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òng(义:颤抖)

之前曾提过府城的“晚”字白读音变为 móng ,
近期发现我处一些类似的情况,如:
1. 菲尔德字典中称“鼻孔”为 phīⁿ-khang-kńg,我处现叫法为 phīⁿ-khang-kóng。
2. 菲尔德字典中称“矮子”为 ói-tún,我处现叫法为 ói-tóm。

“phīⁿ-khang-kóng” 的 “kóng” 刚开始我以为是 “孔”,“ói-tóm” 的 “tóm” 刚开始我以为来源于 "tám"。
假如从白读音的变化来看:
晚:muán --> mún --> móng
管:kuán --> kún --> kóng
短:tuán --> tún --> tóm
上面这几个的最后一个过程猜测因为体系内不存在 -on 韵母而变化成 -ong/-om。

如上面可通,那么表示颤抖的 tòng 会否可能是 “顿”?

补充

我处另有一音 tòm 也同样表示抖动,意思与 tòng 稍有不同,表示幅度较大的上下抖动。
另还有一近义的 zòm,不过这个估计和 tsàm 有较大联系。
ói-tún... 福州語有個 ā̤-tông, 上聲-下去.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tòng我认为就是“冻”,
由“受冻而发抖”引申为“颤抖”。
晚应该是从mng变来的吧

一般来说府城白读里变异的ong有两个来源:
(m-) ou->ong (统一地)
un->ung->ong (零散地,也是以m-为主,但也有其它,如炖钵tunpuah->tongpuah)

晚可能是mng->mung->mong

[ 本帖最後由 Bodhisatua 於 2009-5-19 18:55 編輯 ]

回復 #5 Bodhisatua 的帖子

可能是循你说的途径演变。
我是考虑到“晚”字还有白读音 ún 及 ńg(如:晚过稻),所以列出一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