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好像福州的'齋'

236.jpg

從jm的頭像上看到的. 很像福州的'齋' tse1, 皮用秫米粉捏的, 中間的餡是加了紅糖的秫米. 炊熟後, 用朱砂水在中間點一點. 祭神祭祖的時候, 經常會用到.
我小時候最愛幫大人包這個了.
各地有無這樣的食品?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属于“餜”类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這一類食物,我們叫做[pua31],據說這個字來自客家話,可寫作“粄”。對應閩南、潮汕“粿”一類的食品(我們不說“粿”)。
一般用米粉做成粞[tshoi44],再做成外皮。餡料多種多樣。過節拜神時常會見到,常作為探親訪友時的禮物。

粄有很多種類,我頭像的那種叫做“印粄”[in44 pua31]。即包好餡後,把它塞進木板模子裏,印出整體形狀和表面的紋樣,最後在背面附上一片樹葉或裁剪過的荷葉(作用應該是在蒸煮時防止粘底吧),上面再點一點紅色的印記;還有“菜粄”,即整一個在包好餡料之後用菜葉裹起來;還有一種是用狹長的樹葉沿著葉脈中線兩邊對折貼合;還有“發粄”、“炊頭粄”(即年糕)、“粽粄”(這其實就是一般的粽子)等……

這類食物像“年例”這種節慶一樣,在粵西很普遍,閩粵客都有。當地粵語和客語對應稱為[æt]陰入,有人說應寫作“籺”,其實和我們閩語民系的[pua31]是同一樣東西。而且貌似高州城的“籺”種類會豐富一點。

這類食物究竟最早始於閩粵客當中的哪一個民系,現在還不清楚。反正我們那邊各民系的文化習俗都趨同了。不過照阮兄的介紹,很有可能是來自閩系移民的。

[ 本帖最後由 jmraymond 於 2011-11-2 10:07 編輯 ]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炊頭粄,应该就是萝卜糕,潮州话称之为“菜头粿”(tshài-thâu-kuê)

揭西河婆这一类食物都称之为“粄”(pàn 用PUJ拼读),比较出名的有“细粄”(sé pàn 用PUJ拼读,不变调),也叫“菜粄”(tshói pàn 用PUJ拼读,不变调)
,   
,   
,   
  

真剣にやると、知恵が出る。

Ĉiu rajtas lerni la gepatran lingvon,kaj la internacian lingvon.

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微博  http://weibo.com/bambooheng
"...即包好餡後,把它塞進木板模子裏,印出整體形狀和表面的紋樣..."

我們直接塞進碗裡去炊(蒸),就是"碗粿"(uáⁿ-kué),
通常餡料是豬絞肉、筍丁,附加蛋黃、香菇,

因為連碗蒸,通常拿出來直接食用看到的是另一面,平的那面,
所以紅點也點在平的那面,紅點是記號不同內餡用的,
照我們老彰化市的習慣好像是有蛋黃的點紅點、有香菇的不點紅點
(還是相反,我忘記了)

這些食物的歷史可能比民系的歷史都長,無所謂誰學誰

[ 本帖最後由 Lim 於 2011-11-2 09:50 編輯 ]
糕點之類的食製,三鄉話統籌「boaa24」或「boaa24*21 caau24 」。曾懷疑「粄」是否「boaa24」字的本字,亦曾查証有無「飠半」這個寫法。至於其中的「caau24」字,寫作「草」字恐怕也難免質疑。

搋和糯米粉包餡,在深油中炸製成空心圓球狀的食品,三鄉話稱之為「煎堆 -  zin53  dai33」;用蕉葉或蘋婆葉墊底密排在蒸籠上隔水炊製的糕點,則稱之為「炊煎堆 - coi53 zin53  dai33」。

先母在生時,每遇神誕和家人生日,都會按適當比例把糯米粉、粘米粉、黃糖搋和,填入壽桃餅印中,印製壽桃餅,平鋪蒸籠上隔水炊熟,首先敬奉神靈,然後與左鄰右里分享。

[ 本帖最後由 tpyao 於 2011-11-3 19:50 編輯 ]
1 陰平 33 / 2 陰平A 44 / 3 陰上 35 / 4 陰去 21/
5 陽平 55 / 6 陽去 32 /
7 陰入 2 / 8 陽入 3 / 9 變入5

配合CCR資料庫,標音由粵拼轉用國際音標
我們的“印粄”也常常是用壽桃餅印印出來的。三鄉「boaa24」和電白雷州的[pua31]應是同源的。

我們的“煎堆”讀作[tshin33 tɛ33]。讀音聽起來像“親袋”。

[ 本帖最後由 jmraymond 於 2014-11-13 09:48 編輯 ]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客家方言_粄_类词与客家民俗.pdf (544.75 KB)(右键另存为,手动重命名)

找到了這篇文章,裏面說“粄”是客家話的特色詞。
貌似三鄉、粵西、海南的閩語都說“粄”,而閩南潮汕說“粿”。也許是閩人沿海岸線向西向南遷移時路過客話區,吸收了這個客家詞的原因?
電白黎話八調
33陰平,22陽平,31陰上,44陰去,
43陽上,5陰入,2陽入,55長陰入
"也許是閩人沿海岸線向西向南遷移時路過客話區"

我覺得可能是後期客家移民帶入粵西的,
閩人路過的時候海岸線應該還都不是客話區,
客家大宗往東江流域以外的粵省各處殖民不會早於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