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時儀關於“適”作“纔”“剛”解的例子

以前已經說過廈門和雩都這兩個地方副詞“纔”都讀如“隻”。楊境韜說本字是“適”,的確有這種可能。

適,《廣韻》:施隻切,又之石切。
這,《龍龕手鏡》:音彥,迎也,玉篇又之石、魚則二反,然也,香岩申隻反。

徐時儀在考查“這”的出現時,說漢末的道經和佛經及碑刻中“這”字用例頗多。這些“這”字在不同的版本中都有異文寫作“適”的。他並言,二字在形體上有相似之處,語音上又都有“之石反”一音,而“適”的“前往”義與“這”的“迎接”義在語義上也有相似之處,故文獻中“適”常常寫作“這”。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0-5-16 11:36 編輯 ]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第276-277页:

《慧琳音义》收录的“这”的词条为我们提供了“这”在佛经中用作副词“适”的一些例证,如“这入”条录自符秦僧伽跋澄等译《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卷一,检原文为:“是时伽蓝浮王往入深山,欲猎麋鹿。这入山中,见此忍辱仙人,便前跪间:‘在此深山为求何道?’忍答曰:‘求忍。’”文中“这入”意为“刚入”。“这”在文中用作副词,《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未收释“这”的此义。又慧琳所释“意这生”条录自吴支谦译《惟日杂难经》,检原文为“菩萨坐禅六年,临当得道,三毒俱起,淫怒痴使,意念调达,得我妇耶?为胜我耶?当复得我财产,意这生实时息念。”文中“意这生”意为“意念刚产生”。“这”的副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如“我这就要走,他便来了。”又“这起”条录自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七,检原文为:“观痛痒知痛无本,这起寻灭。”文中“这起”意为“刚出现”。《慧琳音义》卷十五释《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七卷“这起”云:“上言件反。《字书》:这,迎也。案此‘这’字亦是僻用也。但直云迎起、或云迎、或云[宀夆]起,于义何伤,而乃曲求用此僻文,强书‘这’字,徒自矜衒博识多闻,诖误后学,转读寻览之流无不惊恂迷惑也。小人自矜,拙为笔授,非君子之见也。”检《大宝积经》为唐菩提流志译,原文为:“观痛痒知痛无本,这起寻灭。”文中“这起”意为“适起”,即“刚出现”。……

汉末的道经和佛经及碑刻中“这”字用例颇多,如《太平经》卷七十二:“此有七人,各除一病,这除去七病。”又如东汉支娄迦谶译《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其根,根已等断,前与后法这等,其知等于三世。”这些“这”字在不同的版本中都有异文写作“适”的,如上文所举《慧琳音义》中“这”的词例在《债砂藏》和《高丽藏》等所载佛经经文中都写作“适”。“适”与“这”形体上有相似之处,语音上又都有“之石反”一音,而“适”的“前往”义与“这”的“迎接”义在语义上也有相似之处,故文献中“适”常常写作“这”,不仅在用作副词时通用,甚至表示“舒适”义的“适”也可写作“这”。如慧琳所释“中这”条,录自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经》,检原文为:“终而不妄语,后生身中这。莫得说其短,友争辄和解。”同时,表指示的代词“这”也含有“趋向”义,表“迎接”义的动词“这”与表指示的代词“这”在表“趋向”义上亦有关联,因而又进一步演变虚化为指示代词“这”。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0-5-16 10:56 編輯 ]
从某本书《古代汉语虚词》摘下来的。这个pdf文件只有正文,不知是谁所作。厦门和雩都的这个说法跟下文第二、第三种用法有相近之处。

在一些赣语和客家话中,“正”可以用来表示“刚刚”“刚才”,也可以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比如江西萍乡:鞋子合适不合适,穿唎正晓得。潮州也用“正”。

shì适(適)适会

“适”,繁体作“適”,今天还用“适逢其会”的成语。虚词只作副词。实词作动词,这里不谈。读dí的已见。

(一)“适”表示两件事情恰巧相合,或恰巧同时。有时用“适会”两字:
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一灌夫身受十多处重伤,恰巧有极贵重的好药,所以能够不死。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史记·鲁仲连列传)—一这时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来游。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我心想向皇上陈诉,却没有机会。恰巧皇上召见询问我,就拿这意思推论李陵的功劳。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军,秦军遂引而去。(史记·鲁仲连列传)—一秦国将领听到这情况,因之退军五十里。恰巧魏公子无忌夺得晋鄙兵权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于是相率退归。

(二)“适”仍然当“恰巧”讲,却不是表明两件事时间上的相合,而是从理论推论它的必然趋向,也可以译为“正”: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吕氏春秋·本生篇)—一有势有钱却不懂道理,正足以为患害。

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史记·黥布列传)—一以楚项羽的强霸,恰巧足以招引天下的兵来打他罢了。
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三国志·魏志·锺繇传)—一从前萧何坐镇关中,供给前线粮食,源源补充军队,也正应该如此。

(三)时间副词,可译为“刚才”:
秦侏儒善于荆王左右,荆适有谋,侏儒常先闻之。(韩非子·内储说篇)—一秦国一矮小人同楚王亲近人物相好,楚国刚刚有什么计谋,这矮小人经常先听到。
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汉书·贾谊传)—一您的臣下纵有和冯敬一样强悍的,刚刚张开嘴巴,小刺刀已经穿破他胸膛了。

(四)“适”可以当“啻”用,表示“仅仅”。不过多用于实际上是否定句中,如“岂适”“不适”等: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一如果讲究吃喝的人不影响思想意识的培养,吃喝的目的难道仅仅为着口腹那一块小地方么?
疑臣者不适三人。(战国策·秦策二)—一怀疑我的不止三个人。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0-5-16 11:42 編輯 ]
據閩東方言文法詞彙研究所記, 福寧很多地方'剛剛'都講'tik上入', 正好對上'適'這個字, 另外寧德還是周寧亦用''正''
但是施隻切怎麼切出 ts 聲?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除了施隻切外,还有之石切。前者是书母字,后字是章母字。
如果说来自施隻切,则是书母读如章母,类似于“水叔书守升少婶”。不过既然有之石切,就不必说来自施隻切。
关于dí,那本书内容如下:

dí适(適)
“适”本音括,为另一字。但今为“適”的简体。古有两音,一般读shì;但当“专一”义,读dí,和嫡同音,因此分两处论述。“适”当专一解,只作副词: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左传·僖公五年)—一一个国家三个人同等作主,我专门听从谁呢?
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左传·昭公三十年)—一楚国当权人多,意见又互相违背,没有人专门承担责任。
這麼說, tik 並不一定是適?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不清楚,还没去查过。
李科第《汉语虚词辞典》第426-427页:

适shì 副词

【1]作时间副词。表示事情发生在不久以前,可解作“刚才”、“刚刚”。如:
①狼咆哮谓先生曰: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适:刚才。
②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汉书·贾谊传》)——适:刚刚。
③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红楼梦》一回)——适:刚才。

【2】作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悄理上正好相合,可解作“恰好”、“恰巧”、“正好”。如:
①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宏祖《游黄山游记》)——适:正好。
②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适:恰好。
③以中国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鲁迅《华盖集·北京通讯》)
④设若面子过得去,适可而止,双方一齐收兵也无所不可。(老舍《牛天赐传》)


徐霞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可以解释为“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奴仆们刚好到达”,但像厦门那样解释为“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奴仆们才到”似也无不可。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10-5-16 12:28 編輯 ]

与闽南 则(tsiah4)相应的,潮汕是 正

不见得是 适 吧?