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的你我他

我 ggua   複數:我們 ggua-ggun(ggua-a+n)
汝 li         複數:你們 lin(li+n)
伊 i          複數:他們 in (I+n)

覺得是一種這樣的結構
吾乃東風也 初次見面 請多關照
吾名前者東風候 初候而目掛枡 何卒宜相願候
僕의 名銜은 東風이다. 잘 付託합니다

回复 #1 東風ㄐㄧㄝ 的帖子

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就是单数人称+侬构成的,即:我+侬=阮(góa+nâng,前字全体加后字声母。现在闽南的侬则由于演变为lân比较难看出。可参照一些非中心区的闽南语,还有我侬、汝侬、伊侬的说法。潮汕则不少地区我侬、汝侬已经合音,而伊侬尚未合音)。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三鄉話:

我(?)
單數「waa2」(有時候一定要讀 waa1)
複數「nang2」或「nang2 nang5」(有時候 nang2  一定要讀 nang1)


單數「ni2」(有時候一定要讀ni1)
複數「ni2 nang5」


單數「i3」
複數「i3 nang5」
原帖由 輶轩使者 于 2008-9-21 11:38 发表
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就是单数人称+侬构成的,即:我+侬=阮(góa+nâng,前字全体加后字声母。现在闽南的侬则由于演变为lân比较难看出。可参照一些非中心区的闽南语,还有我侬、汝侬、伊侬的说法。潮汕则不少地区我侬、汝侬已 ...
闽北也有这种讲法 但没合在一起
我人
你人
イ巨人

也有讲
我伙人
你伙人
イ巨人
吾乃東風也 初次見面 請多關照
吾名前者東風候 初候而目掛枡 何卒宜相願候
僕의 名銜은 東風이다. 잘 付託합니다
闽南语的gún和goá,我好象听台湾很多的都发为ún和oá了。
gún有“我”的意思吗?我听一些歌的意思就像是“我”。
Mài pàng-khì lù--âi huàng-siŏⁿ. Tng huàng-siŏⁿ bô tŏ--àu, lú huáng hó seⁿ-tshûng, tăng sûi-seⁿ iû-sí.
      ---- Bé-kiok Thóu-ung
勿放弃汝其幻想。当幻想无在了,汝还好生存,但虽生犹死。      ——马克•吐温
台灣有些人讀為"oá"、"ún",這是懶音,不能代表正宗的閩南話或台灣話。
歌曲中聽到很像是“我”的“gún”,嚴格地說,這不是“我”,而是“人家”。
鹭水芗南-闽南语部落(http://hokkienese.com/)  ·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
昨天下午在教會遇到一位菲律賓華裔,確定我們都是閩南裔之後,我們很高興地用閩南語交談,我發現他在說人稱時,後面也都會加一個「儂」,和之前我在新加坡電影看到的一樣,看來這個說法在東南亞閩南裔社群中還保留得很好,在閩台卻較少聽到。
一切良善力量攏遮蓋著咱,無論如何攏著向望安慰,佇瞑時、日時、逐日新的開始,上帝攏卜及咱儂同在。(潘霍華)
對我來講,這是一個無法自己解釋清楚的現象。照理說,那些複數形式,最早以前應該是 : [單數人稱代詞] + [儂] 這樣的形式,而後才合音成為goan / gun  ; lin  ; in 這種純粹尾巴加n 的結果。不過,我想不明白,為何台灣和閩南本土,都只有goan / gun  ; lin  ; in ,卻沒有了 [單數人稱代詞] + [儂] ;而菲律賓卻有 [單數人稱代詞] + [儂](這是小葉證實的) ??要知道,閩南人移民菲律賓,應該和移民台灣差不多同年代,而且菲律賓僑界與閩南的互動至少在解放前一直是熱絡的!

我想,要解釋這種看似怪異的現象,可以有以下的推論。菲律賓和其它南洋國家(地區)一樣,那裡的華社,長期存在著閩(漳泉)、潮雜居混居的事實,那裡的福建話事實上更容易受到近親——當地潮州話(特指海外潮州話)的影響,而與原鄉的閩南話產生一定的差異。

台灣的情況不一樣。潮州雖然有移民台灣,但是潮州話卻沒能在台灣活下來,而是在開墾的早期就完全被近視——漳泉話同化、蠶食得乾乾淨淨,幾乎不留痕跡。而事實上,除了極少數外語借詞,台灣的閩南話可以說完全就是原鄉閩南話的翻版,如同將福建各地閩南話相互雜揉後的結果。
鹭水芗南-闽南语部落(http://hokkienese.com/)  ·
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
有點道理。

有點可以肯定的,閩南可能經歷過 人稱+儂 表複數的階段:

gua lang(龍巖)>guan(漳州、泉州南音)>gun(泉州現代音)
……

問題是在于閩南傳入東南亞(誤打成潮州,已更正)的是否前一種形式,後來在東南亞保存較古的形式,還是那種形式是由于跟外圍的閩南話其他支系的接觸而產生的呢?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8-11-19 16:51 編輯 ]

回復 #9 鴻雁於飛 的帖子

类似福州话讨论那个阿前缀,确实有可能一些是本来有,后来丢失,但后来又在外围影响下重新生起的。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