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話105怎麼說

最近讀廈門話聖經, 發現有些數字的讀法和台灣話不同
105 chi̍t-pah liân gō͘(Amoy);  chi̍t-pah khòng gō͘ (Taiwanese)
不過白話字聖經用的廈門話比較古老.
請問現代廈門話105的讀法還是 chi̍t-pah liân gō͘嗎?
闽南不清楚,潮汕一般有几种:

百khàng五【空?】

百lêng五【零】

另一种是“单”的,如百单八,不过已经没有能产性。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chi̍t-pah khòng gō͘也不是台湾话才有的,我们就常说这个。<br>&nbsp;也可以说chi̍t-pah lêng gō͘
<br>
ps,五是阳<font color="Red">上</font>,poj没有相应的调类。

[ 本帖最後由 鴻雁於飛 於 2009-9-27 21:24 編輯 ]
<P>ps,五是阳平,poj没有相应的调类。</P>
<P>________ 这应该是阳上吧<IMG alt="<img" src="http://bbs.gophor.com/hokkien/images/smilies/shocked.gif" border=0 smilieid="6"> </P>
原帖由 在山 於 2009-9-27 21:22 發表
ps,五是阳平,poj没有相应的调类。
________ 这应该是阳上吧
打錯了。POJ沒有相應的調類是泉州話的陽上。
那个是环吗?
我们si pak leing ngou/si pak k'uan ngou都可以的
尊重是一种美德。
潮泉的 khang, khong 從聲調上來看, 跟我們閩東是不同源的. 之前有討論過這字的本字, 當時我舉了朝鮮語的例子, 認為 khong 應該就是'空'.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我認為台灣還比較保守,Douglas的廈門語字典找不到零這個詞,
我知道零發liŋ,但只是文讀音,台灣從沒聽過一百零五的說法。
看來唐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太大了。
文读音早于普通话很多吧。也有可能是台湾的文读音在日治时期被冲击了。
尊重是一种美德。
我想你搞錯日語對台語的影響力了,日本人早期並不禁止使用漢語(閩語,客語)教學。

一直到了皇民化時期,日本人為了避免漢人同情中國,才強烈推行國語(日語)。
下面貼出維基百科的兩段文字,給各位參考: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2]

臺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佈更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國語家庭」享受特惠,公家機關得以優先任用、食物配給較多,連子女在升學競爭上也佔優勢。日本人的配給量比臺灣人多,而改成日本姓氏的臺灣人,也比一般臺灣人得到更多的配給。像我的祖父母輩(四個都是日本時代出生)都沒有日語名字,但是我的父母的親友卻都習慣稱呼日語名字。

日本人視台灣人為次等國民,根本不覺得台灣人有資格學日語,所以早期並不強烈推行日語。雖然皇民化時期強烈推行日語,但是只有九年時間,對於台語的文讀系統不能說沒影響,(例如觸念siok就是一例)但是真正致命的影響是來自戰後的所謂國語(中國語),戰後的學校都只以國語教學,漢語原住民語完全排出學校以外。以致於到了現在,跟我同年紀(40歲)的人,像我可以念出台語文讀的人,可以說是萬中無一。包括電視記者在內,播報新聞的時候都是亂念一通,因為完全沒人受過正規的學校文讀訓練(我自己是自修而來的)。包括現在的總統馬英九說台語也是怪腔怪調騙選票而已,前總統陳水扁雖然母語是台語,但是文讀也是亂七八糟。雖然現在小學教起母語,但是只是聊備一格,不論都市鄉村,小孩的母語已經是國語,漢語原住民語的消失是遲早的事。目前台灣的現象跟中國大部分的都市一樣,已經國語化(普通話化)。

再來我說,Douglas的廈門語字典是以廈門音為主,泉州漳州(含同安,漳浦,長泰等口音)為輔的唐山(大陸)的閩南語字典,再版的時候再附註台灣的一些詞語,但是本文都不含台語的資料。裡面我查了查,根本找不到零字(leng,裡面的拼音,一般廈門音發ling,寫成leng應該是根據閩南語拼音傳統)。但是我在本文的284頁,找到了四百空三的例子,可見廈門話在一百多年前是說空不說零的,除非Douglas忽視了零的說法,否則怎麼會完全沒記載呢?有趣的是,我在附註141頁找到了台語有零的文讀音,有零丁孤苦,家道零落,零落鬼,零賣商等例子,但是跟數字無關。所以廈門話應該是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因為台灣從沒聽過有零的說法。當然廈門話有可能受到某些閩南語方言的影響,但是根據Douglas字典,這不是廈門話以前的表達方式,以前的方式跟台灣一樣。

最後,空這個詞,沒什麼好討論的,因為我是學數學的,知道以前的籌算遇到零就用空位表示,以下來自維基百科:
在中國很早便有 0 這個數字,許多文獻中均有記載。中國古代使用算籌進行計算,在算籌盤上,以空位表示0。自從前4世紀,中國數學家就已經了解負數和零的概念了。[1]公元1世紀的《九章算術》說「正負術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這段話的大意是「減法:遇到同符號數字應相減其數值,遇到異符號數字應相加其數值,零減正數的差是負數,零減負數的差是正數。」)以上文字裡的「無入」通常被數學歷史家認為是零的概念。(全文見維基文庫的《九章算術》)雖然如此,但是當時並沒有使用符號來表示零。直到公元 1247 年,秦九韶在其著作數書九章中使用符號「〇」來表示零的概念。[2]

反而零的來源倒是非常可疑,零從雨令聲,跟數字有什麼關係。這得各位好好探討了,我下一篇回應會猜測零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