和[mih-kia~]演变过程是:
mueh->muih->mngh/mih

杨梅[ts'iu~m]以及媒人,草莓等的[m]也是异变,演变过程估计是
mue~->mui~->mng/mm->m

毛读[mng]也是很显然的异变,mo~->mng,
此韵类至今在漳腔潮腔的两[no~]有遗留,潮腔"望"[mo~],海南也是,看的意思除了mo还有一个o,本字应该是"目英"

以上这些字文读都并非鼻韵,却被感染为鼻化韵以至连同真正的鼻化韵字,一起异变为独立成韵的[ng][m]
这些都反映了早期闽南语有系统的鼻化韵吧
潮汕的通用动词“物”是读作muêh,有喉塞音尾的。潮汕的“毛”读为mô。

我想vudik兄的意思,是认为像 物、毛、梅这些以鼻音声母起首,而按照中古汉语(乃至上古汉语)其韵部又是没有鼻音的字,可能在闽语中却是早就有鼻化音的了吧?因为此类字,一般学界可能倾向于认为先前其韵部是没有鼻化的,和中古汉语一致,而后来由于出现其他有鼻音的韵部蜕变成鼻化韵之后,根据类推原则感染了这些本来应该没有带鼻化的字。举个例子,即:
毛,中古莫報切,效摄豪韵,韵部不带鼻音,所以一般认为一开始闽语应该也是mo,o没有带鼻化,后来在“望”“两”等真正带鼻音的韵部蜕化为鼻化韵之后,根据类推作用造成mo的o也被鼻化成为môⁿ(附带说明一下:实际上我写白话字的时候是否在这类m-,n-,ng-起首的字中写出鼻化符号ⁿ,完全是按照其在中古是否韵部带鼻音来决定,比如毛我写mô,望我写mōⁿ,但实际上o和oⁿ读音在潮汕无差别,都是带鼻化的。正字法的区分只是人为的而已

可是从vudik兄提供的材料看来,这类异乎中古的鼻化韵似乎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不然后面不可能发生鼻化韵进一步蜕变成ng/m之类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界认为鼻化韵后起的说法可能要重估,或许鼻化这个特点是在闽语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有的了,甚至在原先中古带鼻音的韵部蜕化为鼻化韵之前,有一部分鼻音声母的字就已经有系统的鼻化韵了,虽然可能那个时候仅仅是作为非音位的伴随特征。或许这和闽语的底层有关罢。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對音韻演變發展不感興趣,這方面的基礎也很薄弱。我只提供一些語料與人參考。

普通話的“楊梅”,廈門語讀為chhiū-m̂(首字無鼻化,音同“樹梅”)。在我家鄉漳州龍海白水鎮一帶,讀為“chhiō-m̂”。在漳州薌城區和龍文區一帶,讀為“chhō·-m̂”(音同“粗梅”)。另據vudik在1#樓的陳述,可知泉州有讀為chhiūⁿ-m̂(首字鼻化,音同“橡梅”)。

看起來,似乎要數廈門的“chhiū-m̂”和泉州的“chhiūⁿ-m̂”聯繫最為緊密,其次是龍海白水的“chhiō-m̂”。而薌城一帶的“chhō·-m̂”似乎完全都不著邊。

“唱歌”的“唱”,泉州和廈門讀為chhiùⁿ,漳州薌城和龍文一帶以及龍海的石碼、榜山一帶讀為“chhiò·ⁿ”,都很合“情理”。然而,在龍海的白水鎮、長泰縣的一些地方、台灣的台南一帶的一些地方,卻讀為“chhiò”(音同“笑”),曾經讓外鄉覺得不可思議。

或許,對比一下,可以從中發現一點規律。
鹭水芗南-闽南语部落(http://hokkienese.com/)  ·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
泉州腔的tshiunn m有可能是受後面的m鼻音化了
白读“唱歌”的“唱”,潮汕也是无鼻化的chhiò/chhiè。

杨梅我只听过iôⁿ/iêⁿ-buê,没有听过类似福建那边的chhiu-m之类的。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雷州海南应该是保留了很多原先鼻化韵痕迹.
像"糠糖傍..."就是读o韵,和漳州长泰话相似,泉腔将鼻化韵变为鼻韵了,漳腔也只残留一个"两"[no]吧
像"穿管断..."读ui韵,和漳腔相似,泉腔则把鼻化韵变质为鼻韵.
io~/iu~在大田惠安等地读为ing也可以认为是o~变为ng韵的延伸.
无论是o~/io~还是ui~,目前趋势都使得闽南语的鼻化韵不太健全.
另外,关悬[kue~->kuan]闲间[-ai~->-an/ing/eng]也可以认为闽南话的很多鼻化韵存在逐渐转型的趋势.

[ 本帖最後由 游客 於 2008-1-13 22:2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